我的外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陈元龙)第七世孙女。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听着外婆的故事度过欢乐时光。外婆口才极好,外婆常常捧一杯清茶,端坐在阳台上,讲述那一件件、一桩桩过去的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内含人生励志,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外婆大女儿---我的母亲,1949年1月14号跟随中共地下党组织离开家后,于1月15号到达海门苴镇,参加江南工作委员会狼山中队。新区工作队的任务是协助接收南通。母亲编入财政大队,在华中银行九分行工作。待新银行工作正常运转后,又随领导接管伪中行,江苏省银行等。然后留在九分行会计科工作。 3月份调回部队,集中在白蒲镇,参加政治学习。学习后编入两淮总队,淮城市大队银行分队,准备参加南下。此时,她认识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名叫更,她的上级领导——后来成为我的父亲。父母的相识有着喜剧性的一幕,外婆说在他们行军途中,夜宿村庄,风寒露冷,不知道是谁给谁盖了被子。反正,一世情缘,就从盖被子开始了。可能,是源于两个人的互相欣赏吧? 4月中旬开始南下行军,行军了近一个多月,4月22号渡过长江,成为后来所歌颂的“百万雄师”中的一员。每次看到母亲的此段履历,我总禁不住浮想联翩:我的母亲!当您冒着生命危险,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满怀豪情时,当您愿意为自己选定的道路奉献出毕身精力时,可曾想到吗?七年以后,您将接受的是当头一棒! 到达吴江后,参加吴江接管伪银行工作。更同志任命为吴江人民银行行长,母亲接管财务主管工作。1949年5月25 日,由吴江办事处一汪姓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为一年······。 母亲此次回沪,是受组织委派,到上海找一些懂金融管理的干部,参加新的工作,实行的是供给制待遇。经过多方动员,有几个人愿意离开上海,跟着同去工作。也有些人感觉供给制没有薪金收入,并且要离开上海而犹豫不决。 外婆听完了母亲的讲述,为她离家出走的鲁莽行为,付之苦恼而无奈的一笑! 母亲27岁那年,准备结婚了。外婆和姨妈听到这个消息,竟比母亲自己更加兴奋!姨妈每逢到朋友都告诉人家说:“姐姐终于要成家了!” 姨妈眼中的父亲:26岁的他中等身材,相貌英俊潇洒。更重要的是,私塾出身的他,从小练就一笔漂亮的毛笔字。13岁在苏北老家乡公所当书记员,是当地有名的“小才子”。我爷爷是地方开明人士,1940年亲自送三个儿子参加新四军。17岁参加部队,姨妈称他是“年轻的老革命”了!父亲口才极好,语言犀利,最讨厌趋炎附势,待人极真诚热情。这种耿直的性格,大概给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父亲于1942年有过一次父母包办婚姻,1943年离异。留有一子名大国。我那哥哥在一岁时因病夭亡。 1949年7月,父亲和母亲在吴江结婚。婚后第三天,父母接到调令,调常熟县,父亲任常熟县七人军管委员会党组成员,县人民银行行长。母亲任会计科长。此时,姨妈已经到苏州革大任文化教员。母亲将上海的所顶的房子交公,并动员外婆向人民政府捐出了手中唯一的一根黄金。一家人两袖清风离开上海,外婆跟着女儿女婿住在了常熟。 一家人,只要团聚在一起,哪儿就是幸福的家,无所谓天南与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