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究竟是怎样一个店?

 黑洞始点 2020-02-11

说起东北的“大车店”,也许有一些人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店”,它虽然名字中有车,但它和现在的4S店一点关系都没有。这里的“大车店”,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旅舍的称呼。

一般来说,“大车店”主要设置在交通要道和城关附近,专门为了过往的行人、商贩提供简单食宿的地方,因其价格低廉,所以深受旅客们喜爱。因为行贩时常用的交通工具大车而得名。下面笔者就来给各位读者介绍一下这个“大车店”。

“大车店”的布局概况

常见的大车店,一排有八间正房,青瓦,磨砖到顶,但由于年久,砖面子上会有些脱落。房子前后两扇窗户,下扇镶着玻璃,上扇花格子上用浆糊糊着高丽纸。在房檐底下还吊着红辣椒和关东的烟叶。

大车店正房西三间一般都是房东自己住,其他的房间则做了店,并在中间隔开,各安置有一个灶台。前院三间西下屋,一个碾子一架扇车,囤子里放着粮食和牲口料,墙上则挂着修理车辆的工具。院子里有一个草垛和柴垛,前者是马吃的,后者则是用来给人做吃的。

在后院的南边是两排牲口棚,放眼望去,那牲口棚中的柱子已经被磨得精光,牲口啃过的马槽因破旧打了些洋铁皮,看上去似乎不是那么的美观,但却足够耐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连人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更别说是这马槽了。后院的北面是一个菜园子,中间隔着一条用树枝编制而成的篱笆。

在当时,人们通常将赶大车的驭手,称为“车老板”或者是“车把式”。但千万别小瞧了这些人,赶大车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技术工种”!在那年头,他们可都是农村里的“杰出人物”呢!他们常年赶着一匹马拉的车或者是三四匹马拉的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大车店里与南来北往的客人交谈的时候,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大车店”的作用

顾名思义,大车店就是为了车老板们开的,但有时候除了车老板之外,农民们半夜里面从家来出发,或是拉着农产品进城去贩卖,或是去城里采购,或是串亲戚,不论是去做什么,在经遥远旅途的跋涉后,也会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赶到大车店,在这里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同时也让马也休息一下。在这里吃好睡好以后,第二天便能精神抖擞地继续赶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大车店除了能方便过往旅客以外,还带动了一些相关的买卖。通常来说,只要有大车店的地方就会有小饭馆、戏园子、卖草料等配套产业。倘若是到了市镇集散地,那些说书的,唱曲的,乃至是卖药的,也都会常常光顾大车店,这既给老板带来了收入,也带来了欢乐。

虽然这大车店确实算不上是什么高雅场所,相对于城里的酒店来说确实档次不够,但是在这里,却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和来自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还催生了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二人转”。由此可见,大车店的魅力之大。

“大车店”的历史沿革

关于大车店的究竟是在何时产生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据推断大致在清末民初时期。当然了,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知道,在明代以前,东北地区的主要运输基本上都是靠水路来完成,就比如唐代两次征讨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其运送后勤补给和士兵都是依靠水路来完成的。明代的时候,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在明朝永乐时期,相继建立了辽东、奴尔干、建州等地区的驿站。当然了,这些所谓的驿站也不过只是用于邮递和运输军用物资等,主要依靠的则是骡马驮运的方式。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围禁和长白山区的开发,出现了用于运输的畜力大轱辘车。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又出现了橡胶轮胎的胶轮大车。民间大车运输业顿时兴起,从而促使服务车老板们的“大车店”应运而生。

其中位于吉林九台的“宝隆昌”便是当时众多大车店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几经变迁,红火了七十余年的宝隆昌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名副其实的大车店老字号。在20世纪初的时候,宝隆昌正式建成营业,春夏两季的时候,店里生意非常兴旺。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大车店也一点点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过看着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还颇有大车店的影子。

是的,“大车店”并没有被淘汰,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得不做了一下转型升级而已。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大车店所赋予的文化却始终延续了下来!

参考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车店:商业变迁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