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这个问题更加接近于历史类的,不过可以通过书法相关的知识佐证。 【《寒食帖》是北宋苏轼的行书代表作,并且有个说法是“天下第三大行书”。《寒食帖》传承有序有相应的历史记录,并且《寒食帖》全卷也有各种题跋作为佐证。】 苏轼是最适合“文曲星”这个词的古代文人,可以说是古代文人向往和崇拜的对象,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喜欢和敬重苏轼的人。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世人追捧的优秀书法作品都会留下收藏者的痕迹,《寒食帖》全卷不仅仅只有苏轼所写的正文,还有很多收藏者的印鉴、题跋。 北宋时期,也就是苏轼同一时代,收藏过《寒食帖》的是同为宋四家的黄庭坚,因为黄庭坚留下了墨迹。 黄庭坚书写的内容如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可见黄庭坚对苏轼诗文和书法评价都非常的高,苏轼和黄庭坚亦师亦友。 此卷传至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縯。他在卷后后另纸题,不过书法水平较为一般,只能做历史留存。 到了明代,大书画家并且还是书画收藏家董其昌在上题字,不过字非常的小。 红色框中的为董其昌所题,文字内容: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书摹刻《戏鸿堂法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清代乾隆当然有题字,《寒食帖》被清内府收藏,经重新装后收置于紫禁成乐寿堂。 乾隆年间,被录于《石渠宝岌续编》,并摹刻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后于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亲自题写如上图红框的文字。 到了近代,《寒食帖》又经多重磨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险些被焚,至今此贴多出可见火烧的痕迹。 此帖也流落至民间,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辗转。 先为广东冯展云所收藏,冯去世后由曾是文渊阁大学士盛昱所收藏。盛昱故世后,由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购下。后又辗转到收藏家颜世清手中。 1922年,颜世清在游历日本时,将《寒食帖》以六万元价格出售给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晋。 1923年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晋家也遭遇震灾。在大火中菊池独抢救出此帖而逃生。大地震后,菊池晋将《寒食帖》寄藏于好友,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处。并由内藤两次题跋,并记录下此帖由中国流至日本的经过。 1948年王世杰托人从日本购得此帖带往台湾,从此结束了此国宝历经766年的颠沛漂泊生涯。 1987年,《寒食帖》由王世杰家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一人有感】 《寒食帖》经历了千年时光,颠沛流离辗转多次最终回到中国。 古代名家的每一个帖,如果能够保存至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书画作品中收藏者的印鉴和题跋是辨别书法作品真伪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鉴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2月11日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