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访谈:现在做生意,谁还和你谈心?

 猪蹄南瓜妹133 2020-02-11

正文共: 4996

预计阅读时间: 13分钟

文:卢或者

信息传播的方式越简单,人与人的关系越复杂。

今天,我们可以方便的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却很难了解身边人的想法,这种状况在生意场上更加明显。

说起生意人,大家会想到“精明远见”,但很少会有人想到“真诚利他”,似乎“商人”和“利他”是天然对立的。但事实上一些商人同样保持着真诚利他的态度来经营生意,甚至正是由于这些坚持让他们的事业获得更好的回报。

比如视频中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利他”行为引发的善良回馈。

(无价)

影片中的陈先生是否是商业社会的个例?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找了三个商人,和他们聊了聊各自的成长经历,并记录下他们真诚面对世界的故事。

他们有在浮躁的商业世界中保持底线的理想主义者;也有小学文化却凭借勤劳诚信带动亲友村民致富的创业人;还有留学归来将所学所用投入到公益事业的80后女孩。

他们的追求和金钱相关却又不局限于赚钱,他们的付出和收获让人深思什么才是商业中最需要坚守的东西?

恬cafe和它的理想主义老板

2018年春节,李铤是在病房度过的,那是他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作为恬cafe的老板,在过去的两年里李历经了3次资金链断裂和无数次的产品调试,每一次他都挺了过去,但这次他觉得“真扛不住了。”

(恬cafe)

2018年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李接到母亲从沈阳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中风住院。

“本来不想告诉你,但你爸一度昏厥…挺严重的,你叔说,这事儿得让你知道。”母亲说。

他当天飞回沈阳,带着妻子准备的2万块钱——那是家里的应急款。

整个春节他和母亲都是在医院病房度过。

腊月二十八那天,店员发来微信:老板,知道你遇到急事儿,但现在我们要回家过年,希望你多少发点儿工资。

站在病房里,他又转了几千块给员工。

“那时候店里账上已经没有钱了,我还欠着两个月房租和水电煤等费用大概7万块,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和手机里的钱款数字,有一种愧疚感。”李铤对《商业江湖》说。

“愧疚感”源自他4年前的选择,那时候他是一家证券公司的营销总监,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薪资,但他觉得做一份“一眼能看到40年之后样子”的工作实在太乏味了。

一天开早会的时候,领导坐在长条桌的一端讲考核指标。“我突然觉得迷失了自己,那一刻我决定辞职。”

随后李砸碎了自己的“铁饭碗”,在上海长寿路上开了一个甜品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征程。

但这个决定一直未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家人觉得他这样创业是草率的决定。后续发生的事实好像加深了家人的担忧,长寿路的甜品店在开业一年后倒闭。

2016年圣诞节前后,李在乌鲁木齐路又开设了一家咖啡馆,取名“恬cafe”。

但这次依旧不那么顺畅,开业后很长时间恬cafe一直未能盈利。

“少的时候一个月亏1万,多的时候亏3万。”两年半里,李尝试着研发各种新产品来吸引顾客,最初的时候恬cafe只做蛋糕,随后扩展到面包等“简餐”。

终于在2018年冬天李铤找到了贝果面包,这种犹太人发明的面包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父亲住院了。

(贝果面包)

“一切都乱套了。”李铤说。他改变了工作计划,飞回老家去探望父母,那时候他对未来充满担忧,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在等着他。

但即便如此混乱,他还是将此前应承的工作做了安排,几个月前,他答应他们的收银设备商商米科技拍摄一个短片。“他们想拍店家创业的故事,以启发更多创业者,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一件事儿,当时就应承了,而现在不得不往后推移。”

他联系商米,将这个工作推到节后,随后还和房东、员工确定了各种工作安排。

“答应人家的事情要做到,做人做事儿总要有一些底线的。”李说,那段时间虽然很混乱,但他心底还是有“一根线”觉得有些东西还是要坚持,而且他总觉得自己“不至于就这么败了。”

半个月后,父亲的病情好转,李悬着的心才放下。父亲安稳出院后,李带来的2万现金只剩下5000元,他全部留给了父母,再次回到上海。

随后他又奔赴杭州找朋友借了15万元,有点儿孤注一掷的投入到恬cafe的创业之中

事实证明,命运往往更愿意眷顾那些勇敢的人。

就在当月,恬cafe的业绩迎来了V形反转,当月销售额迅速攀升了40%,扭亏为盈。

此后,恬cafe业绩稳步上升,现在该店的月收益超过12万。

随后他参加了商米科技的视频拍摄,在VCR中他讲述了自己研发贝果面包的故事,并觉得自己在这几年的经营中逐步的找到了开店经商的“道”。

(李铤在VCR中谈及自己的理想)

“以前只知道做一些产品,早年开甜品店就努力的学习做甜品,后来做恬cafe也是在努力的学习做各种简餐,这些都是‘术’,它们可以改变一时的经营状况而不能改变更大的方向,但从这些长期的“术”的积累中,我领悟了一些‘道’。”

“我相信否极泰来,也相信月亏则盈。恬cafe能走出来,我觉得和我这些年做公益、坚持做好事儿也有关系。”李说。

除了上述那种“经营方面的商道”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商道”。他辞职之后就想明白了,人生要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帮助别人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

“就像这次拍摄VCR,我帮商米,他们也从其他方面帮助了我,这样我们成为朋友,共同进步。”李说。

“创业这几年,一直很动荡,有过波折,也有过失败,但我觉得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坚持,在不确定的时代给自己一些确定的坚持,终会迎来曙光”李说。

POS机和带动全村致富的“土老板”

14年前,小学文化的程卫锋来到上海务工。“不懂技术也没有朋友”的他捡过垃圾,摆过地摊,还走街串巷的扫过楼发过小广告,而今天他和弟弟创立的奥家电子年销售额8000-9000万元,已经成为“POS”机行业的知名经销商。

(奥家代理的收银设备)

这是一个草根创业的故事,但还不仅仅是赚钱致富的故事。14年时间,程家人从安徽移居上海,还带动了自己的亲友街坊一起在上海生活工作。今天奥家的60余名员工中超过九成都来自于他们安徽老家。程氏兄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更多老乡的命运。

2005年是程卫锋一生最难忘的一年,那一年他妹妹患上精神类疾病,作为家中的长子程卫锋想带妹妹来上海求医。当年6月,他到上海务工,但他只有小学文化,“找不到什么正式工作”。

“毫不夸张,那个月我每天就是出门捡破烂。”

一个月后他开始摆地摊,“扑克、玩具、气球都卖,每次进货100-200元,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可以卖40多块钱,差的时候4-5块。”程卫锋说。

8月的一天,程卫锋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卖点钞机的安徽老乡,听说“华漕那边可以进点钞机”。随后他变成点钞机销售,扫楼扫铺,沿街推销。

第一笔订单来自于一个菜市场老板,当时该老板手里有一个坏掉的点钞机,程卫锋承诺回收坏机器,以补差价的方式销售新的机器。

“我虽然没读过很多书,没什么文化,但是我脑袋瓜子做生意还是可以的,换旧机器我不仅不亏钱还能赚不少,而且打开生意渠道。”程卫锋说。

而更大的生意来自于网络。

“一天我弟弟从网上买了一本书,我问他,‘网上可以买东西,那可以卖东西吗?’他说可以,于是我立刻将小商品和点钞机都让他挂到网上去。”

这改变了程卫锋的生意模式,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咨询电话,他带着点钞机过去才激动的发现这是一个“在写字楼里的客户”。

“我们以前的客户都是土老板,是小商铺或者建材城的老板,从没见过写字楼里的客户。”虽然这一单没有谈成,但电商渠道给他带来巨大的商机。

随后,订单量快速上涨,程卫锋说那时候大家还不太习惯用支付宝,大部分客户都是线上咨询线下交易,所以他需要满上海去送货。

一年里,程卫锋依靠网络销售点钞机,赚了8万元,相当于他此前5-7年的收入。

(程卫锋)
程卫锋说,他大概赶上了两个风口,“一方面电商的崛起给我带来了大量的网络客户;另一方面私营公司的快速发展也让点钞机市场持续升温。”
很快他弟弟也辞去原来的工作,加入了家庭创业的大潮中。
“弟弟现在负责整个公司的决策,我主要负责采购,他读过书,有知识,能更好的把握方向。”
2011年前后,他们扩充了产品品类,从点钞机扩张到POS机、收银箱等产品。公司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也是在这个时间,程卫锋母亲查出了脑瘤。
为了给母亲治病,一年里他们兄弟花光了积蓄的60万存款。“发现的时候就是恶性晚期,我们知道没办法治愈,知道是白花钱,但我们就想用这个钱来帮妈妈延续生命。”
2010年,程卫锋母亲过世,弥留之际他们租用救护车载着母亲连夜回乡。老家人希望入土为安,一夜长途花费了8000元的车费。
“母亲最后和我们说,你们兄妹一定要团结,团结才是力量。”程卫锋说,直到今天他们兄妹的关系一直很好。
此后,他们的创业之路逐渐顺遂,年销售额从百万上升到千万,2016年奥家的销售额达到了9000万,成为业内知名的POS机代理商。合作伙伴包含了业内最知名的品牌和企业,2019年,他们也成为商米科技上海的城市代理商。
“我知道商米提倡的‘利他心’,也很认可这种经营理念,所以我有时候会觉得相似的人总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一起。”程卫锋说他觉得商米的“利他心”跟他觉得做生意的原则是一样的。“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都要真诚,可信赖,有利他的心,才能把生意做得长远,越做越大。
如果说李铤在事业上的转型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程卫锋的创业奋斗是为了让家人获得更好的生活;那么余诗瑶的事业则更像是为了回馈社会。

善淘网和那些准备改变社会的年轻人
余诗瑶,这个80后的浙江姑娘,是美国本特利大学(Bentley University)商学院的硕士毕业生,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美国公司做实习生,按照惯例她此后的时间将在美国一家分析公司或者国内的一家外企度过,但这些计划被一条微博打乱了。
实习期间,余诗瑶偶然看到善淘网的一条微博,鼓励人们将闲置物品捐赠出来义卖,以支持麻风病康复患者购买定制的鞋子。
这条微博让余诗瑶产生了兴趣——在欧美国家这样以捐赠闲置物品来做公益的慈善商店较为普遍,但国内并不多。看到这条微博后,余诗瑶联系了善淘网其他两位创始人,发现大家对做公益有着相通的理念,随后余诗瑶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国加入善淘网任职联席CEO。
(余诗瑶)
2011年3月,善淘网正式上线,域名为“buy42”谐音“buy for two”意为“利他的购物”在余诗瑶看来,购买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更是为了帮助他人。用商业的方式来运作公益事业,搭建平台来接受爱心企业或者个人的物品捐赠,再以折扣价的方式通过网店和线下门店将这些物品销售出去,赚取收益后用于公益事业,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为残障人士、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善淘网并不接受二手商品的捐助,他们只收全新的闲置物品。
“个人捐赠的物品主要是全新的闲置物品,还有一些企业捐赠的库存、尾货、样品等。”余诗瑶说因为是捐赠物品,所以善淘网线下门店的品类非常繁杂,各种物资都有“像一个百货店、杂货铺”。2018年善淘网捐赠物品的分拣量达到17.9万件。
公益的公司总会招徕向善的伙伴,不久商米联合有赞为善淘网联合定制了一套门店运营管理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这套方案能帮助门店简单快速的梳理库存,降低运营的压力和成本。
善淘网江宁路店采用商米的收银设备
而这套方案对善淘网来说意义尤其大,现在善淘网有50多个员工,其中40%是残障人士,这套方案可以让他们更便捷顺畅的工作。
负责网店运营的小陈就是一个听障人士,小陈说这是他第四份工作,他此前曾做过人事助理,还曾在一个电商公司做过设计师,但善淘网是他经历过的最有人情味同时也是助残模式最好的慈善组织。
今天中国约有8000万残障人士,这些人不仅仅需要有一份稳定的收益,更需要有一种合适的工作让他们融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2015年实现盈亏平衡后,善淘网也按照承诺将扣除运营成本后的所有收入都返回到了合作的公司机构。“善淘网给了我启示和机会,慈善公益并不一定要等到自己变强大后再去做,相反,去做了才有可能变得更强大。”余诗瑶说。

三个生意人的故事到此结束,他们只是商米年度“利他心商家故事”征集活动筛选出来的三位代表,我们相信,在商业社会中还有更多平凡而暖心的故事正在发生着。
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商业的理解都集中在“赚更多钱,取得更好的回报”上,这没有什么错误但也并不全面,还有很多像李铤、程卫锋、余诗瑶这样的“商人”,坚持在用“利他”方式,给顾客、员工、身边的人带去善意。在他们看来,“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只有坚守商业的本质,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
愿各位都能够在纷繁芜杂的商业世界中找到那个真诚简单且可以谈心的伙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