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京津冀区域将会出现臭氧污染过程|京津冀

 Budiye 2020-02-11

2019年06月22日 10:06 央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6月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最新预报结果显示,未来十天,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扩散条件一般,京津冀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以及河南北部一带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其中,22日-23日受高温及强太阳辐射影响,个别城市会出现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臭氧。其间,受24日及29日区域性降水和冷空气过程影响,污染形势有所缓解。

  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注意力多集中于PM2.5,但是随着季节交替,臭氧成为了夏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首要污染物。那么臭氧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夏天容易超标?

  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臭氧是天然大气中重要的微量组分之一,也是大气氧化剂。大气层中的臭氧,分为对流层近地面臭氧和平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距离地面25公里-30公里,可以有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对地球表面生活的人类和动植物有益的紫外线屏障。也就是说,平流层臭氧是好臭氧,是地球的“保护伞”。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吉明:保护平流层臭氧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也经过了国际公约,经过了30多年的努力,臭氧层得到了稳定。过去臭氧层破坏主要在极地地区比较明显,现在在修复的一种状态。

  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是对流层近地面臭氧。近地面臭氧大部分是由人为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二次转化生成。其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发电厂、燃煤和水泥炉窑等高温燃烧或工艺过程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机动车、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挥发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贺克斌:夏天形成臭氧,就是臭氧因为它还有光化学反应形成的过程,包括光照、温度这样的一些气象条件,所以说冬季由于温度低,形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不足以形成臭氧需要的那样的条件,所以说夏季会出现更多的臭氧污染过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呈上升趋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污染程度来看,臭氧污染以轻度为主。

  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臭氧轻度污染天次比例为7.2%,中度污染为1.1%,重度污染极少,没有严重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贺克斌:不仅仅是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包括珠三角。但它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整体上是说开始显现有所抬升的这种状况,现在需要抑制抬升的势头。

  当前臭氧污染问题凸显的主要原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来源多、分散,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吉明:我们国家控制氮氧化物方面在“十二五”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总量减排,对燃煤电厂,对钢铁行业、对水泥行业,对机动车都提出了一些措施,所以控制氮氧化物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努力在成效上不是那么显著,挥发性有机物没有明显下降。这两个控制可能要形成一个基本的比例,如果控制比例不协调,也会导致向臭氧生成的方向移动。

  源头治理 绿色出行控制臭氧污染

  臭氧污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专家建议,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防治臭氧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吉明:臭氧和PM2.5有一个不同,臭氧到了室内以后衰减比较快,很快就会达到60微克(每)立方米,接近环境的正常水平,所以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但是会影响植被,日照本身就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臭氧以后,氧化性强,会影响植物的叶片。

  专家称,臭氧污染是可防可控的,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治理,尤其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短板,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吉明:我们节约资源、绿色发展,这就是控制臭氧的一个途径。资源节约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可以从我们做起,公众参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