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妈说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小孩子的世界大多简单纯洁,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东西非黑即白、除了喜欢就是讨厌。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也很少会向大人一样虑无不周,往往比较直接、相对果断。 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事,孩子多半会兴冲冲跟着这个人的身后,寸步不离,或者对一件物品爱不释手,甚至想要据为己有;但如果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或事,他们也会很直接地对对方避而远之,不理不睬,或者对一件物品百般嫌弃,甚至心生厌恶。 其实,孩子的这种区别对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最明显的当属晚上喜欢和谁一起睡觉的问题。 宝宝晚上和奶奶睡,出了哺乳期连奶都不用喂,可这样真的好么 邻居小白的宝宝果果2岁了,本应该是粘妈妈的时候,但果果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比起妈妈,她更喜欢奶奶,总爱跟在奶奶身后,寸步不离。为了此事,宝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受到了自己孩子的冷漠,换做哪个妈妈应该也不好受。 其实,这一切还要从宝宝刚出生时说起。当时,小白生下果果后产后受损,不仅奶水不太够,而且手腕、关节都存在疼痛感,为了让小白休息好,婆婆主动提出让孩子跟着自己睡。此后,小白每晚也就起来一两次给孩子喂奶,有时奶奶给宝宝喝配方奶,小白也不用半夜爬起来了。总比之前要好很多。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直到断了奶果果一直都在跟奶奶睡,如今,小白发觉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上个月,小白和丈夫带着宝宝出去玩,本想着天色晚了就在外面休息了,但孩子哭着闹着就是要找奶奶,怎么说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一家三口只能连夜开车回去。 路上,小白抱着宝宝,她突然发觉孩子真的长大了好多,但自己这个当妈妈的却没能在他的心中占有最大的分量,想到这,宝妈瞬间感觉心头一凉。 其实,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就发生在身边普通的家庭中,对于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可能真不是血缘问题,而要看对孩子的陪伴时间。 分析:亲子关系在于陪伴,和谁一起睡也不是简单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更加了解,孩子对父母愈发依赖,而这样的陪伴包括但不仅限于亲子活动,晚上让孩子更谁睡也是彼此的陪伴。 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睡觉就是休息,中途也没有什么意识,更不会在乎到底是和谁一起睡的了,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简单的。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表示:处在睡眠状态时,人体所散发出来的体味是最浓的,此时,孩子和谁一起睡觉就多了一段很好的和对方相处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慢慢熟悉起这个人的味道,此后也就会和这个人比较亲。 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一旦错过关键期,再努力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研究证明,宝宝在一岁半以前和谁亲往往取决于陪伴他的时间长短,谁在他的生活中出现的更多,孩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和谁更亲近。而再往后,等到宝宝三岁以后,孩子的心智开始进一步发育,才是促进感情的另一个阶段。但在此之后,如果再想通过时间或者简单的陪伴让孩子和自己亲近,可谓难上加难。 对此,一开始爸爸妈妈就要注意这些问题: 1)时机不到,不要强求和孩子分床睡 不要为了练就孩子的胆子,就不合时宜强迫宝宝和爸爸妈妈分床睡,尤其是3岁以前,宝宝的各方面发育并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不管是思想还是心智都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强制分开睡觉,宝宝的安全感会受到极大的打压,弄不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老人的帮助并不是抚养,别再推卸责任 因为身体状况或工作情况,请老人来带娃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但其中的度爸爸妈妈一定要把握好。老人帮忙带孩子并不是从新抚养一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万万不可推卸责任,尤其是希望孩子和自己亲近的父母,总不能想着可以不带孩子,而孩子却和自己最好,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荒谬了。 3)不要动不动就以父母的离开来威胁孩子 如果在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爸爸妈妈要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开导和劝慰,最好不要动不动以自己要离开为条件威胁孩子。如果总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爸爸就走了”或者“如果再犯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类的话,孩子就会感到慌张,进而渐渐失去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