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常教师 朱文君十年磨的是观念和眼界

 袁占舵 2020-02-12

非常教师  朱文君十年磨的是观念和眼界

   非常教师朱文君,小古文课程首倡者,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国文化课教师,义格教育课程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让课文遇见小古文》的作者。

有人说小古文课程首倡者朱文君十年磨一剑,打造了“小古文”天下。可是朱文君却说:我没有“磨剑”,我“磨”的是观念和眼界。

     朱文君1985年参加工作,做过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教研室主任、教育杂志的编辑和主编、双语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无论担任怎样的角色,站在怎样的岗位,朱文君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朱文君觉得恰恰是不同角色的体验,不断转换的视角,滋养和成就了朱文君的‘小古文’课,让朱文君开创了一条文言教学的创新之路。年逾50的朱文君,笑起来依然像个孩子。

     朱文君得了大奖,却难过到大哭

      “同学们,我才刚刚拿到课本,不知道该怎么上语文课,你们能不能教教我?”30年前的朱文君还是个大眼睛、娃娃脸的年轻姑娘。朱文君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揭开一生语文教学生涯的序幕。

     理由是毕业于教育管理专业,朱文君之前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帮助校长做一些行政工作。有一天,学校校长突然塞过来一本语文书,说::“今天五年级有位语文教师请假,你去帮她代一节课。天呐,那时候离上课只有5分钟了!”朱文君说起第一次上语文课的窘迫,依然记忆犹新。庆幸的是,学生听懂了她的“求助”。在学生的“指导”下,那堂课顺利完成了。之后校长说:“我觉得你是块教语文的好材料,得让你试一下。”

     这节课,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朱文君的课堂,是从与孩子一起探索开始的。”

     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之后8年里,朱文君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和公开课,斩获各项荣誉,获得了省“教坛新星”的称号。

     在这段充满历练也满载收获的日子里,朱文君却留下了一个心结。那是她第一次参加省级教学比赛,抽到的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将相和》。当时备课讨论中,市教研员当场否定了她的教学方案,提出“长文短教”的教学概念——甩开情节串讲,聚焦人物性格。后来朱文君按照这个思路获得了省级大奖,但人与课是分离的。那次领完奖,朱文君一个人跑到房间哭了,不是因为喜悦。

      送走毕业班,朱文君没有机会重上这节课。两年过去了,这节课在她心里的结一直没有解开。1998年末,朱文君当了教研员,有了一次到革命老区支教的机会。她决定重新备课,再上《将相和》。

     这次,朱文君真的做到了!故事情节被抛开,朱文君与学生一起研读刻画人物的语段,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大义凛然。课前,有人告诉她,这个班级的孩子从来不发言,但在这节课上,每个孩子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目光闪闪、言辞灼灼。听课的教师大为不解,一下课就来到讲台想看看朱文君的教案,但是讲台上什么也没有。朱文君已经把这节课彻底内化于心了,心里的结也解开了。这节课没有伴随任何奖励和荣誉,她却感到一种无以言说的快乐,冲破局限的时刻能回味一生。

     朱文君重复是对生命的消耗

      以后朱文君32岁,重上《将相和》,让朱文君对自己一下子有了清晰的“觉知”:兴趣在教学、在课堂、在解决真实的课堂问题。一个人,只有激发了内心最真挚的热爱,才能够有真正的成长。

     已经成为教研员,热切地希望也能带给其他教师这样的成长。她像海绵一样到处学习,不久便发现了网络论坛这座宝库。凤凰语文论坛、人教小语论坛、教育在线……群英荟萃、百家争鸣。大家带着各自的教育理想聚集在此,直抒己见,常常“吵”得热火朝天。在自由的学术争鸣中,她开始思考,怎样让普通教师也能做研究并从中获得成长?朱文君发起了让教师实现“在做中学、在教中读”的“我读教材”行动,与国家后来提倡的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的理念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人为朱文君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所折服,朱文君升任教研室副主任,前途大好。

      可是,此时的她却出现了职业倦怠。一天,朱文君在评课时指出:这个方法不适用于所教课文。执教教师听完后非常委屈:“这不是你上次指导某某教师上课的方法吗”“没错,但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呀”。教师红了脸:“大家都说您喜欢这种方法,我才这么教的。”

     朱文君听到教师的话,犹如挨了当头一棒:教师备课的时候想的不是眼下的孩子,而是教参上的“套路”、头顶上的“领导”,这样的教育行不通。做教研员的头几年,朱文君充满干劲,觉得自己像一把火,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火苗。奇怪的是,一拨教师成长起来了,但新一拨年轻人依然从原地起步。究竟是什么让教师一拨又一拨地重复过去?难道,朱文君就要这样5年、10年一遍遍重复?

朱文君正在困惑难解之际,时任《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编的李振村向她发出邀请:“你愿不愿意到编辑部来做一名编辑,在媒体的平台上开阔视野,推动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成长?”她几乎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要辞去公职,毕竟要从家乡到上海,朱文君难以割舍家人。李振村允诺,朱文君将参与杂志社的“新经典”课题研究,到实验校上示范课。“我需要一个会上课的编辑”这句话让她心驰神往,朱文君渴望回到已经阔别8年的讲台。

     朱文君只在乎孩子的状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朱文君在做编辑的那段日子,每天挤公交,甚至为了省交通费,加班晚了直接睡办公室。打拼的劲头像个20多岁的年轻人,但朱文君永远是兴冲冲的。朱文君如今回头再看这些“苦”,把这一切总结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因为在这里,她朱文君参与并见证了更多教师的成长,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还更近地触摸到教育的本质——实践并创立了“小古文”课程。

     朱文君为了找回上课的感觉,到上海几个月后,四处听课学习。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上,有位教师上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执教教师不仅把每个字词都解释得清晰明白,还将文中的“盘盂”“车盖”等栩栩如生地画在了黑板上,得到了台下教师的啧啧称赞。朱文君却把目光投向了学生:教师解释文意时,学生就表现出想读的意愿;待教师讲完请学生个别朗读时,有个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赢得了阵阵掌声。那一刻,孩子兴奋得眼睛都在发亮。

     朱文君想,如果先让孩子过把读的瘾,然后再讲,可不可以呢?朱文君专程回到家乡,在母校里选了两个平行班,分别用“先读后讲”和“先讲后读”的方式来教。用“先讲后读”的方式,小朋友坚持不到15分钟就开始注意力涣散。再换“先读后讲”,第一遍读通顺,第二遍读出讲故事的感觉,第三遍分角色读对话……二三十分钟后,再问学生:“两小儿”到底在辩论些什么?学生都能答出来,非常轻松。

     朱文君以后开始了小学文言教学的探索,“小古文”课程也由此发端。而“小古文”就是“以读为主、趣字当头”的。

     朱文君的探索依然有独创性。在这之前,文言学习就像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禁区”,连许多专家都认为学习文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小学就开始读文言为时过早。多年来小古文教学一直被边缘化,为什么会坚持做下去?朱文君坦言:“我只在意孩子的状态。”一如最初虔诚地聆听孩子说“怎么上语文课”,朱文君虔诚地观察着孩子学习文言的反应,这是朱文君认可的唯一标准。

     朱文君看到孩子们捧着那些音韵和谐、优雅隽永的文字,怎么也读不够;她看到孩子们在表演文言小故事时的眉飞色舞,全情投入;朱文君看到孩子们强大的模仿学习能力,当堂把白话课文改写成了文言文。在孩子眼里,文言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神秘又亲切,恰恰唤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探究乐趣。她给这些浅近的小文言起名叫“小古文”。从此多数教师也爱上了“小古文”。跟着朱文君带学生吟诗作文,创意无限。没有课标课纲,大家反而在自主探索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强的价值感,也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动力。曾经的困惑,朱文君就这样在与教师的彼此照亮中有了答案。

     朱文君的小古文课程进入2.0时代

      10年之后,朱文君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冷门和小众课程居然“火”了。她的国内第一套文言读本《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已经累计热销了700万册;朱文君的“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拥有30万粉丝;朱文君发起的“全国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年都有近万名小学生参赛,参赛作品20余万件。

      朱文君随着语文教材全面使用,再次走在了创新的前沿。朱文君提出,打通古文和课文的学习通道,通过文白对读,“让课文遇见小古文,让古文帮你学语文”。就在前不久,朱文君的《让课文遇见小古文》读本正式出版,小古文课程进入了2.0时代,为语文课程的整体优化助力。

    

     有人说,她十年磨一剑,苦心孤诣,终成正果;有人说,她深谋远虑,早就预见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朱文君认为:“做小古文这十几年,没有刻意去打造它、经营它。觉得它就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文言和白话是汉语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语文就是‘口语’和‘文言’的合二为一。而朱文君只是因为喜欢,因为看到孩子喜欢,就一直在做罢了”。

        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听了她的课后表示:“我非常喜欢听文君讲小古文!朱文君编选的小古文有趣、好听,而且易懂、易学。更了不起的是,她能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自由穿梭。小古文由她讲出来,变成了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文、学习的方法、做人的准则……和孩子的世界完全‘零时差’。真好!”

     朱文君用“小古文”教“大格局”

     朱文君正是这样的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于2016年走进了一所新创办的国际化学校——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朱文君担任了中方校长。

     朱文君说:“越是在这样国际化的环境里,越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亲近中国文化。”身处其位,朱文君得以有机会观察各类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更让她感受到传统经典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使命。“小古文应该教出‘大格局’,承担文化的‘大使命’。”

     学校开设了专门的“中国文化课”,构建了从汉字到古诗文再到《论语》等经典的中国文化课程系列。她自己也承担了四年级的中国文化课教学,开始探索“从小古文走向经典”的新路。

     《论语》这部许多成年人都“敬而远之”的经典,孩子如何读进心里去呢?她说:“不管是小古文还是《论语》,都是要与儿童的生活接壤,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她的《论语》课PPT上,始终放着一句话:“像孔子一样去思考,和孔子一起来讨论。”

      朱文君讲《学而时习之》一则,她请孩子们小组讨论,用思维导图列出哪些是长久的大快乐,哪些是短暂的小快乐,然后来看看自己与孔子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朱文君讲孔子批评宰予是朽木时,她请孩子们讨论如何面对批评和表扬,尤其是遇到可能不公正的批评和不实事求是的表扬,该如何正确思考和面对。

     朱文君由衷感叹:“孔子实在太伟大了,他把普世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用中国的方式讲出来,讲得这么精练精妙,这是中国人最好的教育。”

     朱文君非常强调“使命感”,“文化传承是每位中国教师的使命。站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里,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这是我经常向孩子传递的思考,也是我对自己的人生叩问”。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或许这就是朱文君小古文教学成功的秘诀,也是她35年教育人生最恰切的注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