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寥斋 2020-02-12

虽然在邯郸保卫战中击退了秦军,但赵孝成王赵丹对长平的惨败始终心有余悸。怎么就防守也不是,进攻也不是,连投降都能被人坑呢?在战争这事上,赵丹因此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身边那些所谓的名将一时也失去了信心,但找到答案的欲望却前所未有的强烈。

这一天,赵国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荀况,另一位是从楚国远道而来的临武君。赵丹和我们一样,老觉得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于是迫不及待的抛出了他的疑问:“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赵丹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根据敌人的动向,后发先至,此为战争的关键!”曾带兵打仗的临武君觉得专业对口,当仁不让的抢答。

“不不不,我听说古之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如果弓箭不好使,后羿也会失了准头;马匹不听话,造父(周穆王时期的著名老司机)也去不了远方。民心不附,即使是商汤、周武也难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争取民心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荀况说到。

荀况又称荀卿、荀子,相传乃邲之战中晋国中军主帅荀林父的后裔,本是赵人,年少去国,游学四方,对儒家、道家、墨家及诸子百家学说都颇有心得,其中尤以儒家见长,曾三次被推为战国时代最高学府稷下学宫之祭酒(相当于校长),还首创了“赋”这种文体,并以问答的形式写赋,和楚辞宗师屈原一起并称为“辞赋之祖”,是战国末年当之无愧的学术大拿。因此他并没有因为祖先打仗水平稀松,以及自己没有带兵的经验而畏首畏尾,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非也,非也。用兵最重要的是因势利导,诡诈多变。善于用兵的人行动隐蔽迅速,敌人永远想不到他会从那里冒出来;孙武、吴起做到了这几点,因此无敌于天下,何必一定要等到民心归附。”在专业领域被文人抢白,临武君一万个不服,搬出两位兵家大神为自己撑腰。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荀况

“咱俩说的不是一回事,我所说的是心怀天下的王者所率领的仁义之师。而你所说的是一时的利害和权谋。仁义之师是忽悠不了的,会被忽悠的是那些轻敌懈怠,疲惫不堪,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的军队。因此,如果用夏桀之诈忽悠夏桀,胜负尚且难料;以夏桀之诈忽悠唐尧,则无异于以卵击石,或投身于水火之中,不是被烧焦,就是被淹没。

仁者用兵,国家日益强盛,诸侯望风而降,抵抗者逐渐被削弱,反对者灰飞烟灭。要不诗经怎么说:‘商汤危坐战旗下,手握斧钺心虔诚,其势如火烈烈燃,挡我路者皆焚灭。’仁义之师,就是这么霸气侧漏。

荀卿说的信誓旦旦,跟他亲眼见过仁者用兵似的。但实际上,在他生活的战国末年,横行天下的是被大家称为虎狼的秦军,从来没有仁义之师取得胜利的记录。更奇怪的是,本来持反对意见的临武君和不久前在上党勉强当了一回仁义之师,接着便在长平被白起用诈术坑杀了四十多万子民的赵丹居然轻易就信了他的鬼话,异口同声的叫好。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笔者无心讨论这俩人的脑袋怎么突然就被门夹了,但很想就着临武君与荀子的争论,聊一聊这“兵者”,到底是“诡道”还是“仁道”。

临武君打仗水平如何,因缺乏史料,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孙子兵法》背的不错,他所说的话基本都源于“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后人发,先人至”这些《孙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这部全球最早的兵书,到临武君拿它来和荀子辩论时,已指导诸侯战争近三百年,并将在其后的两千余年里影响无数场战争。时至今日,几乎已不会有人怀疑“兵以诈立”这个基本判断。

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孙武不但对敌人诡诈多变,对自己人也不含糊。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他说: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这段话是说,领兵打仗要善于忽悠自己的士卒,让他们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并想办法把他们逼入绝境,这样他们才会任由驱使,甘愿犯险。

“诈”吗?实在是太诈了,说孙武是忽悠们的祖师爷也不为过。但这也不能说明,“诈”便是战争的唯一法宝,毕竟,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那么,荀况所推崇的“仁义之师”在战争中到底好不好使呢?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夏桀与商汤

咱们就从荀况所提到的仁君代表,商汤王子履在崛起路上之所作所为来一窥究竟吧。

子履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他的老大——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荒淫之君夏桀,成功建立了商王朝,夏桀名姒癸(音:似鬼),他的黑历史想必诸位都有所耳闻,此处不再赘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喜欢喝酒玩女人,名字取的还有点坑的夏王,也曾经“仁”过两回

子履在“鸣条之战”前的誓师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汤誓》中说,夏朝百姓皆恨不得与姒癸同归于尽。但实际上在此战前,为了摸清夏王朝的根底,子履的好帮手,厨师的老祖宗兼著名贤相伊尹主动请缨,带着收拾好的商丘土特产西行数百公里,到夏都斟鄩(音:真寻,今河南偃师境内)给姒癸进贡,顺便当了一回间谍。回来以后对子履说,咱们现在还不能动手,得再准备准备,把拥护姒癸的那些家伙先干掉。

可见,至少此时,姒癸所为还远没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但子履并没有因此就觉得他的这位老大还可以再挽救一下,仍然积极投身于反夏运动中,子履此举,实在是很难和仁义扯上关系。可能是因为心急,动静闹的太大,子履的活动终于被姒癸发觉,派人把他召到斟鄩教育了一番,并投进了夏台(今河南禹州)监狱。谋反之罪居然只是坐牢?姒癸显然没有传说中那么残暴

按荀况的思路,此时伊尹是不是该出面,跟姒癸谈一谈“仁义”?但伊尹并没有怎么做,而是和仲虺(音:悔)一起搜罗了一批珍宝古玩和绝色美女给姒癸送了过去。如果贪财好色是不对的:

伊尹你这不是助纣为虐吗?

你是要不教而诛吗?

这真的仁义吗?

笔者无从知晓伊尹是否思考过这三个问题,当时尚未出生的商纣王子受对助纣为虐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也不太满意。但从未受过儒家“仁义”教育的姒癸看到姑娘们应该很开心,居然很“仁义”的把子履给放了。当然,你硬要说姒癸就是单纯的贪财好色,我也无话可说。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姒癸和他的三个死忠分布图

毕竟,子履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蹲了一年班房后,他更急了。一回国就对夏王朝的死忠豕韦国(今河南滑县)和顾国(今河南范县)展开进攻,抢光了它们的土地、财产和百姓。见这架势,姒癸的最后一个死忠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国君夏伯着了慌,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向老大姒癸求救,姒癸得知此事,怒火中烧,下令九夷之师(东夷人部落组成的部队)准备讨伐子履。

子履脖子一梗,就要和姒癸见个高下,合计着先收拾了昆吾,再扫灭九夷,最后把姒癸的淫窝给端了——年近古稀的子老爷子,气性和志向一样不小。老朋友伊尹赶紧跳出来灭火,劝子履道:“东夷目前还跟姒癸一条心,咱们这么冲上去,凶多吉少。老大你就再忍忍,先给那小子赔个不是,把眼前这关给糊弄过去,想办他,以后有的是机会。”

也许是怕得罪了伊尹吃不上好菜,子屡素来对伊尹言听计从,这次也不例外,转头就写了一封检讨,让人随着大量贡品一起给姒癸送了去。姒癸看了礼物和检讨书,便和身边的人商量,这事怎么弄比较好。

那几个家伙大概都收到了伊尹送的土特产,异口同声的说:“大王威震天下,还没开打,子履那老小子就怂了,那还打啥呀,让小的们回来该干啥干啥吧。”

姒癸也许贪财、酗酒、好色,但显然不是穷兵黩武之人,真的就下令罢兵,继续找妹喜和其他女朋友们喝酒去了。

屁股都没挪窝的姒癸面子和里子都有了,忙活了一场却啥也没捞着的夏伯憋出了内伤,终于没忍住,在一年后主动扑向了子履,子履高兴的迎了上去,将昆吾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夏伯英勇就义,昆吾就此灭亡,土地和百姓都被子履收入囊中

翅膀硬了的子履不再给姒癸送礼,姒癸很不高兴,又一次下令九夷出兵伐商,可惜的是,这一回,九夷的头头脑脑们集体没了动静。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你姒癸两头收钱,屁事不办,最忠诚的小弟都让人收拾完了,还指望大伙给你卖命,你当我们傻啊?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鸣条之战示意图

九夷部族的老大们不傻,厨子们的祖师爷伊尹更聪明,见时机成熟,马上跑去让子履出兵伐夏。

这一天,子履已经等了十几年。十几年间他大概每天都在想怎么才能名正言顺的把老大干掉,于是,后世英雄豪杰亦或乱臣贼子们造反前的檄文范本《汤誓》就此诞生,具体内容此处不表,因为,和后来所有类似文案一样,《汤誓》所说的归根结底不过十六个字:吊民伐罪,替天行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忽悠、利诱和威胁以及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下,子履领导下的联军士气高昂,表示要和暴君姒癸部决一死战。子履挑出良车七十乘,死士六千人,采取战略大迂回,绕到斟鄩西部,出其不意发动进攻,姒癸仓促应战,一路从蒲州(今山西运城)退守至鸣条。

鸣条决战的那一天,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商军跟打了鸡血似的,全然不顾,一路冲杀,夏军节节败退,姒癸眼看要完,带着五百残兵向东逃去,一直逃到三朡(音:宗)。

三朡乃夏朝方国之一,如果按着荀况“仁义之师”无人不爱,暴虐君王人人皆恨的思路,三朡国君此时就该把姒癸绑了,送到子履君前,最起码也该落荒而逃。但事实并非如此。三朡国君见老大狼狈来投,立即排兵布阵,保护姒癸,誓与子履死战,子履也不含糊,马上挥师东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大败三朡军,将三朡国抢了个精光

姒癸无奈的叹了口气,带着他的五百残兵,继续向南逃窜。后世常被儒家子弟挂在嘴边的,仁义的代表子履和伊尹此时不知怎地,对姒癸死活生不出恻隐之心,一路穷追不舍

绝望的姒癸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时终于后悔了。后悔什么?不仁义吗?当然不是,他后悔的是当初在夏台没将子履剁了

不久后,姒癸在悔恨中病死,子履领兵西进,占领了斟鄩。夏王朝灭亡,殷商崛起,史称“汤武革命”。

仁义之师仅存于儒生口中,圣王商汤之崛起,同样诈计百出杀戮遍野

商汤崛起

笔者无心为姒癸翻案,他的暴虐、贪财、酗酒、好色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更无意否认子履的文治武功,他的知人善任,拓土开疆,以及登基后的“以宽治民”,烛照千秋。但在争取权力的过称中,子履多次主动侵犯盟国,夺人财物,言而无信,以下谋上,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仁义”。

可以说,但凡主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难有仁义可言,兵者诡道,才是战争的真相。

数千年以来,在“成王败寇”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总是习惯于粉饰胜利者的“恶”,忽略失败者的“仁”,继而以胜负来定义是非,这无疑让寻找真理的路上布满了荆棘和陷阱。

抱有“仁义”终将战胜“诡诈”的信心是好的,但这不代表“仁义”总能战胜“诡诈”。特别需要正视的是在“仁义”取胜的路上,恐怕也难免要用到“诡诈”的手段,这大概也是心向儒家之仁义的大师荀况,何以最终教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个法家高徒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