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到90岁的秘密

 成靖 2020-02-12

一切财富、权势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轻。人人想长寿,但养生乱像多。到底是命有天定,还是在自己手里?如何养神养性养气?

老人,正如古词形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老人,到了生命最后阶段,面临时间推移,逐渐走向死亡。

死亡的最好方式、最高境界,是自然死亡;人体内几乎所有器官、脏腑及其能量场,同时、同步衰减、老化、终止。这是古人所说:“坐化”。、“虹化”,随风而逝,一笑而亡。印度传统文化所说的:“灭”。

现实生活中,有这种“一笑而亡”的逝世实例,这是福。然而,万中一、二,何其难也。

老人养生,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外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现象。“大道至简”、“一言而终”,自己一旦发现体内外阴阳失衡,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无论脉证。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尽可能持续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是其要害。

老人尤其要注意养神、养性、养气。

三养之根本,在养神。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在于养神,“神全”。

养神的方法很多。首先是“安心”,对人生、对生命,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

老人养生,首先应该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既来之,则安之”,真气顺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休眠或闭目、静坐、调息,就妄动、乱想,即得其反。是养神。

老人养性,也称养德。

人养性、养德,是中医摄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仁者寿”、“德润身”;释家的“积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养性的原则,无外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宽容这几个方面。

古代养生论述,人若想养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权势,无异于缘木求鱼。老人不求名利,看淡曾经拥有的权势,自然不会产生失落感。至于荣辱得失,更是不必计较。轻得失、淡荣辱,不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养生思想、精神与实践,是养生史上的一种静养观点。若为小事斤斤计较,便有违可生命本意。

老人应注意舒畅情志。读书吟诗,漫游山林,可畅情悦心,增添兴趣,有利于增寿。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场。老人退休后对养生知识,可以学习、可以深研、可以力行、可以坚持。要想健康长寿,不单单是靠药物的治疗,老人还要保养人体的真元之气。

养气要避免三种“气”:馁气、闷气、怨气。

生闷气对人、特别是老人危害甚大。清代名人阎敬铭曾写《不气歌》以自慰,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就不气。”这个押韵朴素歌谣,可供老人排解闷气。

我分内与外两个层面、两个领域来说道“老人”之为老的自况与愿景;对内“婴儿状态”,取自老子《道德经》,已经练过“松、静、定,慧、虚、空”这六个层次与境界而无须必成,一塌刮子入“婴儿状态”;在外,“老顽童”。取自金庸小说虚拟人物周伯通之绰号。

老人,精气虚衰,气血运行迟缓,故又多瘀多滞。积极的、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气息运行,延缓衰老,使人精神焕发,可消除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情绪。

老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趣,怡情悦志,如:澄心静坐、益友清谈、临池观鱼、披林听鸟,使生活自得其乐,亦有利健康长寿。

老人养生特点,是平淡、安逸。运动自养,因人而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或渐退,持之以恒,必有所得。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

老人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适合运动项目有太极、五禽戏、气功、八段锦、散步、老年体操等,“返朴归真”,对老人而言,应该是得臻“婴儿状态”,加上“老顽童”。

顺其自然,又自得其乐。求“万物皆备于我“,有难度;求心清神敛,可行。行之以恒,渐使老人能量和气质平静、柔韧、淡泊,五脏与六腑平衡,活动和安静平衡、睡眠和生活平衡。回归自然。这就是“返朴归真”。

老人各系统器官逐渐老化,消化功能减退,味觉、食欲都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因此,应保持老年人的营养平衡,维护身体健康,以至寿延年。饮食上注意清淡,特别是适当吃膳食纤维,有助于老人健康。膳食纤维可以增强肠道功能,降低患心脏病、Ⅱ型糖尿病和癌症的危险,降低胆固醇水平。一日三餐的食物分配总的原则是“早餐吃好,中餐不吃饱,晚餐吃少”。

老人精气渐衰,应该摄食多样饮食,使谷、果、畜、菜适当搭配,做到营养丰富、全面,以补益精气,延缓衰老。

老人不要偏食,不要过分限制或过量食,又应适当补充一些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使老人获得均衡的营养。针对老年人体弱的特点,可经常少量食用莲子、山药、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补脾肾、益寿之食品,或辅食长寿药膳,进行食疗。

老人之脾胃虚衰,消纳运化力薄,其饮食宜清淡。现代营养学提出老年人的饮食应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糖类少、脂肪少、盐少。这四个字:“三多二少”,符合“清淡”原则。

老人阳气日衰,而脾又喜暖恶冷,故宜食用温热之品,护恃脾肾,勿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但亦不宜温热过甚,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

明代医家李梃于《医学入门》中,提倡老人食粥,曰“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吃粥,易消化,益胃生津,对老人脏腑相当适宜。

老人气血不足,护恃肌表的卫气常虚,易致外感,当谨慎调摄生活起居。对其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这是老年养生之要。

老人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方便的地方为好。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健运。宜早卧早起,以右侧屈卧为佳。注意避风防冻,但忌蒙头而睡。

老人应慎衣着,适寒暖。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双脚的保暖。

老人肾气逐渐衰退,房室之事应随增龄而递减。年高体弱者要断欲独卧,避忌房事。体质刚强有性要求者,不要强忍,但应适可而止。

老人由于生理上有退行性改变,机体功能减退,保健用药宜多进补,少用泻;“药食同源”,均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辨体质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季节变化规律用药,定期观察;多以丸散膏丹,间用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

老人还应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参加脑力劳动,可以防病抗衰老,预防老年性痴呆症。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老人大学、老人活动室,可以利用来支配自己的业余学习和活动。

其劣势与缺点,是老人生命规律,已进入衰退状态。

人如果活到一百岁、一百岁以上,是上寿,八十到一百岁,是中寿,六十到八十岁是下寿。下寿没病痛,可以;如果有病痛,乃年轻时候过得不好。懂得中医药养生、系统养生,对生命有利,要学“善”、行“善”。生活充实,有静有动,平衡震荡,有消耗有补充,“至善“也。

养老可以有各种方式: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养老;守静健身,把自己练得结结实实,是另一种养老;热心公益,也值得提倡。如果有条件搬迁,到长寿的地方养老,也是好办法。每个家庭和老人

都有权根据自身状况对养老做出规划和行动,关键是健康和快乐。但是,老人旅游,要极度谨慎。

老人一般容易孤独和寂寞,那也是一种境界。好的话,可以思索、学习,不好,就可能怨天、尤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