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58

 温情海洋 2020-02-12

       墨子“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且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而观愚民也“,《墨子·辞过》;》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中国的服装服饰历史源远流长,自黄帝即位至明朝末期 ,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王朝推崇周礼、汉文化,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中国的服装服饰主要以汉服为主,还有胡服旗装等,其中服装服饰的分类有多种,鞋在古代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均为鞋的称呼。自黄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人类的文化认知的文明时代,各地遗址种陆续发掘出的”纺轮“,“踞织机”,说明社会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得纺织技术促进服装材料的进步,从此人工织造的布帛,丝绸得到发轫,这同时业促进了服装服饰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夏商时期,冠服制度开始出现,出现等级区分,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鞋的形式和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出现有明显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西周时期,国家管理的形态初步确立,各类典章,制度相应出现,礼仪等级制度已经完善,周王朝设专门官职,掌管王室服饰;等到春秋战国之际,服装服饰礼仪已经得到推广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依据场合而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发展,此时的 织绣工艺业有了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繁多,不仅王侯子弟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从而形成古人佩玉,尊卑有度的人格标志。衣着,则有文化礼仪者的宽博、劳苦民众的窄小,已迥然有别;深衣渐渐形成,将文化礼仪阶层的居家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成为霸主。其他服饰有乐人戴风兜帽,舞人长袖,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秦开始建立封建帝制,一瞬而过,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汉代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非常明显,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领袖缘显露在外,是代表性的服装,下则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和不同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断,有中国特色的丝绸源源外运,而异域文化物产等等业随之流入中国,丝绸之路承托着不同文明的交互往来。此际服饰的规范由礼仪人家,穿绫罗绸缎的衣服,平民人家穿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有长袍,裙子的样式,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族的服装服饰,渐地出现一些发展,到东汉时期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冠帽已用文人的辅代替,有折角菱角、紫纶巾、白纶巾等 

         南北朝时期,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胡服是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等到隋唐,帝王定胡服为田猎之服,民间则为此服风盛,此时中原地区汉族人口多以迁移,而胡汉杂居相混一起,日常生活的细节 遂发生变化,而以胡服多从之。隋文帝健全封建社会体制体系,此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制度完全形成,而社会出现空前的大发展,这促进了各种行业的再分工,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舆服制度继续执行,自隋文帝开始,黄色为皇帝专用颜色,百官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的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已经普及,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为官宦所有,而五色彩绣,金银线绣的刺绣,多色套染,单色染的印染花纹已经显示社会的繁荣和昌盛。男子冠服特点穿长袍,有礼仪者戴璞头,庶人着短衫,女子衣着是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及腋下,基本以是衫、裙和帔。及至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汉服大致有官服、便服、传统服三式官服服式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同时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便服,主要是唐式的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璞头,着日常起居的便鞋民间首服有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流行花盖,盖头发式和花冠,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

          辽、西夏、金,元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本民族的发展特点,进而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党项族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元代实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 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其他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倡导恢复汉文化,重新制定汉服服饰戴乌纱折上巾又叫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明代官服用幞头和圆领袍,除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官服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 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上层妇女中已出现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普通百姓的服装只能够使用褐色,样式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朱元璋又制订两种全国,士庶通用分服饰,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又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又名六合一统帽,后世俗称瓜皮帽;满族统一天下,顺治时期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由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变成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是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更多,到晚清时妇女开始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官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而军士、差役军政人员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四、五品以上官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是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随着东西 方交流的畅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异域五彩纷呈的服装开始流入中国,加上文化运动的浪潮,冲击本民族文化,更是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被许多外来的新款式取而代之。中华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是最庄重的服饰。民国十年出现中山装,并逐渐在城市普及,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海洋军便装,列宁装,农村地区则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同时女装业开始穿用袄裙套装,城市妇女多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女装还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一时。

      《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球奇器以疑众,杀!”,《易·系辞》'始容诲淫”,中国的服饰文化由于受到文化价值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或多或少地都体现著文化伦理价值观念,是充分调动艺术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种装饰美,反映人的形体和精神的价值体现,西方服饰文化则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当世界范围内开始交融一体化的趋势形成,中国现代服装更多采用西方女装坦肩露背的领式时,西方则采用中国旗袍的立式领,而中西方文化和个体的差别,导致西方对中国传统服饰特点的吸收和借鉴是微少的,而中国服饰采用西方款式确实适合度非常好,形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体现在女装,然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价值观不可能从整体上被西方人的审美定势去改变或者去替代。

      传统的中国服装服饰大体分,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组成。

     弁服:隆重性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不同之处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几种,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多为文人喜爱。

     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方便上马下马。普及在平民中间。

     同时从流传的经典诗文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历史源远,以及时代的发展特色。“著我绣荚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赏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訇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 稳称身。”-----《丽人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