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死神左右手 2020-02-12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观察了一下练杨式的人,我发现有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都讲放松,不讲发劲。这样会误导很多人的,把杨式太极拳变成杨式太极操。其实,杨氏太极讲的是棉里裹铁,许多人只注意了棉,没有注意到铁。要把手练棉软其实很容易,但要练出裹铁的感觉就难了,里面要注意方法。其实,裹铁才是杨式太极劲力的重点。以前练太极我也还知道如何裹铁,,直到最近又到贵阳去见我的老师张老头(先这么叫吧,他喜欢别人这么叫他),才知道原来杨式太极每个动作都可以发劲,而且劲力很强,看似软弱无力的动作里,只要一接触,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劲力,让受力的人无法站稳。再向张老头请教,才发现杨式发劲的密秘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人点不点透而已。杨式太极对敌,一般讲究四个要素,我就把张老头说的一一讲来。

一是沉转走化。

这里的沉,指的是三重意思。一是沉肩坠肘。要两手成为弯曲的两张弓,在自身使用力量最小的情况,利用生理曲形成最大的张力,格挡敌人的攻击。人有担心如此手上无力,还能挡住敌人,不过不要怕。当你的手沉肩坠肘,呈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对方想抬起你的手,或把你的手按向你自已的胸前是非常困难的,就算你一点劲都没用,对手都感觉到你的手非常重,非常有力。不信你可以和别人试试。二是身体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可以使对手的劲放空,引导对手拨根,同时让自已站的更稳。三是肩珠和肘珠(可参考九曲珠理论)向外、向下运动,以开劲的方式引长对手的劲路。对手的劲一旦被引长,就容易重心失衡,或亮出空档。注意,我现在说的全部是沉,但只是沉,还是不够,如果只是沉着保持不动的话,就会和对手形成抗劲,那就不是打太极了。因此,第二个字的“转”的作用就出来了,在沉的基础上转身、转手、转脚,把敌人的力量全部转到地下,化解身上的压力。用张老头同志的话来说,就是“逢力必沉,逢沉必转”。一沉一转加起来的效果,就称为“走”,意思就是让对手的力量在自已身上走掉,是为沉转走化。在走化的过程中,两脚要随身体重心的变化虚实过渡。否则,手上手劲走化到腰以后,两脚不能虚实过渡,也无法达到走化的目的。

二是回身引带。

杨式太极以走化为开,既然走化为开劲,身形上也必须张开。在手上通过棚、捋二劲走化对手劲力的同时,脚也必须悄悄伸出。伸到什么位置?必须伸到对手的重心之下。这样一来,不只是劲路上为开,身形同样是张开的。为什么要悄悄的出脚,一是为隐藏自已的劲路,不让对手发现我方即将发击。二是保持自已运劲的稳定,协助手、肩、腰等部位以抽丝劲引化对手的力量。有些朋友也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悄悄出脚也许很难。其实,你只要体会到杨式书谱上说所的迈步如猫行,要做到这一点面非常容易。

刚才说的全是脚上的动作,那么手上呢?手上就是两个字,引带。在引带的过程中,八种太极劲法都可以用到。我的老师张老头喜欢用棚、捋两劲。他先用棚向上引偏对手的劲力(他把这称为挑动四两拨千斤。注意,这里用的是“拨”字。只要能够做到沉转走化,就可以轻易拨偏对方的力量。)然后,他变棚为捋,将对方的力量引带的向他身后进发,使对手使去重心或处于背势。想想看,两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对方的劲路,一脚却悄然伸到对方重心之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身形。对了,多数情况下是侧身。看起来就象回转身体一下,故名回身引带。

不要小看这个要素,这可是杨式太极以开式引劲的关键,没有这一步,以合势发劲的效果就不太好,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出劲后,被敌方成功走化。因此,手和脚的动作,必须在腰的协调下,配合转动,手要以肘为圆心转动,腿要以膝为圆心运动,才能时时刻刻保持两身两腿的四张弓,以抽丝劲的方式运化劲力。

三是凌空壁立。

凌空壁立是发劲的前奏,也是能否顺利发出猛烈太极整劲的关键,不能做到凌空壁立,就无法发出太极整劲。凌空壁立要从对敌和对已两个层面理解。对敌方面:过回身引带,使对手失去重心或处于背势后,开势(或开劲)也就走到了尽头,现在需要的就是合劲出击(或合势打劲)。具体说来,就是裆劲前追,快速向敌方运动,使身形向敌方快速逼近。要逼近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自已靠敌人方近的一侧,肩部离敌人的肩敌不到30CM(如果要使用靠劲,侧肩部离敌身体必须逼近到不足10CM的地方),手掌或拳头离敌身体不到10CM,如同自已的身体是块墙壁,挡在敌方身前,使敌方失所有的着力点,如同靠在绝壁上一般。同时,快速近逼的身形可以产生很强的气势,使敌方不由自主产生后退的想法,也可以速度加剧对方的背势。也许有人要问: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我的回答是,你能有多快,就要有多快,越快越好!但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手领劲(两种领劲方式,一是中指根领劲,二是用掌凹陷外领劲。两种方式都可以,看你个人的习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以腰腿运化,带动身体极速前逼,尽量做到用意不用力,否则到最后关头就会出现发劲不畅的问题。

对已方面:意想自已的后方就是万丈深渊,掉下绝对去有死无生,而对面的敌人则是绝壁,只有用身体靠上绝壁才能有一线生机。因此,必须放下一切杂念,感觉整个身体都是透空状态,除手、肘、肩、腰等部位除了做到沉肩、坠肘、坐腕、含胸、松腰以外,没有一丝多余的力气(张老头的说法是一羽不能落,一蝇不能加)。以后腿蹬地,裆劲前追,裆部内裹(注意,此时不时把裆开撑圆,而是把裆裹圆,撑的力向外,裹的力向内),形成身形和劲力内合,带动身体前冲,同时身体前冲劲作用于肩,使肩部摆动,以肩部的动作带运肘部和手部的动作。此时有个要领,就是即将作用打击手而发劲的那支手,其肘只能肩的带动下作向下、向后或后前的小辐度运动(用张老头的话来说,就是肘定位,肩传送,肘定位后,手才能集中全身的劲力发劲),以此催动手部向前、向上快速运动。记得,在这个过程里你的身体是透空的,不要发出一点力量,要把所有力量放在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使用。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四是撞击吐劲。

杨式太极有拳打一寸之说,其实这话已经说明了杨式太极吐劲的距离,也就是10CM右左。也就是,在靠近对手身体的最后10CM吐劲,杨式太极吐劲时手伸出的距离也就是10CM左右。但这个劲如何吐法,许多人却还知道。前面我们说了凌空壁立,实际上凌空壁立快速移动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当打击手移动到敌手身前10CM的距离时(也可以更近一些),就到了该吐劲的时候了。吐劲时,肩部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你可以象想你的手掌或拳是一根钉子,而你的肩部是一把锤子,把进步、裹裆的产生的力量通过松腰猛然转移到肩部,使肩部产发猛烈摆动(也可以说成是抖动),在松沉的基础上瞬间猛然发出极强的撞击力。这个劲力就是靠劲。可以用这个劲力直接打人,也可以用这个劲力转化或增强其它劲力。可以说,在吐明劲时,杨式太极的其他劲力都离不开肩部靠劲的支持,在肩冲不同方向冲击力的作用下,通过肘与手的作用,可以催生其他的七种太极劲路吐出明劲。

肩部在松沉的基础上猛然发出向前的撞击力后,你可以把手想象成钉子,而肘部则是钉子的定位支架,然后“轰”的一声,身体产生的力量通过肩部和透空的肘部,直接作用到手上,将手这个钉子钉到敌人的身体里面。此时在外形上,就是身体猛然一紧,然后根据身体产生的撞击力量就运动方位的不同,变成八种太极劲作用到敌人身上,用张老头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冷、暴、脆、弹,打完就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沉转走化和回身引带做的到位,凌空壁立成功架空对手的话,对手多数情况下对手都会被你发放出去。如果你没有沉转走化和回身引带,对手也会结结实实被你打上一下。被这种劲力直接打到是非常疼痛的,如果你腰、腿、肩本来就有力量,如此发劲,足以将与你身材样同的人打坐到地方站不起来,不信你可以试试。

因此,张老头总是说,棚劲是杨式太极运化所暗劲的根本,而靠劲则是杨式太极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只有将靠劲练好了,放到其他招式中,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撞击吐劲,也必须保持沉肩、坠肘、松腰、含胸拔背(注意,吐劲时是裹裆而不是开裆)的状态,否则肩、腰、腿产生的整劲就会运行还畅,无法较好的吐到手上。当整劲通过手部吐完了,立即松沉下来。你是否吐对了劲,有个办法可以检查,那就是如果你吐完劲后,如果身体某个部分已经用了僵劲,就说明你的那个部位没有轻沉。如果吐劲后全身仍然轻沉,那就说明你劲路吐对了。

杨式太极除了打击人的瞬间,一般不发明劲,基本上都把劲力隐藏在松沉的动作中,在不发明劲时,以松劲的各种太极劲走化,让对人感到你的手明明看似软弱无力,但接触起来却非常重。其实,在杨式太极看来,松沉走转也是发劲,只不过这个劲力不论快慢,都保持比平稳运行,象抽丝一样,所以称为抽丝劲。而发明劲打击对手,则是由抽丝劲自然过渡,所以称为棉里裹铁。而发明劲的过程,就是把本来隐藏着的东西吐出来一样,所以称为吐劲或者通劲。

在张老头看来,杨式太极发劲并不神秘,只要抽丝劲做到位了,可以每个动作都吐劲。杨式太极不像陈式那样走明劲,但是一旦吐劲,威力不比陈式太极产出的攻击力小,而且更难防范。而要正确的发劲,主要就是正确的运用脚、腿、腰、肩、肘、手的力量,千万不要空谈内功和内劲。

在张老头看来,正确的身体和四肢的运行方式,正确的运用身体各部份在松沉的基础上吐劲,就是所谓的内功,就是所谓的内劲。那些空谈内力的人是永远练不出太极整劲来的,如果离开松沉条件下身体力量的运用空练什么气功,空谈什么大软大松,最终都会害了杨式太极,使杨式太极成为太极操。

在张老头看来,练杨式太极轻柔是必须的,不轻柔就无法顺利发出整劲,而做到杨式太极“十要”,基本上就做到了松柔。但是当前许多练杨式的,片面看中了轻柔,却忘记了杨式太极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积柔成刚。比如,上面说到的沉转走化、回身引带、凌空壁立、撞击吐劲等四个要素中,前三个都是要求松柔,也就是说前三个都在积柔,只有最后一个要素撞击吐劲才是成刚,但是成刚也是在松沉的条件下吐劲。其实,要体会到积柔成刚,只要专注练习“凌空壁立、撞击吐劲”两个要素就够了,凌空壁立就是以快速运转的抽丝劲积柔,也就是堆棉花。而撞击吐劲则是成刚,也就裹铁。把这两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是棉里裹铁,不知不觉中吐劲发人。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张老头还认为,“沉转走化、回身引带”也体现了棉里裹铁,因为只要你的手、肘、肩、腰、腿、脚做到了松沉,那怕你在手上不加一点劲力,对手都会感到你的手非常重,如果你再抖过白腊杆,对方就会感到你的手更重,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软,摸起来很重的感觉,用老杨家的话来说,就是棉里裹铁。对于如何练发劲。其实杨式太极的每个动作可以发劲,所以张老头要求他的学生以练单式为主,推手为辅,套路次之。

为什么以单式为主,因为单式拆招可以直接运用于散打,是体会杨式太极连消带打,化劲吐劲,积柔成刚最为直接的方式。比如:一个最简单的单手按,可以先让其他师兄向你出拳喂招,当对方的拳向你时,你出一只手上棚敌拳并化捋劲向外、向下顺引,同时一支脚猫行上步,悄然进入对手重心之下,然后以松沉之势产生按劲,将对方的手按向对方胸前,当手将伸直,或即将按到对手身体时,立即撞击吐劲吐劲,对方如果此时中招,最轻的程度都是向后跳出数米,否则必被击倒。如果有些网友不知杨式太极每个动作如何拆招,那么要练习吐劲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练习每一式的定式。杨式太极中,每式定式都是棉里裹铁、积柔成刚最后吐劲的那个动作,可以多多练习。用张老头的话来说,必须把每个动作的拆招和发劲练成身体的本能,只有这样,在技击时才能化发自如。技击的时候,可没那么多时间让你思考如何发劲,只有本能形成的条件反射才是最快的。

为什么推手为辅,因为推手的动用比较单调,动作的限制也较多,对于练习技击没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技击时,没有会按照推手的固定动作来和你打,那种把太极推手当成打手的看法是非常有害的。但推手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因为通过练习推手,你可以学到许多沉转走化和回身引带的劲路和技巧,这对技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练习推手有益,但把推手作为练习太极技击能力的唯一方式,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在技击时,你能够有效打击对手是第一位的,而是否能够有效化解对手的劲力是第二位的。否则,输的只有你。当然,只有精通了推手里面的沉转走化,你的太极功夫才能直正的上层次,做到拿劲打劲,而不是单纯的见招拆招。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为什么套路为次,因为套路只是最初武师为了方便推广技术,教会别人最基本的攻防动作,而把各种技击攻防动作串在一起而形成,学杨式大极,如果你只练套路,那么你除了得到一副好看的外形,产生健身的作用外,其他的东西,你都全部得不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杨式太极的人很多,杨式套路打得好的人也不少,但具有技击能力的人没几个的根本原因。

沉肩坠肘只要练架子标准基本都能做到,但是那是自已一个人练的时候,一旦有外力相加,许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架肩,这是错误架子造成的错误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在走化对手劲力时,肘和肩尽量不要动,尽量让肩沉肘坠的情况下,让小臂以肘为圆心进行运作,千万不要抬大臂来化劲。这种运动方式在杨式太极里面有两种叫法,一种叫肘定位,另一种叫肘坠腰圈。有人认为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而且运化大臂看起来更优美,其实运用大臂来化劲比运用小臂吃力得多,而且极容易架肩,你可以找个朋友来试验一下,看看肘定位(注意,不是说肘完全不动,而是肘只在腰圈附近小辐度运动),小臂以肘为圆心运动化劲省力,还是以大臂为圆心化劲省力。以肘为圆心的小臂转动,因为物理学中的力距效应,就算你用的力较少,转到手掌上也后会成倍放大,对方自然感到你的手重。而且这样运动用个好处,那就是上身和裆部可以保持圆活,应变能力增强。

至于重心下沉,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太极整劲——沉劲,实现沉劲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接手化劲的时候,裆走下狐线,同时两跨放松(跨一般是指大腿与身体的连接处),两膝放松引导两腿外撑(有时候一支脚会向外迈出),撑圆裆部,沉劲自然产生,配合手上的动作,就可以引长对手的劲路。这样的一种运劲方式,杨式太极中称为“开”。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开”和“沉”是一体的,外形上是开,劲路就是沉,目的是拨偏外力(张老头说这是拨千JING,引作用是引偏对方来力,使力量打不到自已身上),或者在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中,把外力消化掉,感觉就象把力量引入脚底一般。而杨式太极攻击人的时候,走的是另一种劲路,称为“合”和“升”,此时两手配合打击对方劲路,一般一只手起引导作用,劲挡化解拨高和拨除对方劲路,称为引导手。另一支手起打击主攻的作用,称为打击手。两手劲路相合,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此时,两跨仍然要放松,两膝放松引导两腿内裹,使身体产生一个摆动力,可以上下摆,也可以左右摆,还可以前后摆(棚式、挤式、云手一般是左右摆,搬拦、按式一般是前后摆,起势、收势、十字手等一般是上下摆。)然后用保持松沉的中正的肩部顺力摆动,将这种力量传导到手上,以中指领劲,吐出冷、爆、脆、弹的整劲。

至于九曲珠嘛,是传统理论中,把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看成是可以圆的九个珠子,要求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散手,这九个珠子必须保持圆活,防止有些人一讲肘坠腰圈或肘定位之类的要求,就把这些关节固定的很死,反而变成了僵劲。一般来说,无论手上受到多大外力,代表肘的珠子都必须外身体外侧、偏后侧的方面圆滑运动,让小臂能够灵活转动化劲。在肘珠灵活且相对定位的,小臂灵活运转的情况下,对手加在你小臂上的力越大,小臂轻轻随劲一动他就越容易失去平衡。

练习杨式太极接手有三种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已的条件进行选择。

方法一:直接让你的朋友或师哥们给你喂手。

要按照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简后难的原则进行训练。让人别人比盘架子快一倍的速度,用直拳向你喂手,你试着以杨式太极的身法、步法和手法来接,正接、反接随便你,只要你方便、习惯就行,这个过程主要让你体验太极接手劲力技巧,习惯以比较快的方式运行抽丝劲。然后,喂手的人出手加重、速度加快,如果你都能准确接下用的话。就进入第三步,喂手的人以最快、最重的手法出手,直到你都能用太极抽丝劲接得下来,就算成功。最后,用直拳可以正常接手了。然后,让喂手的人用勾拳、摆拳等其他拳法喂手,直到你能接下所有拳为此。能接手还不算,还要能接腿。练法和接手相似。

方法二:用网球自已进行练习。

找一个网球(要弹性特别好的那种),找一个有墙的地方,站在离墙两米至1.5米的位置,使劲有力把网球打到墙上,然后用手接住反弹回来的网球。网球可能从各个方向反弹,这就要求你还但要眼疾手快,而且腰腿的反应也要快,否则你肯定接不住球。刚开始,一般人都接不住,慢慢的就可以接住了。

方法三:用三个网球在走行间练习。

先用一个网球,在走路时,一手把网球向上扔,另一手伸出接住网球。要练习到扔网球、接网球完全不影响走路。当用一个网球都没问题时,就改用两个网球连续扔、接。当两个网球都没问题时,就改用三个网球连续扔、接,当如此操作都问题不大时,你在接手的反应速度上就达标了。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一谈到杨式太极接手,许多人都有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杨式太极动作很慢,怎么接?其实,那只是杨式大架练起来很慢,杨式可是有快架的。就算是你只练大架,动作也可以快起来,只要手、肘、肩、腰、脚按“十要”的要求做到位,要快起来只是一念之间的问题,而且这样快起来,发劲会变得非常顺畅。当然,练大架的人动作要快起来,必须改变从脚到腿、从腿到腰、从腰到肩、从肩到肘一节节往上转的运劲习惯。变成以中指领劲,两端弯曲,脚与指合,其余关节一动俱动,节节贯穿的运劲方式。这样一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随心所欲。

其中,中指领劲,两梢弯曲(指两手和两腿随时保持松沉和有弹性的状态)、九珠放松是关键。中指根是全身劲力运动的方向标,古人把中指方指的方向称为“问星”,全身各关节都在问星的指引下作抽丝运动。而两梢弯曲,两腿、两手随时在放松状态下保持弯曲、圆狐的形态,则是让你随时保持开步圆裆和棚劲上身的状态。九珠放松,就是让你的参与太极运动的九大关节保持松软灵活,不会使成僵劲。做到这三点,你会发现你就可以在保持全身弹性和松活劲力的情况下实现快速运动,而且运行速度一点都不比练外家功夫的人慢。通过这个方法,你甚至可以把慢吞吞的杨式大架变成快架。不过杨式大架中一些动作不是为快速运作而设计的,这让快速运动在少数环节多少有些别扭。

关于裆和胯在理论上的区别,也讲几点:

裆部嘛,指的就是两个大腿之间的部位。有人有说,这不是和胯部意思相近嘛。其实,在走架中,这两个部位各有各的有处。

跨是“九曲珠”之一,起到协调控制下肢和协调腰腿的作用。如果胯部不能象个珠子一样松柔、灵活的运作,将导致整个下肢的不灵便,使裆部失去撑圆和裹圆的劲力,使身体从根本上失去开沉劲、合升劲,而且还使身体无法快速运动,所以松胯和圆裆是密切关联的。但是松胯并不等于圆裆,想要圆裆,还需要下肢其他关节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膝关节。

圆裆的主要作用就是使身体产生富有弹性,灵活而强大的支撑力。要圆裆,首先胯要放松,胯关节引导大腿向外转动,形成前腿、后腿两个大腿间45—60度的角度,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三角。而膝关节是随胯关节力点和整个身体重心变化的需要,作弯曲和伸直的运动,达到平稳过渡重心的目的。

重心只靠胯的运动是很难平稳调整的,所以涉及到裆的运用。在走架时,一般裆与头、与胸、背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胸、背主要吸引来自手臂的力感,当来自手臂的力感要求身体进行前后转动,调整重心时,裆必须与头、胸、背保持同步运动,在跨、膝的合力下作出前后左右移动。但无论向前、向下、向左、还是向右运动,都必须由胯、膝共同松沉,让整个裆部的高度向下降一点点,然后再在、胯膝的共同作用上,让裆部重心落点的方向移动,当重点调整到位时,裆部回到原来的高度,这就是裆走下狐线。

裆部位置的调整,必须在六合的条件下进行,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否则重心不稳。再配合肘定位下小臂的各种圆转运动,可以有效化解多种外力。

可以说,做到以下几点,沉转走化就有了根基。但具体如何沉转走化,则根据外力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劲路,一般在推手里容易体会到。如果你想在固定的式子里体会,也会几个桩功可以让你体会不同的沉转走化方式,有时间我会一一介绍。当然,对大架里面每个式子的拆招,也会让你体会不同的沉转走化方式,不过这个介绍起来就更复杂,有些一个式子可以拆出好几招,更需要时间讲述。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先介绍杨式太极圈桩。

第一步,人自然站直了,两手沉肩坠肘自然下沉,两脚张开,一前一后,右脚前、左脚后,呈60度角(也可以更大一点,也可以左、右脚平行)。

第二步,右手仰掌,伸到与右肩同高。左手俯掌,落到与左胯同高。

第三步,右手慢慢的使尽全力拉长个伸直,能有多直就伸多直,能拉多长就拉多长,右手所有指关节和腕关节全部用力作反关节弯曲,能够反关节弯曲到什么程度,你就把关节反到什么程度。左手也一样。这叫做开。(多做几次,你就可以体会到你手上骨节拉开的感觉。)

第四步,以右手中指领劲,右肘关节外张里曲,右肩关节下沉,整个右手所以手指在绷紧到极限的情况下,所有手指以中指为核心靠拢,形成侧勾手,指尖向左。左手肘、肩运劲与右手相同,唯左掌由俯掌合拢成侧勾手,指间向右。(此为合)

第五步,重心向左脚移动,要体验身体下沉,胯部向左多带动重心移动的感觉。同时,身体左转,带到右手向左、向下活动,落到右胯前(此时身体呈左弓步),仰勾手随身体转动和重心变化,自然变成俯勾手。同时,左手则抬到与左肩同高,俯勾手过渡成仰勾手。

第六步,右手与左手尽力伸直,能伸多直就伸多直,两勾手松成两掌,然后两掌手指及手腕全部用力作反关节弯曲。

第七步,把第二步到第五步反向做一遍。

连续这样做50次,当身体紧度绷度,突然放松后,你就可以体会到杨式太极节节放松的感觉了。老杨式认为极度绷紧最容易找到松的感觉,总是用这个方法让初学者学会放松,同时练习整劲。

有人会问:沉转走化体现在那里?就体现在身体重心的左右转动和两手与身体同步划圈上下交替转动上。如果有人把自已的手放在你由上向下划圈手的下面,他和你都可以体会到下按、下采、下捋劲的妙处。如果有有把自已的手放在你由下向上划圈手的下面,他和你都可以体会到上棚、外例、外挤等劲的妙处。

在这个桩子里,两手的运作路径就像划太极图,故名杨式太极圈桩。关于初学杨式太极如何放松问题,初学者如何放松的话题,有许多理论,越说越复杂,理论多了会造成理解混乱,不利于初学者练习,我还是把张老先生说的话搬出来吧。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对于初学者来说,体会放松,有三个办法。

一是练习我已经介绍过的杨式太极圈桩,从极度棚度后找松的感觉。同时,寻找以身体中线为太极核心,全身配合配行S形C形劲路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对你以后走架推手很有帮助.

二是走架和推手时。记做“中指领劲两梢弯曲九珠放松”的要领。

所谓中指领劲:就是以中指劲作为全身关节运动的'问星',以中指根的运动方向,引导全身关节在太极'十要'的要求下协调运动,并以自已的身体为核心,按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形成S形和C形劲路运作,这是杨式太极实现快速反应及发劲出招的基本练习方式.

所谓两梢弯曲:就是指两条手臂和两条腿随时随地保持弯曲放松的状态,初学者只要注意肌肉放松就行了,只要肌肉保持放松,两手臂和条腿自然就会保持灵活并富有弹性,做到想快则快,随曲就伸,收放自如.

所谓九珠放松:就是把两个肘关节两个臂关节关个跨关节两个膝关节外加腰部想象成九个光滑的珠子,这九个珠子全是加了润滑油的,轻轻接到外力就会转动.走架和推手时,想象这九个珠子极度放松极度光滑极度灵活,你的身上就不会起僵劲。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有人问题起我九珠放松和沉肩坠肘的关系。其实,肩珠放松、润滑了,肩自然就会沉下来。如果一定要说外形上有什么要求的话,我就说这么几条:

1、手臂运动时,腋下要如加一个小气球(有也说加个馒头的),既有外撑,又有内包之意,当大臂与身体呈小于30度角时,小气球把大臂往外撑。当大臂与身体呈大于45度角时,小气球变小,带动大臂与身体减少角度。

2、肘部始终向外、向下运动,撑开小臂。大臂和小臂之间的角度要呈纯角,最低不得低于90度。

3、手掌心要象有个气球,平常心掌放松,气球就贴在心掌心。发劲时,掌心变平,气球外吐。

4、肩、肘、手相者的位置关系是:手高于肩(或平于肩),肩和手均高于肘。从头部往下看,则是肘始终于肩与手的外狐线上,决不可肩、手、肘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学习杨式太极,要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认识内劲,千万不要把内劲与气功联系在一起,那样有害无益.。

实际上杨式太极训练得法,三年时间就可以出功夫了。以前有太极十年不门的说法,都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当(有时候是师傅故意这么干的,不让学生轻易超过自已),学生常常不得要领,以致长功较慢造成的。站桩可以练一下,但没有你说的那么重要,练太极的,更不能站死桩,要站也应站活桩,否则你永远体会还到松活弹抖是怎么回事。

初学太极的人,往往不知劲力要领,就以为有一种能量叫做内力,再加上小说的误导,就把所谓的内力和内气当回事了。许多教太极的人,自已根本就不懂太极是怎么回事,但为了骗人,就结合小说编了许多有关内力的玄空式理论,搞得别人云里雾里,让外行以为他很内行,其实这种人只有一接手,你就会发现他根本没功夫。

从张三丰到王宗以及杨式的理论,根本就没有提出内力的概念,所指均为内劲,而且强调用意不用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常常练推手的人就知道,只要你灵活圆转、富有弹性、全身协调,别人就很难推倒你,而此时你身上往往每块肌肉都是放松的,但并不是软的,因为全身关节保持高度繁感和润滑,只有一个关节受到外力作用,全身关节一同协调圆转,就可以形成弹性走化,而这时候身身上往往不会使出一点多余的力量,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但如果你身上此时有一块肌肉收紧(也就是别人说的用力了),就会导致僵硬抗劲、走化不灵。因此,灵活+弹性+协调就是内劲。古人只有不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抓住这种劲路主要靠体内的协调运转,所以取了个名字叫内劲。纵观古人太极之论,有关劲的描述都是指圆转、灵活,随曲就伸的意思。

许多人练杨式,往往扔掉劲的本质,一味追求什么空啊、玄啊、气啊,这样练一辈子都出不了功夫。

怎样做到棉里裹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