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熏陶和浸染之下,愈发显得厚重和深沉。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唐诗宋词、孔孟经典、治国安邦之策,历史的兴衰存亡之典籍。在这树大根深的文学脉络里,俗语文化更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新星,饱含深意,光耀千古。 俗语又称民间老话或者谚语,大多数都是由老百姓切身生活经验总结而成,俗语初次读来看似是漫不经心,朴实无华,但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却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可以说俗语文化是最接地气的一种传统文化,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应用和解读。 有这样一句老话“肥水不流外人田”想必大家早有耳闻,那么这句俗语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俗语还有后半句,才是精华所在,但却少为人知。 我国自古就是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国,即便是现代,我国的粮食产量也在全球首屈一指。在古代百姓多以农耕为主,其中种植的就是五谷。所谓五谷,就是稻、黍(shǔ)、稷(ji)、麦、菽(shū),还有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差距仅在一个麻和稻。因此合在一起来看,五谷其实应该是稻、黍、稷、麻、麦、菽六种,准确的说应该是六谷。 燕之坊&百家号 谷时礼盒 燕之坊谷养会智能小程序 不论是五谷文化还是六谷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为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而粮食作物,正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以五谷文化为根基派生出来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有人情味,十分的接地气。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就应该很好地理解了。首先肥水就是人畜的粪便,以此为肥料,作物也会生长旺盛。肥水对于庄稼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的。 自古就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种说法,田地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肥水都是浇灌自家农田,这和自身利益有关,不可转给别人使用。虽然里面含有了自私的成分,但是却很符合生存的法则,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了。 俗语的下半句同样的经典受用,那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前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意思很接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能够率先看到月光倒映在湖水中的景色,以此来类比人间的事情,就是自身依靠关系或者凭借有利的条件,可以率先抢夺先机,快人一步。 这句俗语放在当下,也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规律。毕竟要做一件事,近处的人总会第一时间获取好处,干什么活借什么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俗语文化看似简陋,但却引经据典,里面可是暗含了大智慧的道理。比如这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实就是用了一个典故。根据宋朝俞文豹的《清夜录》记载,有个叫苏麟的巡检,眼看周边的人都被范文正(范仲淹)保举升官,唯独他默默无闻,于是就给范文正写了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范文正看到后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意,于是就提拔了他。苏麟的这首诗只有短短2句,这也堪称是历史上最懒的诗人了。 我们终上所述,可以看出俗语文化其实还是有内涵的,虽然流传在民间历史悠久,但是却各有所指,而且意义颇丰。可以说学好俗语文化,可以让我们增长更多的学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规避掉很多的风险。 文 | 国学大观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