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静等 山药属于薯蓣科薯蓣属,是多年生缠绕性藤本薯蓣的根茎 。山药兼具食用与药用的功能,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抗衰老能力、降低血糖水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等功效 ,近年来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种植面积随之扩大。而山药炭疽病是山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山药的产量。因此,了解山药炭疽病病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对广大山药种植者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症状 炭疽病是严重危害山药的病害之一,一般可使山药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 ,更严重的田块植株枯死,叶片落光,甚至绝收 。炭疽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藤茎,其次是叶柄和零余子。炭疽病菌主要在种薯和叶片上越冬,其次是藤蔓 。山药藤茎从茎基部开始发病,出现梭形或不定形褐色病斑,然后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病斑连接成片致整株枯死。山药叶部发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慢性型病斑较大,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处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会慢慢扩大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到边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至黑褐色过渡;急性型病斑主要分布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呈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一般叶片数日后即脱落,严重时叶片几天即掉光。 2 发病因素 2.1 温湿度适宜 气温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80%,山药炭疽病的发病率较高,多湿或大雾天气山药炭疽病发病尤为严重 。因此,降雨期是山药炭疽病的多发期,雨季早晚、雨量、雨日均与山药炭疽病发病呈正相关,雨季早、雨量大、雨日多山药发病早,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 。 2.2 连作 山药是连作敏感作物,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菌源基数越大 ,导致山药长势弱、易早衰、抗性低、块茎小,产品质量下降。山药连作1年,减产幅度可达30%~70%,更为严重的导致绝产 。此外,种植不适合的轮作或间作植物,有利于山药炭疽病的发生。 2.3 种薯资源差 采用商品性差的薯块和小薯(包畸形薯、残损薯)为种薯时,会增加山药炭疽病的发病几率 。种植不同品种的山药,炭疽病的发病几率也有所不同,易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发病严重。 2.4 田间管理不当 山药的吸肥特性为“低氮、忌氯、嗜钾”,氮肥施量过多,山药长势过旺,植株徒长、柔嫩,会增加山药炭疽病的发病率;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率高。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在田块选择方面,应选择土质疏松,地势较高,气候干燥,土壤肥沃,便于排灌,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好,光照充足,土质均匀的轻沙质土壤种植。在品种选择方面,应选择抗病,无病斑、无伤口、大小适宜的品种种植,并进行播前处理。在田间管理方面,一是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换茬方式,充分利用高矮秧间作套种通风透光好、病害少、产量高的优势。山药不宜连作,每隔2~3年需轮换品种,并注意品种的提纯复壮。山药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更有利于防治山药炭疽病。二是合理密植。合理种植,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少病虫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等条件是决定山药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大栽子、土壤肥沃地块宜种植稀疏,小栽子、土壤瘠薄地块宜种植密集。山药出苗前应搭好“人”字架,以利于引蔓生长上架,促使枝叶合理分布,保证通风透光,进而营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三是整地。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整地时应短行、高畦、深沟,以保证田间排水通畅 。应选择在温度较低的秋季整地,整地时将遗留在地表上的病残体翻入土中,可以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和分解,再经过冬冻春晒,能使部分病原体失去活力 。四是科学施肥。应以底肥为主,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量的磷、钾,提高山药植株的抗病性,追肥时适量补充 ,注意早施、轻施,防止未老先衰、徒长和感病的现象 。 3.2 物理防治 使用地膜覆盖、草隔离等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山药生长,还可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体传播,有效降低炭疽病的发病几率;在山药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拔掉病株,消除病残体,秋后及时对田块进行清洁处理,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 。 3.3 化学防治 防治山药炭疽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早期防治”的防治理念。发病前期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发病中期、后期,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注重通风管理、加强水肥,以利于山药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繁殖扩散。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浸种消毒,或用干草木灰处理山药伤口 。在山药生长初始阶段,可选择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d喷1次;发病初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建议使用25%使百克乳油13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对山药进行喷雾处理,间隔7~10d,连用2~3次 。规范用药、适量用药、轮换用药,有利于降低菌株的抗药性,延长特效药剂的使用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