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孙某,男,3个月。1982年7月6日就诊。患儿夜啼半月余,每晚7时左右 开始阵发性剧烈啼哭,持续10余分钟后乏力入睡,不久又重新发作,如此反复, 整夜难眠。检查:患儿发育,营养均好,但面色晄白,舌质稍淡,舌苔薄白,指纹微 青,两手握拳,曲腰,肢冷,腹肌略紧张,余未查出其他阳性病理征象。中医诊断 为盘肠气痛。 [治则]行气导滞,疏通经脉。 [取穴]内关、足三里常规消毒后,持1寸毫针以肌肉注射式进针法快速刺入穴 内,然后用弧旋刮针数次,随即出针。当晚哭吵烦闹显著减轻,又连续针3次以 善其后、一个月后随访无复发。(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本病可能由于食物过敏,喂养不当,或着凉与虫症而引起。中医认为本 病由于小肠为冷气所袭,致使寒邪搏结,或因乳食凝滞,或因虫症壅阻,引起升 降失职,气机不调,而诱发脐腹绞痛。此外,尚有因滞久化热而影响受纳运化 机转而成。因此应采取调理阴阳,行气导滞,疏通经脉等法。足三里为胃经的 合穴,取其行气而疏理中焦,健运胃肠,升清降浊。内关乃手厥阴经的络穴,其 经脉下膈历络三焦,故有宣通上、中、下三焦气机的作用,善于和中定痛。二 穴相配可行气导滞,能使消化传导功能恢复,受纳运化之机如常,从而达到治 疗本病的目的。(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