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皮质盲) [病案]杨某,男,2岁。患儿于1979年10月因肝炎住某医院。九天后,突然全身 抽搐,体温升高达40℃,经过注射红霉素、输液、冰敷等,二天后体温降至正 常,抽搐也有所减轻。至11月中旬,发现双眼看不见东西,且偶有上视及直视, 抽搐仍时有发作。眼科检查:双眼外观正常,眼底也未发现异常改变,瞳孔等 大而圆,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失明,眼前示以糖块不知拿取。诊断为皮质盲,经 多种西药治疗无效。同时在治疗期间先后服中药40余剂,视力仍不见好转而 转来我院治疗。患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痴呆,饮食少进,双下肢无力,不 能行走,睡眠时吵闹不安,二便调,体温38℃,舌赤,苔黄干。眼科检查:双眼无光 感,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底均无异常发现。眼球运动自如。化验: 白细胞6.3×109/L(6800/立方毫米),中性80%,红细胞3.6×1012/L(360万/立方 毫米),尿、粪常规为阴性。治疗经过:治用舒肝清热、养血和营之丹栀逍遥 散加石菖蒲、天竺黄等数剂,并辅以维生素B1、C、B6。后因患儿服药困难 而改用针刺治疗。 [治则]养阴清热,平肝泻火。 [取穴]主穴:睛明、下晴明、球后;配穴:攒竹、瞳子髎、合谷、神门、风 池、太冲。隔日针刺一次,每次取一个主穴,两个配穴,不间歇,不留针,行中强 刺激手法。对配穴可行雀琢术。操作:患儿采取卧位或由成人抱在怀里,固 定头部,眼区皮肤常规消毒后,如针刺球后穴时,术者左手固定下睑皮肤,使之 紧贴骨面,右手持已消毒之2~2.5寸毫针,沿着下眶外缘1/3处进针(针下睛明 穴时可在下眶内缘1/3处进针),针与眼球相贴,但不能刺伤眼球,开始针应垂 直,进针约6~8分深后,针尖可对准视神经孔方向,针深1~1.5寸,此深度可到 达视神经孔周围及睫状神经节附近,这时轻微捻转针柄1分钟许,即可缓慢出 针,并用酒精棉球轻揉针孔。针刺睛明穴时,病人仰卧或正坐,头部正位,当针 进入皮肤后,针仍应垂直,防止刺伤眼球及眶壁,进针宜缓慢,达1寸时即可轻微 捻针柄,行中等刺激,1分钟后出针,仍用消毒棉球轻揉针孔。针刺10次后,视力 即有好转,用手电筒照射时眼睑即有反射性闭合,眼球可随手电筒光转动。饮 食增加,下肢有力,能自己走路。又经10次治疗,能抓起桌上的糖块,能上下 楼。后因外感,体温上升至38℃,微咳,按外感处理,烧退咳止。继用上穴又针 刺10余次,视力明显进步,能准确地拿起地上的大头针,能看到5米远的2分硬 币,观察一年,疗效巩固。(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皮质盲发病对象是小儿,致病因素为脑炎、高烧、痢疾。症状特点是 视力丧失,瞳孔反射存在,眼底正常。此例患儿完全符合以上之特点。本病在 祖国医学文献中属于小儿青盲范畴。如《眼科金镜·小儿青盲证》指出:“小 儿青盲眼,此症最危险,盖因病后热留,经络壅闭,玄府精华不能上升之 故……。”《医宗金鉴·小儿青盲证》云:“小儿青盲者,因胎受风邪,生后瞳人 端好,黑白分明,惟物不见,有时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黄汁。”这些都是对本症病 因及症状上的生动描述。本例患儿之失明在高烧之后。热为阳邪,最伤津液, 阴亏则火旺,火旺则更伤阴津,导致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是本病的致盲主 要原因。因此,在治则上以养阴清热,平肝泻火为法。在选用穴位上,晴明、 下睛明明目,养阴清热,太冲平肝泻火,球后、瞳子髎泻火明目,合谷疏风通络, 神门镇惊安神,攒竹、风池以熄风,热邪得清,阴津得复,乃达到复明的目的。 (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