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嫂一顿饭   侄封“刮锅侯”

 zqbxi 2020-02-13

      刘邦怨恨大嫂二十多年,原来是因为她坏了养士的规矩。

  《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和他大嫂之间的一段恩怨。

  刘邦没有当上“亭长”的时候,常常带着一群宾客到他大嫂家去“蹭饭”,白吃白喝的次数多了,他大嫂就不愿意了。

  有一次,到了饭点,刘邦又带着宾客们去大嫂家,进了门,只看见他大嫂在用勺子刮锅,宾客们纷纷会意,“这不是吃完了么,锅里都没东西了”,就都离去了。

  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当时人常用的锅名叫“釜”,也就是“破釜沉舟”里的“釜”。是一种圆底圆口的容器,隔着一段距离是看不见里面装的东西的。所以刘邦有些狐疑,就又上前去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锅里还盛着羹汤。原来是他大嫂故意刮锅子骗人,让人他以为已经没东西可吃了。

  秦汉时期的釜

  其实他大嫂这么做呢,也情有可原。

  一来:刘邦的大哥死的早,他大嫂独自拉扯一个儿子,日子过得肯定也不宽裕,哪经得起小叔子刘邦经常带人上门白吃白喝呢?

  二来:刘邦年轻时候是不事生产的,他老爹刘太公就嫌弃过他,既不下地干活,也不去经商,整天东游西荡,结交宾客。他大嫂这么辛苦的过活,供这么个游手好闲的人,肯定会有意见,不待见他。

  可这样刘邦就对他大嫂产生了怨恨,直到二十多年后他当上了皇帝,要分封天下的时候,给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分了王,就是啥也不封给他大嫂的儿子。

  这下刘太公就坐不住了,就问刘邦“为啥你别的兄弟侄儿都得了封号,我长孙也就是你大侄子却啥也没有呢?”

  刘邦回答说“不是我忘记了封他,而是他妈当年干的事情,太不厚道了。”

  于是,刘邦就封了他的大侄儿刘信为“羹颉侯”, “颉”就是勺子在锅边上刮而发出的声音,“羹颉”就是讽刺他大嫂当年刮锅子骗人没羹汤的事情。所以“羹颉侯”用大白话讲就是“刮锅侯”。

  汉铜杓

  从这么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封号,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有多记恨他嫂子了。为何区区一顿饭,会让刘邦如此在意呢?

  有人会说这是刘邦太小气了,流氓习气不改,睚眦必报,一朝权在手,更显出他的心胸偏狭。

  作者在这里倒不想下什么道德判断,只想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刘邦的个人经历出发,解释一下这段叔嫂恩怨。

  从战国开始,由于战乱的兼并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游士阶层。游士有自身的特长,或文或武,但是不从事生产,必须投靠贵族,成为他们的门客,门客们凭借自己的本事,为主人效力卖命,以此交换,主人则要解决门客的衣食生存,称为养士。

  这成为了一种风气,为了在乱世中扩张自己的实力,不光大贵族会供养上千的门客,但凡有财力的豪强都会养自己的门客。

  养客的主人和门客之间不是老板和伙计,主人和仆人那么简单的关系,而是有一种近乎平等的信义关系,或者说存在着那么一种规矩,主人要尽力地礼下于人,门客则要舍身报恩,破坏这个规矩的主人或门客,名声就会变差,甚至于没法再混下去了。

  为了形象地理解这种规矩,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以养士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的事迹。

  事迹一:孟尝君招待门客们吃夜宵,有一个门客在暗处,以为自己吃的和别人的有差别,就发怒要离去,孟尝君把自己吃的给他看,以示没有差别,门客羞愧难当而自刎。

  事迹二:平原君有一个门客跛腿,遭到了平原君一个小妾的嘲笑,门客找平原君,要求平原君杀死小妾以示对他的尊重,平原君一笑了之,结果门客们认为平原君爱美色而轻视士人,纷纷离去了,直到平原君杀死了那个小妾,门客们才渐渐回来。

  事迹三:信陵君为了结交大梁城门监侯赢,亲自驾车去迎接,并和颜悦色地等待他和朱亥交谈,隆重地介绍给魏国的贵族。后来侯赢和朱亥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就了他的威名。

  门客冯谖为孟尝君烧券

  这种养士的风气并没有因为秦统一六国而衰灭,相反由于六国被灭亡,原先的六国贵族成为了游士,养士的人也越来越多,养士风气越演越烈。

  我们知道刘邦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的游侠生涯,他最仰慕信陵君,很想当信陵君的门客。当时信陵君已死,刘邦就投入到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的门下。而刘邦自身也开始养客,当然,以刘邦自身的财力,不足以供养门客,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始的一幕,他常常带着宾客去大嫂家吃饭。

  刘邦自然会效仿偶像信陵君,极力遵守养客的规矩,可是大嫂的不配合,直接让刘邦坏了养士的规矩,连门客的饭食都照顾不了,这对于主人来说是非常不光彩的,传出去的后果就是没有宾客愿意再跟刘邦了,所以刘邦才会怨恨大嫂,以至于封个“刮锅候”来讽刺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