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知青”岁月

 齐彦国 2020-02-13
  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精神指引下;在“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口号声中,桐城县第一批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晨光初露、太阳升起时启程:几辆敞篷大卡车,从如今的市府广场开始,开到桐中转一圈后又回到广场,再从广场出发。载着我们的车一路向南,最终目的地应该是大枫公社。途径范岗、土桥,过土桥不到新安渡的老梅公社红卫大队(原来的牛车大队)中田生产队,这里距老梅街五里,到新安渡五里,到土桥好像还是五里。这就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新的课堂,从此我们将在这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在我们学校殷老师的带队下,我们这户一道下放的共四位同学:徐继芳、曹毓英、焦大发和我,两男两女。我和焦大发被安置在姚四八家,姚四八上有三个哥哥,分别叫:小兔子、二呆子、小老虎。当时他们弟兄四人都是单身汉。两位女生被安置在副队长家。我们的厨房是另一人家的偏房,厨房里给我们搭好了锅灶,买了碗橱和一张小桌子、锅、碗、瓢、盆、铲子俱全,有菜刀但没有切菜的砧板,记得我们切菜时就在平锅盖上切。我们下去时,正是当地人腌制白菜、萝卜的季节,老乡们热情的送给我们好多菜心,现在回忆起那时的菜心真好吃:既嫩又甜,回味无穷!

那时的红卫大队也很穷,当时的工分值好像是两毛多,记得当地有一个名字叫禾杰的当时是二十几岁小伙子,上无老、下无小单身一人,仅有一间土坯草房,床铺也是土坯砌的,家中除一个烧饭的锅灶,再无其它,并且粮食还不够吃。有一次寒冷的冬天,老梅公社书记等干部下来检查工作,看到禾杰这么个年纪轻轻的不孬不傻的小伙子,穿的如此单薄冷得颤颤惊惊、哭哭啼啼的竟像个可怜的孩子,这些领导跟着禾杰来到他家,冰锅冷灶,竟是如此的清贫,哪有一点像个家的样子?公社书记不禁老泪纵横、潸然泪下的说:想不到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竟会搞成这样?!后来是不是给了一些困难补助我就不知道了。红卫大队一九六九年后好像是原省委书记杨晓春在这里蹲点。

我们下去时,正是农村里兴修水利的农闲时节,当时塘、塥都放干了水,我们接受再教育也就从挑塘泥开始。说我们挑塘泥,其实比当地的半大小子还不如,从没有挑过重担的我们,走在泥泞的、打滑的路上,空手走都难走稳甚至是摔跤,何况还要挑着担子?挑一会既要应付难走的泥泞路,肩膀火辣辣的痛也让人受不了,只好用手顶着扁担、护着肩,还好当地的人们从队长到社员,他们都很照顾我们,给我们上塘泥时,只是象征性的上一点,比起男劳力的五分之一还不到,就这样我们还感到累得无法说。

天气晴好时我们送过一次公粮,那时的公粮要到范岗粮站上交,都是人挑肩扛着去的(不像现在用车子拉去就行),记得我们一个人挑不到三、四十斤,(他们整劳力都能挑一百六十多斤,)我们磨磨蹭蹭地走在交公粮队伍的后面,到后来我们还是被送粮的队伍丢得老远,最后还是他们先到的人返回来接我们的。当时我们自己也感到无颜,真正感觉到我们确实是缺少锻炼,力没有力,干不能干,以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样子想上工和不想上工,随我们自己的便,很自由,没有人约束我们,玩腻了我们就回到桐城家中住几天,好在我们离家近。

受地域条件的限制,老梅公社那一带属于畈区,老百姓的烧柴就是大难题。看老乡们到老梅街买一担茅草柴回来,要悉心的扎成一个小把一个小把再捆扎好放在阁楼上,烧饭时从阁楼上拿几把下来,用火钳将草把夹着烧,看炉灶里的火,真比煤油灯的火光亮不了多少!为了省柴,饭烧开以后,用平锅盖从锅的一边顺着锅边推到锅底,这样,锅中就会出现一边干的一边稀的泾渭分明的两半,米粒被推到锅的一边,米汤则留在锅的另一边,然后将洗净、切好的白菜或是萝卜亦或是其他什么菜就放在米汤这边,再盖好锅盖,这样子饭好的同时,锅里的菜也就好了。这就是在缺柴烧的情况下当地人们聪明的大脑发明出来的经典杰作,这也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永远的记忆。

生产队对我们也像当地社员一样,给我们四个人分了一些菜地。虽说我们也照葫芦画瓢的模仿着当地人那样种菜,由于我们既没有经验再加上懒,该浇水时我们没有浇水、该施肥时我们不上肥,眼馋着看别人家的菜一天一个样子的在疯长,而我们的菜则越长越小,最后不了了之回归了大地。现在想到这些,我们自己都感到好笑:如果都像我们这样种菜,那菜的价格可能会比猪肉的价格还要贵好多。像这样下去我们估计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具备!好在我们的家也随之下放,我们四个人除曹毓英一个人留在当地,另外三个人分别转到各自的家中。于一九六九年五月一日,我转到了我家下放的青草区陶冲公社双塘大队。说转不恰当,我们根本上就没有办什么正规手续!要说是我们自己跑回家这样还恰当些。你说我们当时糊涂不糊涂?在什么手续都没有办的情况下,我们各自回到了自己下放的家中,好在后续手续他们给办好了,不然我们不就成了无名份的黑户人口?

转到家一块后,我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散漫自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上工就上工、不想上工就不上工了。现在不但有父、母亲和家的约束,也还要考虑到我们这个家的收入了。这就要凭自己的双手吃饭,以挣工分为收入的前提。当时生产队给我评了七分工(整劳力是十分工),这样我也就不得不捺下性子和当地社员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虚心地从头学,不懂就问,叔叔、伯伯、婶婶、哥哥的叫个不停。虽说我当时是个愣头青,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但是我能吃苦,不怕苦的精神我自己认为可以说算得上是上乘的!这一点就是生产队的杨队长都夸我:有一次拔棉花秸子,无任何工具连手套都没有就凭自己的双手硬拔。当然都是这样的。拔了一会,我的左手中指指肚的皮给拉掉一大块,鲜血淋漓,杨队长看到就说,你的手搞成这个样子那就回家休息吧!我说不要紧,我可以继续干。杨队长说:那你也得包扎一下吧?我说无所谓。就这样我用脱了手指肚皮的伤手,和他们一道继续拔棉花秸子,一直到收工。收工时,杨队长当着大家的面向我伸出大拇指夸我说:成林这个人,真能扛疼!手上的皮撕成那个样子还坚持下来,要是一般的人做不到啊。

摸爬滚打一个阶段后,农活虽说赶不上当地人那么娴熟,勉强也能凑合着应付过去了。已经融入到当地人中的我,凭外观在我身上难以再找到“知青”的痕迹了:皮肤晒得像黑炭似的黑不溜秋的,穿戴的也是农村人一样的衣裤,力气也长了不少,以前的娇气和浮躁也被韧劲和沉稳替代!两年后,我被大队领导安排到大队林场,从事栽栽树苗,护护林的工作。这比在农田里要好得多,劳动强度也小不少。林场干了几个月后,大队又将我安排到大队的砖瓦窑厂,从而使我知道了砖瓦是怎么操作,怎么烧制的。也体验到了烧窑工作的艰辛和危险。又是一年多后。大队新开了粉丝坊,又把我和另外两个小伙子安排到粉丝坊工作,并将大队经济保管的重任信任的交给了我。这时期大队党支部已经将我纳入新鲜血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真所谓:顺风顺水,如鱼得水时,我被招工到安徽省地矿局三一一地质队,于一九七五年十月底我到三一一地质队报到。从此结束了我七年的知青生涯。

七年的知青岁月中(期间有一次大学招生和两次招工,都与我无缘而擦身而过),我感到最辛苦,最让人想想都生畏的就是农村里的“双抢”:早上伸手不见五指的四点多就得起床,任凭蚊虫、牛螨的叮咬、还有那蚂蟥的缠绕,摸黑拔秧;天亮后顶着烈日割稻、打稻、插秧。汗流浃背无法像正常时的穿戴:下身仅穿一条短裤以遮羞,一条老布大手巾披在背上,一顶济公样的草帽根本遮挡不住毒辣的老太阳。一天下来,浑身酸、胀、累、疼其次,主要是缺少睡眠,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

虽说紧赶慢赶的将我们自己队的双抢搞结束了,但在全公社一盘棋的运作下,我们还要支援其他大队赶在立秋前将晚稻秧插下去,不过支援其他大队,他们会有一餐颇丰盛的午餐招待我们。

下放在农村,还有一个头痛的就是搞柴!虽说陶冲公社这边比老梅公社离山近不少,但烧柴得自己跑几十里的山路上山砍,自己往家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大约一九七三年初春的一天,我从粉丝坊结束早班回到家中吃早饭,这时已经是上午九点以后了。边吃早饭边看家中的烧柴已经不够两天烧了,临时决定赶紧上山去搞柴,不然估计会有断炊的危险!匆匆吃好早饭,担起扁担、绳索,临时邀不到打柴的伙伴同路,只好一个人荡悠悠的朝着屋脊岭方向的山上走去。走到隔壁大队(前进大队)时,遇到一个姓叶的男子汉也肩扛扁担准备上山,他主动问我到什么地方去搞柴?我回答他:我没有准确的地点,只是边走边看。他说不如跟我一道到我判柴的反排,他接着说:不过就是路远了一点。我说路远一点不怕,我可以和你一道。我们两人紧赶慢赶,赶到目的地时,当地的学生们已经放学往家走了,这时估计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们两人各自搞好柴赶到屋脊岭反排的山脚下时,天已经全黑了。这个姓叶的是近视眼,他不想再摸黑走了,给我说:我们两就在森公站林场找个地方睡一晚,明早我们再往家赶。我说:要歇你一个人歇吧!我肯定要回去的,不然我爸爸、妈妈会急坏的。他看我不想歇也就跟着我后面往家慢慢走。由于他的视力不好,他走得比我慢,我走到前面一段路看他还不见人影,只好歇下来等他,这样反反复复,我们到家已经是下半夜的三点多钟了。我叫门时,我爸爸、妈妈正在床上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听到我的叫门声,父、母亲边开门边述说:以后就是烧头毛,也不会让你一个人上山去搞柴了!可见我的父、母亲在我没有回来之前是何等的着急和不安。听我爸爸说:当晚正好生产队开社员会,大家知道我一个人进山去搞柴到现在不见回来,都很着急。队长说:晚上没有办法了,如果今晚没有回来,有几条进山的路明天早上就安排几个人,每条进山路各把一个人进山去找。队长说,只有这个办法了!好在我当晚回来了,不然还不知道要怎样折腾整个生产队大伙们?如果那样子,我的心将何安?我又怎么对得起俱位父老乡亲?!

深深地感谢村民们的纯朴、热心和照顾!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我们这些下放的外来户看成是外人!真心地感谢上苍!感谢命运的安排!庆幸我们所到之处处处充满阳光,一路走来一路歌,每个地方都能遇到贵人相助!爱在人间、人间充满爱!

“惜峥嵘岁月稠!”记得这是伟人的诗句!回想往事,我们的岁月峥嵘么?

往事如烟,眨眼五十一年过去了,曾经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是白发双鬓。我们的经历已成为记忆,将一去不返!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喜看我们的下辈超过我们,胜过我们!笑迎更美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