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莎士比亚写过70多种死法,为什么很少写病死

 zdjphoto 2020-02-13

明明是一个热衷撒狗血的通俗剧作家,为什么莎士比亚笔下却很少出现病榻上弥留之际、生离死别的对话场景?

明明生活在被疫病支配的恐惧的年代,为什么莎士比亚和他同时期的作家们都几乎对此避而不谈?

宫务大臣剧团建造于1599年的环球剧场(The Globe Playhouse)

莎士比亚与1606伦敦大瘟疫中,我们已经提到过,14世纪起就开始周期性劫掠欧洲的黑死病(腺鼠疫),对莎士比亚来说绝不会陌生。他生于黑死病爆发之年——1564年斯特拉福德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此病,此后的一生中也多次经历:

1592年伦敦黑死病蔓延,政府关闭了所有剧院,无戏可演的莎士比亚在此后一度主攻十四行诗的创作;

1596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年仅11岁的哈姆内特早夭,人们推测很有可能是死于疫病;

1603年黑死病再度大爆发,当年夏天伦敦近乎封城,禁演的律令到1610年才全面撤销。考虑到伦敦剧院此后只是断续解禁,莎士比亚的剧团转而巡演到巴斯、里士满和考文垂,他的创作速度也随之明显放缓了。

十分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如此,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仅仅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部中的几句话,明确提到过瘟疫。

一个是茂丘西奥临死前咒骂:“你们这两户遭瘟的人家!”——显然是非常迫近的恐惧;

二是神父派人送信给罗密欧,告知朱丽叶假死的计谋,然而这封性命攸关的信件之所以没有及时到达罗密欧手中,竟然是因为送信人被就地隔离了:“本地巡逻的人看见了,疑心我们走进了一家染着瘟疫的人家,把门封锁住了,不让我们出来。”

德里克·雅各比出演的茂丘西奥

句子虽短,我们却可以读出不少信息,那些中世纪的防疫手段竟然沿用至今:

一、谁家染了瘟疫大家是知道的。从其他史料证明,当时会用红色在闹瘟疫的家门门板上做个记号,以警示他人;

二、对所有接触感染者的政策是隔离;

三、当时已经有了巡逻的执法人士来确保防疫政策的实施。

中世纪应对瘟疫的防护服

可惜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从莎士比亚鲜活的市井描绘里找到瘟疫的记录。虽然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不过在对莎翁所写下的74种死法进行分析时,不难得出这样一种推测:作为戏剧家,他看中的是非正常死亡的戏剧性,特别是残暴血腥场景对猎奇的观众的吸引力。今天的我们觉得《李尔王》最后一幕——李尔悲伤于女儿和傻瓜的惨死,最终也心碎而死——的处理格外有力,但这未必代表了中世纪的观众口味与期待。毕竟在那个时候,在任何年龄上病死,都是太过常见的事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莎士比亚,无论此前还是此后,经历了文艺复兴还是启蒙主义思潮,作家们对14世纪至18世纪间一度夺去三分之一欧洲人性命的瘟疫,也几乎都处于失语状态——唯一例外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其实也不过是用了瘟疫流行的佛罗伦萨作为背景,重述了10名男女到一所乡村别墅里避难、每人每天讲的那个充满寓言意味的故事。

这种集体的失语让人们感到好奇。我们可以在很多杰出的画作中找到疾病肆虐的如实纪录,却很难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它们的踪迹。或许正是因为人们认为它难以谈论——在医学水平极为落后的中世纪,瘟疫所具有的无法抗拒的迅疾死亡往往被认为是天谴,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神迹力量。所以瘟疫在此刻永远是文学作品中躲在暗处的影子,作家们会在作品中创造黑暗而阴郁的氛围,会借用一些地狱、死神的间接形象,这些意象与它背后的瘟疫最终被18世纪的作家明确联系起来,推到了前景中。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环球影业、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19年11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120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等37地,放映超过4500场,观影人次超过50万人。放映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鼎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