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机管理:摆平念头的MQ技巧与心理治疗(下)

 tuzididie 2020-02-13

十一、第一个自救的方法:运动

人们强烈的期盼,能够自在的从动机[情绪、身体]与情绪[动机、身体]的人之状态中,抽离而出。一进去就出不来,抽离不出来,这是当代人类的梦魇。人们自己会发现,人们也相互教导,知识体系与文化也都明白告诉人们:操作身体来解脱动机与情绪的桎梏,亦即把人之状态转换成:身体[动机、情绪]。如何操作这种转换历程呢?答案是:运动。

人类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徒手运动与器械运动,各种文明都鼓励人们要多多运动。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又发展出休闲娱乐与竞赛的各种型态。对当代人类而言,运动最重要的价值,已经转变成「这是唯一可以让脑袋平静下来的方法」,把动机[情绪、身体]状态转变成身体[动机、情绪]状态的最好方法之一。

运动的时候,身体的协调与动作,变成个体当下唯一的一件事。运动的时候,个体不做思想、不动心情,进入无情无念,或者一心一念只在动作的精准与速度、力道的爆发;因而切断了永无止尽的念头与沈溺的心情──这是当下许多现代人努力、奋力运动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在运动的时候,出现边运动边想其它事的情形;如果运动时,并未切断念头与心情的纠缠,并未能成功地转换为:身体[动机、情绪]的状态。请务必暂停运动,整理一下心绪,再继续运动。若仍然无效,您就必须投入更激烈的运动强度或转换其它运动种类。运动,让一个人建构「无我」的状态,让一个人脱离了「动机与情绪」心理历程的拘限。运动,操作身体来平息念头。切记,无法切断念头的运动,是无效的运动。这时候,拜访精通运动治疗的临床心理师,正是寻求专业协助的最佳时机。

十二、第二个自救的方法:才艺

学习各种才艺,包括:绘画、雕塑、歌唱、乐器、插花、下棋、书法、编织、刺绣、工艺…等艺术或工艺技能,令这些才艺变成自己的嗜好或专长。专精的才艺愈多,人的生命内涵就更丰富,因为第二个自救的方法,不是转换以身体为形的人之状态,而是扩充「身体-动机-情绪」生命内涵的单元项目。例如:「绘画-身体-动机-情绪」或「乐器-身体-动机-情绪」或「歌唱-书法-插花-身体-动机-情绪」。植入的单元愈多,人之状态的形-基互换现象就愈多元,动机占领「形」的主体状态的机率就愈少。

学习、练习、操作、表演、比赛或享受这些才艺的历程,会像运动一般阻断永无止尽的念头与心情,让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脱离「动机与情绪」的自我心理历程。儿少阶段即培养孩子的才艺是极佳的策略,但是要不间断的鼓励与训练,才能让才艺嵌入个体的生命内涵之中。从小到老的各个阶段,学习愈多才艺、发展更多的专长,是救赎人类心灵的极佳法门。因此,如何发展适合各年龄层的才艺教学课程,用最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教会个体学会才艺、拥有专长,就变成当代生命教育的核心课题。如何协助病人快速值入「才艺」,立刻扩充人之状态的内涵单元,拜访精通艺术治疗的临床心理师,正是寻求专业协助的最佳时机。

十三、第三个自救的方法:赏美活动

学习赏美的知能,把「赏美活动」嵌入生命的内涵中,建构「赏美活动-身体-动机-情绪」的多元人之状态,引发美感[身体-动机-情绪]的形-基互换现象。当个体进行赏美活动时,身体、动机、情绪都退化为「基」。赏美活动会引发个体的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是一种身心灵和谐的状态。美感经验中的人,动机状态不是一片空白,就是「好美呀!」的单一念头,令人达到无我的境界。美感经验成为「形」之主体时,脑电波的振幅会加大呈现柔顺而稳定的波浪起伏波形,身体松弛而舒畅,情绪愉悦而喜乐,动机切入无我状态,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状态。因为学习与练习技能的时间,比运动和才艺短很多,甚至是出自本能、根本就不用学,所以是更为方便的法门。赏美活动是最方便、快速而简易的令人无我的方法,因为随着眼光流转,随着乐音或歌声入耳,随着抚触把玩;就可以短暂却多次,或者绵密而深沈的进入美感经验之中。

赏美活动包括三大类:赏人、赏景、赏艺术品

(一)赏人

欣赏俊男美女,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不分年龄大小,大家都喜欢亲近或欣赏俊男美女。看相片、图画、影片或真人,看相貌、看身材、看服饰、看打扮、看性征、看裸体…都令人心旷神怡、美感丰盈。看成年人有欣赏异性的共同偏向,欣赏儿童则不分性别。欣赏帅哥美女是本能,不用学也不必练习。看到时,自然会脸红心跳;不是呆若木鸡、脑袋一片空白,就是「好美!好美!」什么念头都没了!赏人包括欣赏人体,包括欣赏「性」、「人性」与「人情」之美。赏人是无念──「无我」的最佳法宝。把帅哥或美女或喜爱的人的相片或影片存入手机随身携带观赏,或者存入电子相框,或设微电脑桌面与保护程序,都是引发美感经验的最佳策略。

(二)赏景

欣赏自然景物与人造美景,走入山林绿野、湖海溪河,亲近花草树木、昆虫鸟兽,仰头或置身宏伟绮丽的人造建筑空间,都美得令人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宏伟、壮阔、绚丽、彩色斑斓的大自然,更是洗涤心灵的美妙空间。置身美景之中,或欣赏美景的图片、影片,都可以切断「动机与情绪」的心理历程,令人重构无念──「无我」的境界。

仰首蓝天、俯首大地,似乎大自然之美垂手可得。但是,面对晨昏朝夕的自然美景,面对山水缥缈的湖光潋滟,面对雄伟华丽的公共建筑或文明遗迹,除了「哇!」以外,却不一定说得出「美在哪里?」或「感受到什么?」赏美活动的「赏」字,妙在一个「客观的距离」,及欣赏者单向的活动。不必接触到被赏者的实体,不必等待被赏者的响应,被赏者也不一定要知道。赏的方式,是指:看(观赏)或听(聆听)。赏人与艺术品,尤其是如此才得妙趣。赏景却非如此,赏景的妙趣有三:人景相遇、人入于景、景入于人。景虽然是实体,却没有主体性,不会动也不会响应于人。赏景者却讲究把景拟人,赋予主体性和活动性。不管人在景前或置身景中,都享受这三个层次的赏景活动。把自然或景或物的相片或影片,存入手机或电子相框或计算机背景与保护程序,也是赏景的妙策。

1、人景相遇

人到景前,把人当主体,把景当客体;用感官去看、去闻、去听,用鼻子呼吸、用皮肤感觉、用手触摸、用脚踩、用整个身体去感觉。甚至捕捉线条、颜色、光线、声音的流动,去分析或解构是怎样子的美(目标物),以及自己生成了什么样子的美感经验。此时,美景嵌入人之状态的内涵中,且占有「形」的主体性,人就成为{美景、身体、动机、情绪}=美景[身体、动机、情绪]

2、人入于景

美景当前或置身于美景之中,主体的我自己解构了自己,停止自我感与自我意识的念头;转而把目标物的美景当成主体,把自己变成客体,企图把客体放入主体之中。人企图与美景(人物相齐于物)合而为一,把人消失于美景之中;把人融入于美景之中。人化解于美景之中,故无我亦无念。此时,人之状态的三个基本内涵全部消失,变成:美景[]

3、景入于人

美景当前或置身于美景之中,人把主体的自我无限扩大,把美景解构成一个一个的「部分」,然后在一次一次的呼吸中,把一个一个部分的美景「吸入」体内。在意念之中,把整个美景,全部纳入自己的身体里面。人「吃」下了整个美景,人就是美景,美景就是人。美景消失于人之中,但是人之状态的内涵,没了身体、没了动机、没了情绪,只剩下:美景。

(三)赏艺术品(赏物)

艺术品是指称:能够激发人类美感经验的物品或数字讯息型式,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等。艺术品大多被收藏在各类公共或专门博物馆、美术馆与艺术馆中,或是私人买卖与收藏的商业或公益收藏馆舍之中。同时也大多被转换成数字型式,贮存或展示在开放或封闭式的数字数据储存系统中。欣赏艺术品时,人也会进入赏景的三个层次。赏艺术品最特殊之处,在于某些艺术品可以经由自己创作或购买或馈赠或捡拾采收的方式而「拥有」。赏的人与赏的景,大部分都不是我所拥有的。但是赏艺术品时,却因拥有而可以「把玩」、「抚摸」并享受「拥有」的感觉。拥有是赏美活动的另一种特殊型式,拥有的艺术品会嵌入人的生命内涵中,在把玩欣赏时,成为「形」之主体,而令人无念与无我。

创作、欣赏与收藏艺术品,以及能够激发美感经验的物品,成为当代人类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休闲方式的价值,不是打发时间,不是远离工作,而是激发美感经验,让人无念无我。配戴自己喜爱的、觉得很美的首饰、手表、手机、服饰、包包、鞋子、帽子、巾子、戒指、项链、手环、发饰…等配件,或随身携带钟爱的小艺品,或把俊男美女、美景、艺术品(包括音乐)的相片、影片、声音输入手机中,随时可以拿出来把玩或欣赏(观看与聆听),都是当代人预防心身症与自救的重要方法。协助当事人快速建构赏美活动的经验、能力与习惯,则为临床心理师执行预后与追踪治疗之重要任务。

十四、动机管理:MQ(动机智商)技巧

动机与情绪会相互影响,管理情绪不一定能改变动机,但是管理动机却能改变情绪。正向动机产生正向情绪(还有一块钱,所以笑了),负向动机产生负向情绪(只剩下一块钱,所以哭了。)不管情绪如何宣泄或压制,只要动机未满足,就出现负向情绪;动机满足,才会出现正向情绪。情绪管理的能力,我们称之为EQ。动机管理的能力,称之为MQ。动机智商(MQ)变成当代人管理自己念头的指标,如何藉由管理动机来改变情绪,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念头呢?动机改了情绪马上改变,可是如何从A动机改变成B动机呢?动机管理只有三件事,一是改变念头,二是停止念头,三是没有念头;套个佛家术语就是:止念、转念与无念。如何止念──停止恶念?如何转念──转生善念?如何无念──不起念头?就变成三种最基本的MQ技巧。

(一)止念的MQ技巧

不是「应该」止念,而是「如何」止念的技巧?为什么必须止念呢?因为人正在执(行)恶念。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动机,叫做恶念。人为何常常执着于恶念,而需要「止念」呢?「念」是「想」,想是主体性的行为,人为何不去想善念(合情、合理、合法的动机),却去想恶念呢?

生出恶念,想到恶念,总是情有可原。只要没去做,为什么想都不能想呢?不合情、不合理的念头,只要做了就会破坏双方的感情与利益。不合法的念头,如果付诸行动,就会犯法而接受法律的处罚。这三种恶念,做了是害人害己,想了又想却变成摧残自己。

人总是会有些许恶念,心怀恶念──想到什么地步,就会开始伤害自己呢?因为只能想不能做,想愈久认知冲突就愈大;动机愈不能满足,情绪就愈趋恶劣。愈是放纵自己,思想愈久的恶念,个体处于负向动机与负向情绪循环的时间就愈长。满脑子坏念头,满脸的烂心情,满嘴难听的话,全身就没个地方舒服。什么讯号告诉你不能再想了,不止恶念就会出事呢?第一个讯号是:生活作息被打乱了,饮食、睡眠、工作(或学业)都出现了障碍与破坏时。第二个讯号是:这些恶念占满整个脑袋,对其它念头产生排斥作用,竟然没有空间去想别的念头时。第三个讯号是:想停止这些恶念,却愈来愈多的时候。

  止念的MQ技巧,分成以下六个层次的技巧:

1、平日不主动去想坏(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念头。

2、偶尔出现恶念,务必斩除除根,先想法子解除创伤事件,其次想法子解除或减轻创伤心理。

3、不纵容自己一直想着坏念头。

4、发现自己常有恶念,非想不可,就赶快导入上文三种自救的方法。

5、如果创伤心理无法摆平,或者三种自救的方法也无效,恶念仍然排山倒海不可制止时,就要立刻寻求临床心理师的协助,导入专业心理治疗的止念技术。

6、如果心理治疗技术也无效,请寻求精神科医师给予药物治疗。

(二)转念的MQ技巧

不是「应该」转念,而是「如何」转念?为什么必须转念呢?转念之前是止念,先止恶念之后不能空念,必须立即填入替代的念头,替代的念头当然必须是善念。转生善念容易吗?有人就是挤不出个善念来,他想不出有什么合情、合理、合法的念头,因为他的人生,本来就都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没人对他做合情、合理、合法的事,他也只能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他没办法从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中,想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念头。生不出善念,念头一空,恶念就又接踵而至。前面的止念功夫,就又白费力气了。

  转念的MQ技巧,分成以下十个层次的技巧:

1、平日尽量多做合情、合理、合法的事件。

2、平日尽量多想合情、合理、合法的念头。

3、平日的各个生活事件,尽量多做双向(有与无、成与败、输与赢、苦与乐)念头的练习。

4、练习对同一事件,产出善恶(对与错)不同的念头(练习善恶念头的转换)。

5、练习A时段思想A事件,练习A时段结束的下一个时点,立即思想B事件(预先设定AB事件,做事件转换的「思想」操作练习)。

6、面对转念需求时,先尝试由止念的A事件,转而思想出善念来。

7、面对转念需求时,同一事件若无法从恶念转出善念,就必须切断A事件,思想B事件,再由B事件思想出善念。以B事件的善念来替代A事件的恶念。

8、转不出善念时,务必继续执行自救的三种方法,勿让整个人又回到负向动机与情绪为「形」的人之状态中。

9、如果已经操作上一个技巧,或者连上一个技巧也无效时,请速寻求临床心理师的协助,接受专业心理治疗的转念技术。

10、最后的求助,则为精神科医师的药物治疗,让自己「无法」有恶念。

(三)无念的MQ技巧

不是「应该」无念,而是「如何」无念的技巧?为什么必须无念呢?当脑袋里想的念头无所谓善恶,想的只是一个个生活事件的流程与细节,想的只是对已发生事件之细节的调整,想的只是对未发生事件之细节的模拟,想的只是不同事件互不相干的零星碎片;可是却停不下来,日想、夜想、作梦想,吃饭、说话、做别的事、做不相干的事也没停止想。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念头统统出现,合逻辑与不合逻辑的念头也统统出现。这时候,就要操作无念的MQ技巧了。

  无念的MQ技巧,分成以下六个层次的技巧:

1、止观训练(不接受刺激)

对日常生活看到的东西,做止观训练。例如:看着一瓶花,脑袋尽量保持空白,努力抑制与排除脑子里企图浮现出来的名词(花、百合花、花瓶、白色、绿色、玻璃瓶)、形容词(白色的花、白色的百合花、绿色的花蕾、透明的玻璃瓶)、量词(一个瓶子、二朵花)。

规定自己在一个时段内,看着不同标的物,练习不去描述刺激物的名相、特征与现象。此时脑子一直在排斥各种名词、形容词与量词,就是在做止观的无念练习。

2、观止训练(不做反应)

听觉的止观训练,则练习对无意义的声音、纯音乐与人声(音乐或说话)三种音声刺激,不做任何感觉或知觉或动机或情绪或行为的反应。可规定自己一个时段内,聆听纯音乐或不懂文字的外国音乐。采用「木头人聆听法」:脸上没表情、不点头、不摇手、不摆脚来打拍子,努力让脑袋一片空白。

3、发呆训练

设定A时段思想A事件,设定A时段之后的下一个时点为B时段的起点,B时段则让脑袋一片空白。故设订定时器每五分钟叫一次,或自己眼睛盯着时钟看,每五分钟交替思想A事件与发呆,慢慢再把发呆的时段加长。这种主体性控制的发呆练习,是最佳的无念训练。练习久了,要发呆就发呆;要发呆多久,就可以发呆多久。

4、练习三种自我救赎技巧

以日或周为单位,规划出固定时间,执行三种自救的方法。把三种自救方法的执行,变成习惯性的、常规的日常生活事件之后。遇到永无止尽念头的威胁时,就有准备好的无念或一念的时段,可以切断念头的连续攻击状态,争取到一些喘息的空间来调适自己。

5、求助于临床心理师

当以上的方法渐渐失效,或者已经全部失效,或者全无预先的训练与准备,而束手无策时。不论你尚未出现焦虑、恐慌、畏惧、强迫、妄想或分裂的症状,或是已经出现上述的症状。请立即寻求临床心理师的专业协助,导入非药物的心理治疗技术。

6、求助于精神科医师

当以上的方法都无效时,只能求助于药物治疗,让当事人「无法」有念,付出的代价为「无我」──被药物控制而「无法」有念头的人。

十五、精神药物治疗

上文所提的当代人类的困境,都源于自我意志力──精神力量的消弱──控制与统整生(理)心(理)二个层面的力量减弱。亦即,主体性消失,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与生理)。精神药物治疗是从生理层面下手,企图以药物改变脑部血液中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改善停止、转变与消除诸种念头的能力或现象。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已经大幅改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可怕的副作用;可是副作用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个体时,引发的痛苦却不是书面上「大幅改善」四个字般轻描淡写。精神科医师「改吃这种药看看」这么一句话──是以病人试药,病人也真的是「以身试药」。交出身体的控制权,来交换药效与副作用,对病人而言不但「痛恨」而且「畏惧」。医师、病人和家属三方面若不能充分配合,对病人用药前后的改变做详实观察纪录与判断,企图精准有效的选药、调剂量、换药、加药、减药──谈何容易啊!就算试到最大疗效与最小副作用,病情与用药的症状发展过程,这个身体已经把「人」折磨成「病人」与「精神病人」,造成主体性与自我意志力更大的挫败。采用精神科药物治疗模式的人,务必用药的同时,或症状获得控制后,立刻导入心理治疗,重新建构自我与精神意志力。否则,病情改善或者控制住了,却会赔上──自我。

精神药物治疗模式,应该放在摆平念头作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一道防线。心理治疗能够奏效,就无须动用药物治疗。若需动用精神药物治疗,就必须以联合治疗模式纳入心理治疗,这才是当代人类摆平念头大战的最佳战略。上文有关止念、转念、无念的技巧,都把精神药物治疗置放于心理治疗之后,并非意指后者的效果大于前者,而是陈列出二者一前一后的伙伴关系。如果每周回诊一次,每隔周调药一次,建议至少三个月内要和医生充分配合。若超过三个月还调不出明显的疗效与最小而可接受的副作用,建议更换其它医院的精神科医师。

十六、心理治疗

面对当代人类的文明病,当代的心理治疗技术,已经发展出许多快速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崭新的运动治疗技术、脑波调节治疗技术、音乐治疗技术、声音治疗技术、文字治疗技术、艺术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动作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技术、生涯治疗技术与深层心理治疗技术,都已非常的成熟。对于无法平静的心,不能控制的的心情,故意错乱的行为,以及如麻的乱心、寂然不动的心与裂开的人,临床心理师都能提供速效的治疗方案。包括:儿少的妥瑞氏症、过动症、亚斯伯格症、自闭症、计算机成瘾症,以及成人的失眠症、忧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官能症,当代的心理治疗技术都能提供速效的对策。止念、转念与无念,已经不再只是佛学词汇;管理念头、管理动机,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家全力以赴的重要指标。

方才初心乍现,怎会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呢?外境可逃,身体可以静卧不动,心猿意马的念头却愈多、愈乱、愈无法控制。动机管理不只是一种知识,更必须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操作MQ管理技巧的生活技能,才是当代人类心身健康的护身符。当您保护不了自己时,不管是心灰意冷还是心乱如麻,心理治疗的非药物多元治疗模式,提供你与亲友家人,最安心速效的治疗。因为心理治疗是从心理、动作、行为和精神层面入手,企图去改变生理的条件。心理治疗除了症状处理外,同步执行精神意志力的训练与重构,又进一步探索与解除造成心病的心结,是最安全没有副作用的速效治疗模式。

没有先处理症状,就无法处理心病之心结。可是,心理治疗在各种精神病症状的解除上,却有技术上与执行上的二大限制。心理治疗的症状解除技术,拘限于脑电波模式与脑神经生化分泌物,具有共变(或共构)的项目。在此限制内,心理治疗师操作非药物模式来改变脑电波模式,可以快速获得症状治疗的效果。超出范围之外,对于精神分裂症尤其是急性症状,就必须以精神药物治疗主而以心理治疗为辅(一前一后)。

心理治疗在执行上的限制有二个,一个是执行的方法,另一个是病人与家属的期待。心理治疗包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治疗(缓解症状),第二阶段是深层心理治疗(解除心病之心结)。第一、二阶段的操作,都包括:现场操作立即发生改变的项目,以及当事人回家后操作自我治疗作业的项目。第一个项目难度很高,却是心理治疗师专业知能,行或不行立知分晓。第二个项目难度不高,却必须当事人遵照医嘱确实执行。难就难在当事人已经处于精神意志力消沈的地步,家人不一定有能力或有时间协助他完成治疗作业,他也不一定有足够能力与动力独立完成治疗作业。第二个项目的执行力,又变成心理治疗师在第一阶段必须完成的第二种疗效(第一种疗效是指症状治疗)。

病人与家属对心理治疗的期待,更是威胁心理治疗的成败。通常,病人或家属是接受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满意的状况下,才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模式。药物治疗模式下,精神科医师门诊现场诊断、给药后,是──回家吃看看,下次再来调药。疗效是在回家后,用药后,药效发作后(常效型药剂)与调药后。病人与家属可以不断地试药、调药,通常超过一个月或半年。疗效不够或副作用太强,不是医师能力不好,是「药还没调好」。可是临床心理科看诊,却在心理上要求:门诊当下就要缓解、变好或发生疗效,病人回家不操作是心理治疗师没有立刻搞定改变病人。通常,只要一次「感觉」不对,或二、三次病人操作率低,就会认定心理治疗无效──这个临床心理师能力不好。如何有效的掌握与超越这二大限制,提供病人速效的疗程,也就变成当代心理治疗师临床上的实战能力。

十七、助你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动机管理。本文从心理治疗观点,提供的DIY摆平念头的MQ技巧,就是自净其意的动机管理技术。现代人最迫切的日课,不是情绪管理,而是动机管理──管理念头。当你管不了自己念头时,务必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协助,助你自净其意。趁着负向情绪与偏差行为还连接在坏念头(负向动机)上面时,赶快执行DIY摆平念头的MQ技巧。平常还没状况,就得预先练习三种自救的方法。如果什么方法都摆不平、净不了念头时,请记住:先求助于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师操作强效的止念、转念与无念的技巧),最后才求助于药物治疗。不要先求助于药物治疗,或只求助于药物治疗。若一定要先用药,请接受联合治疗。当人变成病人之后,不只病人需要心理治疗,家属更迫切需要心理治疗。不论哪一种精神疾病的病人,在调药期间就该同时接受心理治疗;若已一个月以上连续服用相同药物,病人与家属更应该立刻接受心理治疗。以上所谓心理治疗是指「有疗效」的心理治疗,有疗效的心理治疗,是指谓症状的缓解与消除,在一个月(四次)的疗程中,就可得到明显(可观察)的改变,并有明确的量化数据变化来左证症状的缓解与消除。如果超过一个月还没有疗效,请更换临床心理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