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芜港里村记事

 山岳的图书馆 2020-02-13
莱芜港里村记事

莱芜港里村记事

作者:济水之南


随着山东重工一个大项目落户莱芜口镇,不久我们就要拆迁了,之后再也不会有港里村了。春节期间在村里走一走看一看,五味杂陈,浮想联翩。小时候的很多陈年往事,仿佛就像发生昨天。受俊利大哥博文启发,写的东西以兹纪念。

一、港里村来历,龙王庙和龙字碑

村东北200米处的“沙坡子”地,有吴国延陵子季札长子之墓。嘉靖《莱芜县志》记载“延陵季札长子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藏于赢博之间”。据史料记载,港里村原名讲礼庄(至今吾村土语仍叫讲礼庄。春秋时吴国国王之子季札偕其长子出使齐国。返回途中,行至今港里村附近时,其子突患急病而死。季札按周礼为其子举行葬礼。孔子闻之,偕弟子前来观礼。观礼毕,孔子及弟子来到港里村传道讲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在孔子讲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孔子讲礼碑”(此碑已遗失),并把该村命名为讲礼庄。后演称港里庄(“港”字,莱芜方言为jiang)。后来,人们又在季札长子墓前建立了一座“使齐伤感碑”(此碑已遗失)。

港里村最重要的文物就是村东头的龙王庙和“龙”字碑了。龙王庙和“龙”字碑始建于明朝,后重建。据史料记载,正面有龙王大殿,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可惜已损毁。南有龙王庙厅,中间四尊阳刻亭联对称,东西两头各嵌以砖发碹洞门。庙厅脊檩上字迹表明“皇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今犹存。

莱芜港里村记事据《莱芜市志》记载:此碑建于明代,碑为青石,长方立式,高1.7米,宽0.6米,厚0.2米。碑阳面阴刻“龙”字,为嘉靖年间雪蓑子、刘元翰撰书。字高0.8米,碑额书有“龙虽水族,神奇独最,离潜而出,霖雨及物,识高者无能测其形似,因谨志之曰龙”。左有大明刘元翰书,还有一个坐佛的符号。碑阳面有牡丹花纹。董温刻石。龙字狂草,如蛇形。

“龙”字碑、龙王庙和港里河,既是文化发展的溯源,又是历史的见证。1947年2月,著名的莱芜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在龙王庙附近活捉国民党中将副司令李仙洲,是莱芜战役主战场遗存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红日》电影摄制组来港里河拍摄外景,将龙王庙真实地再现于影片中。李仙洲先生生前曾多次到港里村瞻仰龙王庙,追忆旧事。(参考张家洼街道志等史料)

龙王庙西侧即是莱芜县城到章丘的古道。

二、戏台、电影、大街胡同和锡壶匠人

从村东入村,迎面是一个壮观的大戏台,小时候放电影即在戏台东侧的空地上。那时候没有报纸电视,每逢唱戏或放电影可都是村里的大事。我们小伙伴们总是早早地过来占地方,等待电影开始。放上一个小板凳,周围用小石子围成一个圈,这就是我的地盘了,大家都心照不宣。露天电影的银幕挂着东面钢制的大架子上,放影机在西头从西往东投射到东面的银幕上。农村经常停电,村里的柴油发电机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看露天电影从正面可以看,要是人多正面挤不下,很多人也到荧幕的东侧看银幕反面的。有商业头脑的会挎上一个编织筐,盛满了一个个用报纸卷成的牛角状瓜子包,沿着场地叫卖,很是畅销。这时候要是能有五分钱能买上一包瓜子,边看电影边嗑瓜子就是相当奢侈和诱人的事了。农村露天电影是各个村庄轮流放映,去邻村或更远的放子看电影也是常有的事。

村里的胡同很多以主要住户的姓氏命名,例如:冯家胡同、贾家胡同等,顾名思义,这条胡同中的主要住户就分别是冯家和贾家了。

戏台也是村里南北两条主街道的分叉点。一条前街在南面,一条后街在北。

莱芜港里村记事顺着前街往西走,陆续经过贾家胡同等七八条胡同后,到了一个“砂石蛋”胡同。胡同头是两块砂石盘组合而成。照片中的路面较三四十年前已经增高了近一米。一米之下,原来的路面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历经岁月的沧桑,每块青石板已经被磨得很是光滑。大雨过后,在大街青石板上玩耍也是儿时珍贵的记忆了。

那时候砂石蛋可是我们儿时晚上乘凉、嬉闹的好地方。五六岁的孩子,想要爬上底下这块磨盘石都得很费劲才行。那时候,石头的东侧是两个柴火垛,再东侧就是原来第七生产队的队部和牛棚了。

莱芜港里村记事牛棚对面的胡同口,是常年的铁匠铺打铁的地方,也偶尔有来打锡壶的。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酒壶,锡壶是以前家家必备的盛酒温酒器。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酒是稀罕物,亲戚朋友来了,去合作社或小卖部打上斤散酒就是很破费了。盛在锡壶中边温边劝边喝边聊,想想也应该很畅意吧。那时一般都劝着亲戚朋友先喝,为了劝酒,让来让去弄坏锡壶也是常有的事。

莱芜港里村记事打锡壶的行当在当时也一度很盛行。打锡壶的小贩,一般一副挑子,一头挑着炉子,一头挑着打壶用的工具家什。打锡壶的工序比较繁琐,包括熔锡、制模、裁剪、焊接、磨光。首先是熔锡。安装起风箱、炉子,燃起木炭,炉上放坩锅,把旧锡器放入锅中熔化。接下来要制模。一块硬木板放在地上,把一头垫高两三寸,铺上两三层草纸,弄平整。然后,在上面用绳子围成相连的几个模型,模型下头大上头小,便于锡液灌满。上方留一个小口,用来倒入锡液。将另一块已经贴好草纸的硬木板,轻轻盖在上面,还要注意上端留着灌锡液的入口。接着,用勺子将锡液趁热舀起,对准模型入口慢慢注入,灌满为止,放置不动,让它自然冷却。然后是裁剪。揭开上面一块木板,按照所制酒壶的大小,利用辅助工具,把锡模分割成所需的形状。把这些形状按照要求焊接起来,打磨平整,一个锡制品就做好了。

有时候锡匠忙了一个下午,才把活儿干完。等人们都散去后,他到一户人家讨些凉水,用一把小铁壶在小火炉上烧开了,从包里拿出一个玉米面窝头,在小火炉上烤热了,就着一块萝卜咸菜,把窝头吃了,喝几口热水——这就是他的晚饭。后来,人们都知道锡中多含有铅,长期用锡壶烫酒喝,对身体不好,就慢慢地改用瓷酒壶了。现在,在乡下的酒席上,也绝少见到用锡壶烫酒的了。只是,再也见不到锡匠的身影了。

再往西走,经过潘家胡同不远就到了村子里的南大湾了。村里有南北两个大湾。大湾就是大一点的水坑,几百平米吧。可以理解为是那时候存储雨水、缓解旱情的水利设施吧。记得那时候的大湾很大,水很深,大人们经常嘱咐:经过大湾的时候离远一点,危险呢。

北大街我们叫后街,我的印象里就是大队部,合作社和杀猪场。去合作社买东西、买猪肉啊才去。几个小伙伴家在后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住在人家家里,和大家一起串来串去也是常有的事。对了,后街还有个馍馍铺。

莱芜港里村记事那时候整个村庄放眼望去都是土黄色的,房子都是土胚房,茅草房顶。所谓的茅草实际上是小麦的麦秸杆做成的,刚开始新房顶是黄色的,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土黑色。在这种房子的屋檐上方经常生长一种多肉植物,我们叫它“老娘子脚指头”,那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哪有闲情雅致种来观赏。

农村村风淳朴,一家有事大家都会伸手帮忙。以前茅草屋顶容易引发火灾,一旦听到敲锣或有人喊“着火了”,村里男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里的活,端着一盆水或拎起一桶水往外冲。那时候这可是头等大事。要知道,庄稼人忙活大半辈子也就能盖起几间茅草房罢了。

三、村北的稻池洼

稻池洼是村北的一片水田,占地三百亩左右,泉眼众多,水清澈极了,青蛙、田螺、河蚌、螃蟹、水鸟和荸荠等什么的多了去了,那时是我们小伙伴们的乐园呢。各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水田,种植了水稻、莲藕等,也有一些边缘地荒着,水草丛生,成为水鸟的乐园。沿着出村一条小路继续往北走,穿过稻田就到了我们的邻村田庄和口镇了。

夏天的稻田,是我们小伙伴们的最爱,也是稻池洼最美的季节之一。成片的莲叶和莲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绿的波浪,红花点缀其间,煞是好看。依稀记得夏天和几个小伙伴划着木盆在莲叶中偷偷采摘莲子,时而惊起几只水鸟扑愣愣飞走的情形。到了晚上,北去小路两边水田中青蛙鸣叫声此起彼伏,成群的萤火虫在两边的草丛中飞舞,引得我们竞相捕捉,放入玻璃瓶中就成为了小伙伴们的“灯笼”。稻池洼中盛产的港里莲藕以白、脆,无渣闻名乡里。方圆几十里地,出产稻米的村很少,我们村里的稻米也是乡里最棒的。稻池洼中还有一种我们方言叫“红红娘子”的鱼,鱼不大,一般两三厘米左右,呈菱形,满身长满了五彩斑斓的细鱼鳞,在阳光照射下色彩斑斓,好看极了。我们每次捉了,放在玻璃瓶子中做观赏鱼。遗憾的是,这种野生鱼很难长时间存活下来。这种鱼学名叫啥,至今没能查到,也再也没有见到这种鱼。

我家分得的水田大概有几分地,在稻池洼南岸。依稀记得和父亲去插秧和收稻子的场景。到了深秋初冬季节稻子黄了,我跟在父母亲后边收拾收割的水稻,打捆装车运回家晒干后,就是甩稻子了。当时没有脱粒机,斜支起一块白石板,大人戴上围裙就开始在石板上摔打稻穗了。现在想来,吃上一口米饭着实不易。稻田里捉来的鲫鱼(我们土话叫“鲫疙瘩”),处理后挂面糊油炸,香极啊,特解馋!捉来的野生泥鳅、鳝鱼一般剁成段喂鸭子或猪了,现在想来,那时候怎么不知道这是好东西呢!急人不。

到了冬天,稻池洼也让人爱呢。那时候天比现在冷多了,进了腊月,整个稻池洼就成了一个天然的滑冰场。我们自制溜冰鞋:找一截圆木头,中间劈开,从圆弧一侧中间锯一条锋,嵌入锯条作为滑轨,前后各钉入两个铁钉,前面的前行抓冰面用力起跑,后面的钉子就是用来做刹车的了。找来一根长木棍一头钉入一根大钉子,就是滑冰的撑杆了。稻池洼的冰面上留下了不少我们儿时溜冰的身影。也有倒霉的时候,划着划着遇到不结实的冰面躲闪不急,也会偶尔扑通一下陷入冰水中。不过冬天水不深,但湿鞋肯定是难免的了,只好咬着牙用撑杆挑着棉鞋回家,等待着肯定是一顿呵斥吧。那时候玩疯了,也不知道冷。

四、莱芜港里村记事港里河和港里桥

村南一条河,名曰港里河。北起北山阳村,过我们村后南拐一路西南流淌进入方下镇境内注入汶河,现在不知何时被改名为了方下河。

在港里村东首的龙王庙旁有一座大桥,名曰“港里桥”,该桥建成于1969年。全长180米,20孔,跨径8米,桥面宽7米,港里大桥建成后,便接通了章(丘)莱(芜)公路的南段莱(芜)口(镇)路段。从此以后,人流车流昼夜不停。后来东线建成了明莱二级干线公路,港里大桥乃至莱口公路便“门庭冷落车马稀”了。

五、特产农作物、几个往事

莱芜港里村记事种麻。以前村里多有种大麻的。大麻,学名汉麻(如右图),在历史上曾经是人们所需要的纤维和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是最早种植和使用汉麻的地区,《诗经》“陈风”中就记载了人们对汉麻的使用。小时候汉麻是农村编制农用绳子的主要原料,现在家里还有收割汉麻的杀麻长刀。收割后的汉麻被捆成困埋入河水沙中一段时间,叫沤麻。经过一段时间在水里的发酵过程,有机物和可溶物已经脱离,杆子上只剩下粗纤维了。之后可以三五捆支起在地面,盖上湿的被子、毯子等,在中间放置点燃的硫磺盆熏蒸以漂白。之后从杆子上剥掉后就是可以用来编织编织不同用途和粗细的绳子。那时候妇女们用来纳鞋底的麻线也是用它来做的。

港里芹菜也是我们村出名的特产。港里芹菜距今已有200年的栽培历史。那时候没有大棚,一般一年一季,在大暑节气前后播种,立冬前后出芹菜。芹菜有空杆实杆之分,颜色有青、微黄两种。特点是,株高茎粗,甜脆无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那时候条件差,大人们为了保存芹菜在春节前卖一个好价钱,在天井中挖地窖筑土墙保鲜,费煞劲了。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天不亮就陪大人去三十里地之外的寨里赶集卖芹菜。我们小孩是坐在独轮车上来回的。现在想想父辈们为了一车芹菜,来回三十公里,也着实不容易啊。等卖完菜回来的时候,天又黑了,奶奶和母亲已经下好了热腾腾的水饺等我们了,幸福感顿时爆棚啊!饭后我举着煤油灯,父亲一毛两毛地开始数钱,算起今天的收成。想想那时候啊,就是艰苦了点,其它都蛮好的。。。

求雨。以前大部分年景风调雨顺,降水丰沛,偶尔也有赶上干旱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大旱,庄稼眼看颗粒无收。村中长者便组织起来举行求雨仪式。在村西平地支起供桌,摆满贡品,年长的长辈们头戴柳枝条编织的帽子,以村中先人刘元翰之名带领众人跪拜求雨,盼降甘霖。说起来也怪,没多久真的下起雨来。村里便杀猪以贺,家家分得一勺煮熟的猪肉。我端起盛了熟肉的陶瓷缸子兴冲冲地往家里跑,一个不留神摔倒在地,搪瓷缸子里的肉和汤也出来了大半,急的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要知道,那时候能有猪肉吃一年也没几回呀。捡起地上的熟肉回家洗洗吃,照样很香啊!至今难忘。(刘元翰为明朝人,村中传说与雪蓑子、龙王爷为好友,常来村东龙王庙下棋)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