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的味道——“面灯”

 80末的诗 2020-02-13

    面灯,又名油灯、棉花灯。

 面灯是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一种元宵节面食,起初是为了取悦大大小小的孩童。传说,面灯的光,能够驱邪避凶,护佑家人。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

 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蒸养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面灯蒸熟后,视盏内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的水、旱情况,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自我小时起,一只到现在,家里一直保留着元宵节做“面灯”的习俗,而吃元宵反倒是其次。

 将醒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揉搓成长条后,再切成一个一个大小适中的剂子,先将剂子捏成一个内空的圆柱体,坑不要太深,下面的面团还有用处,然后反过来在案板上墩平,类似一个杯子的形状。在“杯子”上沿先捏一道槽,然后用手捏出普通的“裙边”或各种花边,有些地区捏褶子也是有讲究的,每个月代表一个褶,捏好一年的12个月,寓意整年吉祥如意、健康平安。

 也有人将“面灯”做出各种花边,或做出神话中的龙,或者蛇驼杯(又名粮精),或捏成各种的小动物,有时还会做成带把手的灯,方便孩童们端拿。做好了形状,就开始下锅蒸个把钟头,起锅凉凉。在之后用棉花包裹住“黄草朳”,有的地方多用火柴,绕好了缠得了,插到面灯的中心,在倒进去一定量的花生油。

 天黑了,将所有的面灯放到桌上,全部点燃,灯火交映,甚是美观。堂屋前,侧屋前,大门前,粮囤桌子,猪圈狗窝台阶,都会放上面灯,恍若白昼。当然了,还要留下三盏灯在桌上,作祭天之用,全家人此时要烧纸跪拜,许来年之愿。

 若是小孩子,则会满街的去玩,风俗有名“偷光”,就是把别人大门前的面灯拿回自己家,寓意富贵延绵,财源广进。而小孩子也乐此不疲,不过往往不及带回家,已经被嘴馋的孩子吃下了肚,当然也有收获满满的孩子,偷偷的靠近别家的门口,迅速地拿起门口的面,“噗”地一声吹灭了灯火,把里面的油一泼,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再若无其事的走过去。被“偷”了灯的人家也不恼,说明自家有富余。记得我小时候,满口袋的油污,有一次竟然“偷”回来十几个面灯,也是当年的赫赫战绩啊。

 与此同时,每个村子都有一块公墓,偌大的林子里,埋藏着整个村庄的先辈,而在这个傍晚,人们都回去祭拜先祖,将面灯恭敬地放在坟头之上。早些年,有些叫花子会在第二天捡里面的面灯充饥,活下来已是艰难,先祖不会怪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