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初期是靠掠夺起家的,殖民就是他们对外攫取资源的一种形式,用马克思的话说,资本沾满了血泪。 英国是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先后有50多个国家成为它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33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还多。 在英国的众多海外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大的其中之一。如果把海外殖民地比作一块块肥肉,印度不仅是最大的一块,也是最肥的一块,所以它才被称作是王冠上的宝石。 ![]() 印度当时人口有3.9亿,两次大战印度有400多万士兵为英国在欧洲战场当炮灰;有200多万印度劳工工被送往加勒比海沿岸英国殖民地国家;印度经济在英国殖民地国家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正因如此,英国女王说,哪怕英国放弃了全部海外殖民地,也不会把印度考虑在内,门儿都没有。 可是二战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各殖民地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开展武装斗争,要求独立。 ![]() 而印度人却没有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在圣雄甘地的领导和倡议下,开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本人为了祖国独立,更是开展了多次绝食,最后迫使英国让步。 因此,大家都说印度独立是绝食赢得的。 都说占领的国土吞下的肉,不好吐出来。英国当时占领印度也是经过了"千辛万苦",怎么会因为甘地绝食而允许其独立呢? 一、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比较平和的,英国比较容易接受。 印度争取自由的远动在1928年前后就开始了,在1930年,甘地提出了比较温和的主张: ![]() 一、"非暴力不合作",用和平方式。 二、印度人有权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官职和荣誉,去英国化。 三、抵制英国司法、立法机关的法令。 四、抵制英货、不给英国当局缴税。 五、要求降税赋,要求减少印度国内英国行政人员的比例。 六、减少军费,削弱英国军人对印度军队的指挥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 ![]() 这种循序渐进式的主张不容易引起英国人的激烈反弹,不会造成大规模的镇压。 二、印度国民虔诚信教,甘地号召力巨大。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印度绝大多数人虔诚信教,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是印度教宗旨。因此甘地的主张得到人民的认同,有着极其强大的号召力,这种力量让英国殖民者惧怕,不得不做出妥协。 ![]() 三、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和英国的基本国策。 二战后英国已经从世界一流强国蜕变为二流国家,影响力减弱。 虽然丘吉尔闹得凶,对殖民地政策强硬,但英国人民厌倦了这一套,宁肯扔掉负担,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与现在何其相像也),所以在选举中礼送好战的丘吉尔下台。 ![]() 美国在二战后处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也给英国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其放弃陈旧思维。 二战后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运动此起彼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在此情况下,英国新政府不仅放弃了印度,也主动放弃了世界上绝大多数殖民地。正因为如此,英国跟自己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关系比较友好,它们绝大多数留在了英联邦。 如果不是大势所趋,英国的国策做出了改变,印度不可能不通过武装斗争就能获得独立。事实上在二战前,英国对于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一直是采取强硬态度,坚决进行武力镇压。 非暴力是看对象的,对方人性尚存的话,你的非暴力能让他们惶恐,愧疚,无地自容。 ![]() 如果对方是猛虎、是凶残的狼,你对他们采取非暴力,只能让他们气焰更加嚣张,得寸进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殖民地人民对沙俄试一下开展非暴力运动能成功吗?别说非暴力,就是血流成河,也不会让他们幡然悔悟的。 因此,实事求是地说,甘地的绝食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唤醒了印度民众争取自由的意识,削弱了英国殖民者权威,动摇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为印度独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