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味,是把字写的糙一点体现出残破感吗?

 素清云 2020-02-13

初学书法时常会听到老师说,把这个字的金石味再凸显一些。在苦苦追求笔法的初学脑海里本在思考如何打通笔法与结字关,这下又来一个金石味,金石味是啥味?咸的吗还是甜的?当然诸如此类疑问只会在脑海中泛出的。随着习书日久,体会愈深难免有些疑问要到中国书法史中寻找答案。因此贴学碑学便出现在了眼前,这个金石味便从碑学中来。由于形象美丑关乎于常人眼中判断即是形貌的精致与粗糙,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倾向于精致的美的贴学,常见现象就是喜欢王羲之、赵孟頫书法的人自古以来便是占绝大多数的。而秦篆、汉隶、魏碑初学者便难以体会其中之美,为什么呢因为刻的呗,僵硬而不精致,这是初学者一开始的感受。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庄子也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这些美是更高层次的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美,好比小时候认为丑的随着认识的加深也慢慢的觉得美了,甚至是很想拥有那种的美的。

那为何金石味在我们印象中成了刻板而又粗糙的呢?本期小编采用了天发神谶碑来进行对比思考,以及看看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如何师法天发神谶碑,首先有请天发神谶碑登场。

对于书法爱好者以及初学者是否会觉得过于粗糙以及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审美习惯呢,不急跟随小编的脚步来看看天发神谶碑的灵魂变美之路吧。

缘起

光听名字是不是感觉这块碑的来历非凡呢?话说三国末期东吴皇帝孙皓自觉天下纷扰,人心散乱这样下去可不行呀,他的国家可能会自己崩溃的。怎么办呢?为了树立威信拉拢人心,一个神秘的计划应运而生。东吴天玺元年,不知人群中什么时候传开了一段话大意为天降神谶,天命永归大吴。人心与舆论往往主导了大势所趋,东吴换来了短暂的稳定。孙皓命手下依神谶刻于石碑之上,通体篆书显得庄严正信,参以隶意又有神秘威慑之感,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其实这个文章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东观令华覈撰文,大书法家皇象所书,因此被称为吴国四大名碑。原石在建业城南岩山断石岗上,后来几次迁徙,置于上江两县夫子庙的尊经阁。辉煌几世到了1805年,清嘉庆十年,他的灾难来了,一场大火使其面目全非,现在的大多数认为是晚清重刻的了。

继承

那么历史上的书家是如何把它的美呈现出来的呢,首先来看看清朝大书法家吴让之,原名廷杨,字熙载,后改字让之,以字行,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吴昌硕对他的评价很高,来看看他是怎么学天发神谶碑的吧。

看了大师临作,是否感到震撼呢,吴让之把天发神谶碑的沉重厚实感体现的淋漓尽致,确又笔墨的温度感,凸显出来的美正是金味十足的美,确也写的十分精致。

再看看清朝书法家徐三庚,也是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擅长金石文字、篆隶书,来看看他的作品又是怎么体现天发神谶碑的金石味的美吧。

我们可以看到徐三庚的笔法与天发神谶碑一致,少了几分原碑的咄咄逼人多了几分亲人的大度与从容,在精致的侧笔用法中,加以飘逸的流丽审美感受,结字疏密感极强,笔势飞动,难怪当时人称有吴带当风之感,姗姗尽致。

接下来的这位书法家前半生看遍繁华,后半生出家苦修,人称弘一法师,李叔同。他的书法作品与其人一般褪尽繁华,追求一种极简的艺术形象,观之如睹天人。那么弘一法师又是如何学习天发神谶碑将将金石味展现呢,请看

从这篇不完整的作品中,其气象依然清晰可见,但属于弘一法师的出尘之气仍是他的专属,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几个书法家中感受到什么呢,首先是对书法两个基本要素笔法与结体的把握,其次就是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修养。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自己想象的刻板与粗糙有的只是沉重厚实之感,与那近人的温度,金石味体现在他们的用笔沉着中,体现在整篇作品的气象当中,但凡大书法家的作品都是从容的大气的,精致只是最基本要求,而在这层精致的外衣中有的是对大美的领会,对艺术虔诚。那么金石味就是把字写的糙一点吗?其实不然,金石味的要求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它要求学书要虔诚要做的住又有从容,可说是一种人生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