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角占”指的是通过数术家们的一套理论体系,对风的各种情况进行划分并占测。上文提到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模仿“凤鸟”的声音制律呢?古人是如何确定天地阴阳和谐之声的呢? 我们环顾四周,水泥钢筋建筑比比皆是,街上车水马龙,电子产品播放的音乐等等。再想象古人所处的那个时代,虫鸣声,鸟叫声,抬头望去不是一排排钢筋水泥建筑,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森林鸟兽,山涛水泻,百鸟争鸣等等,比起现代的我们,古人与大自然显得更加亲近,而在古人的耳里,这大自然的声音是充满韵调的。 大约在帝尧时代,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鸟兽的鸣叫声,毛色,迁徙等都会随季节变化而不断改变。并且发现,鸟兽大多在春分时节进行繁殖交配,在夏至时鸟兽的羽毛会脱去,秋分时鸟兽的羽毛又会重新生出,在冬至时是鸟兽羽毛最为丰盈的时候。 在古人的眼里,鸟类没有人类般拥有“历法”可以效法四时的变化,但却能做到沿一定得方向定时出发,又定时返回的迁徙。我们现在知道鸟类的这些变化是适应四时变化的结果,并且它们白天依靠太阳晚上依靠星辰甚至依靠磁场来判定方向,依靠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决定迁徙的行期。但在古人的眼里仿佛有一只操作一切的无形之手(律法)在控制者一切,而鸟便是那无形之手的“使者”。 那么为什么是会选着“鸟”作为“使者”而不是其他的“兽”呢,比如“蛇”等也有法效四时,夏动冬眠,应时节蜕皮蜕壳等。这就要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 这里要说的便是远古的“太阳崇拜”,在《山海经》中有这么一段话,“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色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枝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金乌负日”的概念,并把鸟与太阳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大自然那么多生灵,为何古人偏偏将“鸟”上升到象征“太阳”这一高度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