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2-14

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

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

简介:刘厦,女,1985年出生。现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在《诗刊》《星星》《文艺报》《北京文学》《诗探索》《诗选刊》《延安文学》《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青春》《广西文学》《散文选刊》《天津文学》《地火》《当代人》《河北作家》等刊物发表。著有诗集《长草的时光》,散文集《遇见生命》。

推荐 雪纷飞

这里与那里 文/刘厦

这里没有医院的冷漠,没有商场的招摇,没有私人场所的排他,没有广场的绝对公开。这里是如此悠然、淡定和庄重。

这里是美丽的大学校园,是多少没上过大学的人一生的向往,是多少上过大学的人一辈子的怀念。这里是离柴米油盐的繁琐最远的地方,这里是勾心斗角、利益熏心最少的地方,这里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这里是人生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这里对于我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切我都需要建立新的图式。Z开玩笑说,我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所谓全新,不仅是地域、人、物上的,更多是形式和内容上的。

与这里的人接触,让我看到,一些人是这样活着的。

一位四十大几的女老师,她是那样洒脱、朴素、文雅,看一眼就知道,她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第一次听她课时,我想:她对人生有着怎样的理解?她的太阳和月亮必定与我不同。她的时间里填充的是文学理论,是论文资料的考证。她会努力钻研自己的课题,创作出自己的学术成果。忙碌时她会彻夜批改作业,悠闲时她有足够的时间去度假。

而在农村,这个年龄的女性形象是,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或在田地劳作,或在当街拉着一个学步的孩子。

前者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留住诗和远方。后者说,把孙子看大了就完成任务了。前者也曾是农村小丫头,后者也曾有远大的梦想。而如今,她们进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后者坚守着生活具体的根基。

阳光下,刚刚成人的女孩打着伞结伴而行,干净的校园就荡漾着青春的气息。细雨中,稚气未脱的男孩踩着滑板不稳当地飞翔,未知的人生中充满无限可能。在雪后的朝霞里,音乐楼里飘出的歌声,伴随着上课路上轻快的脚步。青春和理想,这两样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在这里相遇了。一群群青春飞扬的年轻人,在这里过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在和他们聊天时,我总会想,他们的成长经历会造就什么角度?他们眼中的世界必定与我不同。

而在农村,这个年龄的人大部分已成为了工厂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前者为了毕业论文,在相关专业中绞尽脑汁寻找自己的选题。后者为了那份薪水,在挨老板训时,告诉自己不要把尊严当回事。前者还在爱情中忧伤,后者已在准备婚姻中谈论彩礼。我看见,他们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沟壑。前者会觉得后者现实,后者会觉得前者幼稚。

我无法定义他们的人生谁价值更大,更无法定义他们的生活谁更幸福。

那天晚上写东西累了,母亲推我们下楼溜达,通往电梯的走廊右侧,有一个空着的厅子,安静宽畅,非常适合母亲推我们两个溜达。一个高大的女人满脸笑意,手里提着看上去非常沉重的礼盒。走到我们面前便放下了,看样子是准备休息一下。我们便开始攀谈。

她是加拿大著名大学的教育专业教授,虽然是中国人,但她的洋气扑面而来,她让我想到了小品中模仿洋人的演员,说话时两手一摊、肩膀上纵。她随和、健谈,短短几分钟的聊天,提到了她的研究方向,中国教育现象,她在国外的情况,以及她对我们农村人竟有如此先进教育意识的好奇。

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

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她所涉及的东西离我是多么遥远。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我想在这句话后面打上个问号,因为大多数人民事实上并不能直接左右历史,历史的创造、记录、定义,是少数人而为的。

在普通人民眼里,这些少数人和历史一样,遥远而且无法估量。在这些少数精英眼里,人民作为一个群体,是历史的跟随者和理论的实践者。

我和她分别是这两个群体中的一员。与她接触给我冲击很大,让我更切身的体会到了世界的多样,人和人的差别。

我怀疑她当时略带酒意,不然我们这两个遥远的生物,又怎么能这样无障碍的交流呢。

人和人的本质差距是甚微的,就像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基因差别不足1%,但是他们的世界却存在不可跨越的距离。他们有了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心态和认识。

就像所有的生命,大的生存规律几乎相同,小的细胞组织极其相似,但我能仅仅从这上面去认识它们吗。不能,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特征,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姿态,每一片树叶都有它的纹路。所以,能够领略森林在风中的浩荡,也能够欣赏花朵在雨后各自独特的色彩,才是与世界真实的体验吧。

每个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在的环境内,以自身价值和需要达成统一而生存。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环境、位置,每个人都以他独特的方式活着。当然方式存在类型性,但更多是类型无法囊括的。

认识到相同,可以让人达成共鸣,让人心灵相通。认识到不同,可以让人包容不理解,可以让人互相借鉴。所以千万不要绝对的用自己的经验去给别人的做法下定义,不要用一种形式去推论另一种形式,更不能一概否定不理解的现象。因为我除了我之外,又能知道多少呢?所以在不懂和不知的情况下,我愿打上善意的问号。

世界不需要同一,但需要同在。正因为不同,而有了空间和内容。

或许可以这样说,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这里是我在的地方,那里是我不在的地方。如果我抵达了那里,那里便成为了这里,所以这里和那里是两个不能跨越的地方。但我在这里,可以向那里眺望,这样我的世界将增添无限风景,这样我的世界将变得无限辽阔。

世界有多少个'那里'啊!我多想去一一领略!

把心中那扇好奇的门打开了,新鲜的风吹到了我的脸上!

世界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这里,一个是那里

附:

高贵生命的干净与真实

-----读刘厦《遇见生命》

文/苏从会

遇,该是这世间最美好的字眼吧!遇见,便是恰恰好,不早,也不迟。与刘厦,与刘厦的散文集《遇见生命》,也是这样。遇,总是有局限性的,如同一个人不可能尝尽世间美食一个样,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体验人生百样滋味。苦辣酸甜咸,个中滋味自知吧。

刘厦说,她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处。是的,身体的残疾限制了很多,却也使她的生命与思维干净了许多。从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至,很多时候,你无法说清幸与不幸的界限与定义。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生命的干净与真实。而不管放在哪一种论调里,干净又真实的生命必定是高贵的。

我与刘厦,只有一面之缘,半天的深谈,却仿佛前世的知己,生命无隔阂,上苍的恩赐与厚爱。我想,我们能够一见如故,应该是彼此流淌与血液里的那一份深深的感恩之心吧!她受尽了疾病的折磨,我饱尝了生命的凉薄,各自挣扎的生命里,又总有数不清的温暖在庇护与消融。而这别有滋味的生命挣扎,如多情的红狐,幻化在感恩的文字里。

在《岁月的遗物》一文中,一枚枚普通的钉子引发了许多的人生感慨,她说:“那些钉子如果拔出来就是无法愈合的伤口,而留在那儿,便是持续的疼痛。”读到这,心,仿佛被什么锐器猛地一下击中。人生,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无奈无助,可又必须淡然漠然,像什么都不曾发生一样。就像很多年前读到的一首诗中的句子:“一扇门开了/又关上/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吗”?

在《无法愈合的伤》中,我被她结尾一段看似淡淡说出的一段话深深震惊了:“残疾在一个人的心中,就像一块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并不是只要你坚强了乐观了,它就被治愈了。它永远不会被治愈,它一辈子都不会结痂,它会受外界刺激而随时疼痛。你选择了活着,就要有勇气面对随时的疼痛,接受疼痛的陪伴,并学会在疼痛中微笑,在疼痛中欣赏生命的景象。”不是身在其中,身受其痛,无法说出这样直接,几乎是血淋淋的话语。是的,残疾是终身的无奈。能够治愈的,再严重也只能称作是“疾病”或者“病痛”。他们或者她们,异于常人的肢体终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不管是厌恶或者悲悯与同情,都是一把把无形的利剑,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刺过来,再坚强,再无所谓也在劫难逃,也根本无法逃遁。真的,别用什么大道理来摆出高姿态来,不信,你残疾了试试。而能够在终生的疼痛中微笑,便是智者与强者了。如刘厦姐妹,能够让别人忽略与忘记面对的身体残疾,只是感觉笼罩在阳光的温暖中,那便是生命最大的成功了。而无法愈合的伤,又何止仅仅是肢体的残疾呢。

《出发》写的是她入学深造前的一段心情纠结。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也想了很多。很多时候,人提前为自己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自我安慰着不可逾越的无奈,太多的顾虑里梦想永远是远方。心底里未必不明白,出发,风景就在前方。而艰难的,是很多人无法迈出的第一步。不由想起我自己,当年种种原因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后来曾有一次可以入学深造的机会,可是因为种种顾虑而错失良机,命运永远改写。后来的日子里自我安慰着,宿命,无可逃避。是的,很多时候是这样,无助与忧伤。而很多稍纵即逝的机遇,如同死灰里的一点点儿微热,极有可能是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懂者几人?

反复读着,读着刘厦的疼痛纠结,无助忧伤,没有臣服于世俗理论里的知命与满足,顽强地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轮椅里的她,没有丝毫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一定要去大学进修深造。尽管,带给了母亲与家人更多的辛苦与不便。不,不是自私。不,不是不孝。生命的升华难道不是家族的荣光?难道,寒门苦读皆不孝吗?生娃喂羊,喂羊生娃的恶性循环,不是贫穷的根本吗?坚守愚昧才是对生命更大的,真正的不尊重,不是吗?

应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话题,看你从哪个角度,哪种思维来评说了。是的,如果刘厦放弃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生命的追求与梦想,(对,高贵!任何一个存活与世间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除非你自动放弃。)她可以安安静静的活着,没有任何超乎于正常生存的要求,那么她的母亲会少一些忙碌与辛苦。我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母亲将她瘫痪在床的女儿经年累月锁在屋中,便自顾出门干活了,没有谁谴责她,农家日子,无法不拼命劳作,她还有一个正常孩子需要抚养。不能说她不心疼自己的骨肉,吃喝拉撒照顾的也很周到。可是,那个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只是活着,没有任何生存价值的活着,渴不着饿不着便是善待她了。一日便是一生,朝夕重复。没有谁过问她生命的意义,也没有谁想到过需要询问。可是,这样的生命你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吗?

而刘厦能够顽强地撑起自己的梦想,是的,那是父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基石。可是,所有正常孩子的求学梦,不同样也是踏在父母呕心沥血的劳累里吗?同样的寻梦之旅,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常的孩子认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而刘厦,却要为自己同样的追求而万分纠结,疼痛自责。这,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世俗理念的误区呢?一个人的灵魂强大,伟岸起来的时候,你会忽略她身体的残疾的。真的!起码这是我自己真实的感觉。又有哪一个父母不为自己儿女的优秀而骄傲呢,不管他们付出的是怎样的劳累与操劳,甚至屈辱与痛苦。这,才是生而为人的伟大。

《熟悉与陌生》写的是她在河北师大学习期间的一些感悟,文章不长,四页,不经意间微小地碰触都能引发心思细腻的刘厦很多感触。短短一年半的文学院学习与自己经年累月生活的小村庄生活使她想了很多,敏感敏锐的触角让她更深地触摸着母亲那看不见的痛。读她的很多文字,我总能唤醒自己努力掩藏的忧伤。乡村,文化缺失的地方,实际实用才是现实和真实,而灵魂里的东西是被遗忘与忽略的,或者说是不曾被唤醒的,要求没有深度的生命深刻起来又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这,是我们永远的疼痛与忧伤。

《关于母亲的描述》,我不知道自己读了几遍,那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我曾经为她深深感叹,怎样一副铁打的筋骨,怎样一颗慈母的柔肠。今天,我依旧愿意为她放声高歌,感恩母爱不曾沉沦,感恩母爱不会迷茫,如果没有母亲的无私付出,盖世的才华也撑不起微弱的梦想。才华形同虚设,梦想坠入凄凉,高贵的灵魂只能被琐碎的日子践踏,如花的年轮只能是腮边清泪冰凉。这是亘古未有的奇迹呀,母亲粗糙的双手托起崭新的太阳!

无论生命中有着怎样的磨难与病痛,刘厦依旧是幸运的,这世间,没有比生活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家庭中再幸福的事情了。她一生都会永远在巨大,无私的父母之爱中生活,不离不弃。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幸运与幸福的。

读到《将石头焐热的谬论》一文,却是要长叹一声了。你无法不承认,这世间真的有不懂感恩的人。很多时候,真的不能以心换心,因为有的人的血液里不曾流淌真纯与善良。刘厦一针见血指出:“石头自身并不产生温度,如果你真的捂热了,那也是你自己的温度。如果你为这点温度而欢喜,并因此对焐热石头充满希望,那只能说明你的愚蠢。”无法否认一部分人天性中的冷酷与自私,就像现在肆意疯狂的冠状病毒,那么多的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奔赴现场,重灾区的医护人员有的付出了自己年轻善良的生命,可依旧一些人本来可以轻易做到的自我隔离却不肯认真去做。流血的高贵生命并不能唤醒一部分人头脑中的良知,他们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重。缺乏爱的感知的生命不也是一块捂不热的石头。

《演讲后记》中,认真读着她关于“感恩与梦想”的诠释,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相差二十年光阴却能够一见如故,灵魂相通无须言。而《独白》,对我则是震撼了。震撼,却,无言。独特生命的独特深刻,我所有的语言在这里苍白无力。

我想,一本书,如果能够让读者身不由己走入其中,一起悲欢,共同参与。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刘厦的《遇见生命》,便是这样的!

北极星文学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