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便泪下 [病案]郝某,男,23岁。1981年9月诊。二个月来,每逢大小便时则泪下不止,直 至便罢方休。患者无精神及体质异常,目无红肿热痛,脉舌正常。 [治则]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10丸,每服1丸,日2次,淡盐汤送下。10丸服尽小便时泪下消 失,大便时仍有泪下,嘱再进10丸,泪下消失。随访未见复发。(见《陕西中医》 1985年第1期) [评析]本例极为少见。泪乃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化生,正常者泪不外涌,是肾精 裹藏之故,今泪外溢,可知肾气虚衰,裹藏失权。故治以肾气丸而愈。(吕志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案]宋某,男,47岁。一年来头痛眩晕,口干内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增 高至17.3/13.3kPa(130/100毫米汞柱),舌质紫黯,苔黄褐厚腻,脉沉弦数。红 细胞6.13×1012/L(6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205克/L(20.5克%),骨髓象增生 明显活跃,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则]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方药]龙胆草15克,黄芩15克,泽泻15克,川芎15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鸡 血藤30克,山扼9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三棱18克,莪术18克,银柴胡12克,银花 25克,丹皮5克,芦荟2克,青黛3克。连服25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但出 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龙胆草,去芦荟,续服三个月,症状消失,血象及 血压保持正常范围。(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 [评析]本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血液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亢进, 红细胞数及血液粘度增加,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流缓慢,临床表现为头痛持久不 愈,头胀眩晕,面赤口干,耳鸣失眠,便秘尿黄,手足刺麻,齿鼻衄血等,脉弦,舌质 深红紫黯,夹有瘀点。西医治疗主要是抑制造血功能,但有副作用,因此疗效 不理想。中医辨证认为进展期多属肝热血滞的实热症,拟寒凉直折,务需大便 通畅实热方可外泄。若出现脾虚现象,可减苦寒药量,酌加党参,若出现血色 素下降而白细胞增高,宜加清热解毒之剂如紫地丁、百花蛇舌草等。(吕志连) 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 [病案]庄某,男,29岁。1978年11月10日诊。患者畏寒发热,咳嗽气促已一个 月,经某医院检查,发现巨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白细胞46×109/L (46000/立方毫米),杆状细胞1%,中性细胞2%,嗜酸细胞91%,淋巴细胞6%,诊 为:肺炎,肺吸虫。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及口服氨茶硷、扑尔敏、左旋咪唑 等均未效。现症:时有寒热往来,咳嗽气促,痰粘不易咯出,头侧及胸胁痛,胃 纳不佳,或见呕恶,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查体:体温37.6℃,神清,咽(-),胸骨无压痛,腹壁柔软,淋巴结无肿大。胸透: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房室率54次/分。血检:白细 胞47×109/L(470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2%,嗜酸细胞93%,淋巴细胞5%。 [治则]和解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柴胡6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前胡6克,犊梗6克,枳壳6克,黄连9克,瓜蒌 15克,旋复花9克,厚朴6克,甘草4.5克。每日1剂。至11月22日止,前后计诊5 次,均按原方为主进行加减,如纳少呕恶加竹茹;气促咳嗽加苦杏仁,痰黄稠 粘加苇茎、枇杷叶。共服药10剂。血检:白细胞8.5×109/L(8500/立方毫米), 杆状细胞3%,中性细胞77%,嗜酸细胞2%,淋巴细胞18%。(见《江苏中医杂志》 1982年第1期) [评析]本症属邪犯少阳,内挟痰热,故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组成柴 胡陷胸汤,能疏利肝胆,清泄湿热,祛痰宣肺,故内热清,白细胞及酸性粒细胞能 恢复正常。(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