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肠炎 [病案]邹某,男,33岁。开始时发热畏寒,稀水样便日数十次,次日转为洗肉水样 血性便,次数仍多,血压8.0/5.3kPa(60/40毫米汞柱)。1979年11月30日入院 后,经抗休克、抗菌、补液等治疗后,发热不退(39~39.5℃),血压仍在8.0~ 5.3/5.3~2.7kPa(60~40/40~20毫米汞柱),12月3日晚出现神志错乱,狂燥不 安,欲起床打人。西医诊断:出血性肠炎,感染性休克,合并精神症状。刻下 症见发热不恶寒,腹胀满硬拒按,血水样便频作量少,谵语烦躁,神时清时蒙,舌 苔黄燥,唇齿焦燥而干垢,脉沉细数。 [治则]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为先。 [方药]生大黄10克(后下),生枳实10克,黄芩10克,元明粉15克(冲),生甘草5克。 2剂,1日4次服完。并用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20克,生甘草5克,煎汤代 茶。药后24小时内大便6次,排出大量血水样便及粘液,后热退神清,腹胀大减, 苔黄腻转润。此肠胃热毒之邪得出,耗损之阴液渐复,病有转机,继以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兼顾阴津之剂:金银花30克,生地30克,生地榆30克,炒枳实10 克,生槐米10克,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熟大黄15克,生甘草5克。2 剂,1日1剂。药后体温、血压正常,腹胀除,大便1日2次,质软色黑,便前略有腹 痛,有饥饿感,倦怠无力,舌转润、黄腻苔渐化,脉缓无力。此乃热毒之邪渐清, 气阴未复。治宜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肠泻热之剂:北条参10克,生白 术10克,金石斛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生苡米10克,陈皮10克,熟大黄10 克,生地榆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上方加减调理半月,痊愈出 院。(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本案为危重病症。系热毒蕴蒸胃肠,损伤血络,上扰神明所致。经西医 抢救,未见转机,继而出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循衣摸床,虽大便日行十数次,但 仍见腹胀硬拒按等阳明腑实之症,由于发病四天,泻下血水,血压下降,唇齿焦 燥而干垢,脉沉细。此乃阴液不足,内有燥屎,津不润下,故用增液承气汤,一则 下其肠胃之燥屎,使急下存阴,一则以增其阴液,实际是扶正祛邪之意。后热 退神清病有转机,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理肠胃而收全功。(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