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栻(1626—1674),字廷数,城内南街人。兄弟六人,排行第二。少年时即颖异过人,孝父母,友兄弟,喜读书,工文章。二十岁中秀才,与好友赵衍同为总督李之芳所赏识。 吴良栻豁达大度,有干才,家境殷富,急公好义,惜孤怜贫。顺治年间独力重建县衙仪门。康熙十四年(1675)助建南门外义冢广孝阡。 顺治庚子(1660),东阳大雨七天七夜,冲毁田园房屋无数。次年又大旱,自四月至九月,滴雨未下,江断流,井透底。饥民四出,饿殍遍野。物价腾贵,斗米珍珠,商人往往囤积居奇。吴良栻则打开自己的谷仓,带领他的亲属开设粥厂十余间赈饥,历时两月有余,一直到秋收方止,赖以活命的乡邻数以千计。知县陈龙骧是山东阳信人,是位好县令,康熙十二年(1673)冬暴卒于县衙,一群别有用心之徒趁机闹事。吴良栻怒责:“有这么好的父母官,尸骨未寒而你们欲行不法,良心何在?”大家佩服他的仗义,都纷纷退去。吴良栻护送陈知县的灵柩,一直送到苏州的浒墅关才返回。 吴良栻特别讲究信用,一诺千金。福建副帅韩瑛在金华時,与吴良栻有婚姻之约,结为儿女亲家。但尚未行聘礼,韩瑛不幸亡故。死讯传来,吴良栻奔波千里前往福建吊丧。当时韩瑛家道中落,吴良栻即把韩瑛子韩洪带回东阳,精心抚育,胜过己子。待长成,与女成婚,与己子平分家产。 东阳自明末以来,屡遭兵燹,学宫明伦堂坍塌。明伦堂关系到读书人的风气,重建系当务之急。于是在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带头捐出白银百两。但修建所需白银达上千两,募捐之数难以满足,吴良栻又自己出资垫补。直到工程完成,始终不肯透露垫补了多少。学师及知县等因吴良栻所作的贡献,要加以表彰,吴良栻坚辞不受。到了康熙三年(1664),动议修葺文庙。吴良栻说:“文庙木料已历多年,大多朽坏,修修补补,过不了几年。不时更换,所费更巨。想要谋划永久,非新建不可。”于是再次带头捐资,并召集全县的仁人志士一起募捐。不但如此,吴良栻还亲自带领工匠长途跋涉数百里进山取材,评估木料的价格,辗转运到工地,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休息。到了上梁之时,因构件巨大沉重,拉索不绝如缕,“嘎嘎”欲断,工地上的人们惊慌失措,纷纷逃离。一旦大梁掉落,就可能屋毁人亡。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吴良栻挺身而出,力挽绳索,大梁终于坠而不落。在场者无不惊叹,以为是至圣先师在冥冥中暗助吴良栻。次年四月,修葺工程完成,学宫的启圣祠、东西两庑、碑座等也焕然一新。 康熙十三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依附吴三桂,举兵叛清,三藩之乱爆发。当时李之芳以兵部侍郎衔总督浙江军务,他了解吴良栻忠勇有谋,派人送来亲笔信一封,勉励“这正是你建功立业的时候,何不出来为国家效力,平定这南方的叛乱?”吴良栻得信,慨然道:“国家有难,大丈夫要家做什么?我当弃家报国,出来为知己者用。”于是罄其积蓄,广募壮丁义勇,集中了近千人。置办衣甲器械,结束停当,奔赴衢州,听李之芳调遣。同时让其三弟吴良柟协助知县朱大章守卫县城;五弟吴良森随从康亲王赖塔杰书征剿。吴良森后官至泉州府通判、福建等处巡海督粮道、候补副使。 李之芳聘吴良栻入幕府,倚为心腹。吴良栻献策道:“您应出镇衢州。耿精忠和郑经两家,外和内忌,久必生变,到时候趁其内乱可以一击成功。”吴良栻又说:“我曾经遍游福建,了解耿精忠部下不过2个总兵、4个副将、8个参将游击、16个守备把总,连同守卫的兵士,不过一万人,现在号称几十万,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李之芳称赞道:“你真是东南奇士。”不料耿精忠叛军见衢州防卫严密,于是绕道丽水,由缙云直趋东阳。东阳城被攻破,那叛军头目痛恨吴良栻招聚义勇,效力朝廷,于是毁损其家特别惨重。消息传到衢州,李之芳急命吴良栻领兵兼程回东阳清剿。而吴良栻则因连月操劳,忧急成疾,病逝于幕府。临死,无一言提及家事,惟以不能歼贼建功为恨。李之芳正欲委吴良栻监军之职,闻讯后连续数天为之流泪,叹息不已,认为吴良栻是“为国亡家而并亡其身”。 鉴于吴良栻奇节丽行,望重乡邦,地方人士公推并获浙江学政马豫批准,于康熙六十年从祀乡贤祠。(吴立梅) 原载《东阳家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