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从业经历,说来非常奇葩,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因为大学期间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毕业后被上海一个区的有线电视台招进去做了记者,做了一年多,觉得自己不是中文和新闻专业,无论是业内还是台里,竞争不过那些科班名牌出来的人,于是想到了从事本专业可能更有前途。在记者行业有一个好处是,认识人多,刚好当时一个国企缺一个财务科长,因以前采访过厂长也相熟,于是被他邀请去直接当了科长,在九十年代中期,会计行业里出正经科班出身大学的财务人员还是不多的,大部份是技校、中专或培训班出来的,我下管的9个会计,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于是一段新的生活就开始了。 九十年代以前,上海的毛纺织行业是全国及至全世界都是最牛逼的,所以,2000年左右,上海杨浦区的下岗工人也是最多的,生活也是最惨的,我去的工厂就是毛纺织厂,典型的夕阳行业,虽然下岗轮不到我们这些财务,但企业效益不好,我们的收入水平非常低,1997年时,好象才500元,还好住房是公司提供集体宿舍,但吃喝掉以后,几乎颗粒不剩,就跟现在很多北漂、沪漂、深漂一样,当时谈了个女朋友,去城皇庙玩时,她想到湖中心的绿波廊去喝个茶,就是请不起,当时自己内心是非常的绝望,死的心都有,想到自己来自小山村,如果这样下去,别想在上海买房,就是生存下去都困难,所以,不管是人生择业和投资,一定不能选择夕阳行业。 当然这是后话,回到当时的工作上来。 虽然我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但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大学也没怎么认真学习,也是混了几年,当然,那个时代,国家也处于大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再向市场经济变革过程中,会计制度更是处于激烈的变革中,朝令夕改,我们大一学会计原理时还是收付实现制,到了大二学成本会计时,就是权责发生制了,我们上课根本没有课本,就是有些学科有课本的,也是老师一瓶浆糊一把剪刀乱编出来的,我那时就帮老师这样编过书。其实老师也不大懂,他们以前学的都是老制度,老师乱教,我们也乱学。所以上岗以后,挑战可想而知,而且一个毛头小伙子,对当时非常排外的上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下面管了9个上海阿姨,欺负你外地人和专业实践不懂,处处设拌刁难,但70年代以前出身的农村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吃苦受、能抗压,于是,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吃住都在办公室,把以前的所有的凭证、报表、往来账、成本账、明细账、总账等全部认真研究了一篇,第五个月开始就上手了,第六个月就把总账会计踢到郊区的分厂喝茶去了,自己直接兼起了总账会计,期间还做了一次清产核资,一来杀鸡给猴看,你们再使拌,老子有办法收拾你们;二来宣示老子大学不是白读的、你们以后别想再糊弄了。 在所有会计行业里,有俩个行业的会计是最难的,一个是毛纺织行业,一个是钢铁行业,因为产品多且复杂,成本分摊非常麻烦,记得我们厂的成本核算还是用当时的纺织工业部制定的公式进行做的,先按计划价核算,最后再根据市场价调整差额。对于我几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全厂(还有下面三个分厂)的会计核算能力,还敢对她们老大动手,阿姨们也就老实乖乖地听话了,所以,做任何事,首先自己要有实力,如果没有,那就努力努力再努力,吃苦吃苦再吃苦,始终要相信,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一定会有收获,现在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年青人,总想着付出少收入高,或总想着穿越到王侯将相家,哪里有这么好的事?就是这样的好事,也轮不到我们头上,上班996天天吵,我那时连续三个月天天吃住办公室,没哼过一声苦。由于从事环保行业,经常到工厂去,现在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七十年代以前的工人,80后的年青人都不愿到工作去上班了,都想着做白领,哪怕工资低也行,现在工厂招工人很难招,这样下去,中国的制造业目前除了产业链的优势外,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工厂要保证竞争优势,必须进行自动化改造,所以,机器人产业在中国是大有可为的,象美的收购的德国库卡公司就是一笔非常好的生意,至少比格力收购的珠海银隆好千万倍,过往几年的投资能力上看,美的的投资能力比格力高出好几个数量级,美的的前景一定比格力要好。 做了一年多财务,收入实在太低,就想着,这样下去,生活肯定没有出头之日,连女朋女也觉得我没有前途,分手了。于是,就想起了老祖宗讲过的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反正也一无所有,不如出去拼一把,人死屌朝天,不死当大王。刚好几个同是出身内陆农村分配到上海来的从国企辞职下海的大学生在做广告,于是跟他们一合计,几个人合伙干起了广告公司,算起来,我们应该是比江南春还早的广告人了,所以对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还是非常的了解。 于是,进入了广告行业,这一干就是11年,这期间,在上海、北京、天津买房,在和地开公分公司。 待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