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发性肝囊肿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多发性肝囊肿 

[病案]贾某,女,53岁。 1962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60年3月起,右上腹 

疼痛,伴有不规则发热(37~38℃)。本市某医院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肝脓疡。 

每次发热约一周左右,不治可自行缓解。1962年7月间来我院诊治。检查:肝 

肋下平脐,上界第四肋间,表面不光滑,弥漫压痛,近左侧处有切迹。脾肋下1.5 

厘米。超声波检查:提示肝囊性病变。肝功能、蛋白电泳均异常,硷性磷酸酶 

一直在51.5~76金氏单位。X线胸透:右下胸膜炎。血沉、血常规均异常。 

1963年4月8日剖腹探查,活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肝囊肿病”。中医诊治:胁 

腹疼痛,消瘦,纳食不佳,午后潮热,盗汗,口干,夜不安寐,龋齿作痛,舌光红少 

津、裂纹甚大,脉虚弱略数,重按无力。 

[治则]养阴清热,扶正为主。 

[方药]西洋参3克,麦冬9克,生地9克,金石斛9克,龟版12克,牡蛎15克,白薇9克, 

忍冬藤12克,枣仁9克,川郁金3克,浮小麦12克。服中药初期,曾合并用青霉 

素、链霉素、但热度一直未见下降,故停用抗生素。此后作一般支持疗法,主 

要用中药治疗。服药二周后,疼痛减轻,胃纳好转,寐安,汗止,舌色转淡、苔满 

生,硷性磷酸酶下降至9.8~26.5金氏单位。于1963年5月8日出院时,肝仍为 

肋下10厘米。带回中药:西洋参3克,麦冬9克,生地9克,牡蛎15克,红花1.5克, 

赤芍4.5克,白芍4.5克,郁金4.5克,砂仁1.5克。低热加白薇9克,眠差加枣仁9 

克,夜交藤15克。上述中药服到1963年12月停药。当时超声波检查:肝肋下3 

厘米,剑突下3厘米,质软,无压痛,上下径12厘米(锁骨中线),又右第六、七肋间 

腋前线处有平段,其他均正常。1964年3月随访:诸症均好。检查:肝上界在 

第六肋间,下界肋下刚触及,无压痛,脾未及,硷性磷酸酶8.3金氏单位。超声波 

检查:提示肝囊肿基本痊愈。胸部X线透视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 

2期) 

[评析]本病属中医的“癥瘕”范畴。此病临床较少见。一般可分为寄生虫性和 

非寄生虫性两类。非寄生虫性往往以先天性者居多,且多与多囊肾同存。但 

本患者未发现多囊肾存在。至于本案有恶寒发热,肝囊肿迅速增大,弥漫性压 

痛,白细胞增高等,显然有感染,但用青霉素、链霉素未得控制。患者有明显 

阴虚见症,故采用扶正达邪、养阴清热的方剂,不仅热退、阴虚症状消除,而 

且囊肿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超声波检查证明为基本痊愈。(黄宣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