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张宣传画,一位姑娘背着药箱带着草帽,乡村医生的打扮。现在广大农村地区,都有专门的医疗点,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卫生员也很多,就如图中这般。不过,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称谓,那就是赤脚医生。 日常生活中,赤脚医生劳动干活的场景。生活在农村,他们也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不过农闲时候又充任村里卫生员的角色。晚上少不了读书学习医疗知识,文化墨水较多,深受农村里的欢迎。 经常走家串户,解决头疼脑热、接生等问题,日常打扮又和农民差不多,很好的打成了一片。那个年代,农民亲切地称其为赤脚医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位赤脚医生牵着毛驴,走在乡间山路上。由此可以看出,平常行医,少不了骡马畜力的帮助。据相关数字统计,在80年代以前,我国乡村地区的赤脚医生多达一百多万人。 试针。文化水平上,赤脚医生多以初中高中为主,10%的人员还是小学毕业。有些文化基础,经过短期培训之后就成了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编制,有时候赤着脚干农活,还是很辛苦的。 山村医疗站。论起医学水平、专业知识,赤脚医生显然无法与当时的专业大夫比较,也远远不如现在的乡村卫生员。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不富裕,农村看病不容易,赤脚医生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在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方面,赤脚医生贡献很大。在80年代之后,赤脚医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他们解决头疼脑热,热心助人,贴心服务为人民的品质,深受后人称赞。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海报年画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