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空400公里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可能算是地球科技最前沿的地方了吧。不过最近,正在空间站上工作的欧洲空间局宇航员亚历山大·格斯特,却在空间站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些“古老”的“历史文物”——一个装满Windows 95时代软盘的文件袋。 格斯特周二在推特上发表推文说,他在一个可能很久都没有打开的储物柜里发现了这些软盘,其中一张的标签上写着“Norton Utilities for Windows 95/98”,其它的则贴有NASA徽标,还有几张标记为“宇航员个人支持数据磁盘”的,则暴露了遗忘这批软盘的冒失鬼——2000年远征1号的机组人员,美国NASA的威廉·谢菲尔德和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因为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他们的名字。 很多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软盘为何物,这是因为它“早”就已经走进科技时代的“历史文物馆”了。软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盛极一时,最后发展成为3.5吋容量1.44MB的标准软盘,供所有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读取。 你可能会继续问,1.44MB的软盘是什么玩意儿,就是存储1.44MB的数据吗?能存得了什么东西啊?连一张照片都存不下去。没错,软盘就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移动存储设备,数据的转移基本都要靠它来执行,没有软盘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连电脑系统都没法安装。 有时想想,很多事情真的是不能细想的。国际空间站是1998年开始陆续发射建成的,曾长时间运行在Windows 95/98上,据说非常稳定。然而现在仅仅过去了20年,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Windows 95/98早已不见,软盘也成为了历史文物,即使是取代软盘的光盘,现在也日薄西山,基本没有什么作用了。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如手机,又会在多少年后成为历史文物,被什么东西取代呢?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硬件迭代如此迅速,世界对单个人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们不曾见过或使用过的,终其一生,最聪明的人能掌握的知识恐怕也不及人类文明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文明某一天会不会因为这种快速的改变而突然崩溃呢?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软盘,也没有了光盘,要是哪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像是核灾难或猛烈的太阳风暴,将所有服务器的数据都擦除了,人类是不是又要重新开始积累过去掌握的知识呢?又或者人类殖民外星球,因为知识体系的不同,在太空时代进化成不同的物种呢? 【徐德文O戴维科学】已入选2018年第3季度“全国科普自媒体(今日头条)热度榜”前20名,谢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该榜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今日头条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