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古稀老人赵 2020-02-14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撰文、摄影/王立力

执行/立山

“仿古青铜器第一村”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部60多公里的伊川县葛寨乡,有一个南接八百里伏牛山、北临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小山村——烟涧。这是一个古典韵味十足的名字,究其来历,据说是因为村庄三面环山,一条小溪涧绕村而过,村庄如同被烟云水涧环抱一般,村名即由此而来。烟涧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800多户人家,大多以务农为生;烟涧又是一个特色村,全村有200多户人家从事着仿古青铜器的铸造和加工。烟涧村由此声名远扬,被誉为“华夏仿古青铜器第一村”。

2007年3月,我又一次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口一条宽敞的县乡公路绕村而过,公路两边是一幢幢整齐漂亮的小楼房。小楼上面住人,楼下便是村民们出售仿古青铜器的店铺和产品展示厅。小楼外面,介绍仿古青铜器的产品广告和标识牌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比比皆是,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眼球。还未进村,就隐约听到磨光机打磨仿古青铜器那特有的尖啸声。这是我在烟涧村最常听到的声音。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村里所有临近大路的房屋墙壁上,都刷上了关于青铜器制作的广告,外人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巨幅的简陋广告。

27岁的村民路俊伟和我是老熟人,每次来,他都要陪着我在村里转转。路俊伟在烟涧村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规模比较大,产品质量和品种也都是数得上的。他兴致勃勃地带我先去看他新装的产品展示厅。展示厅在公路的西边,大门的上方挂着用电脑喷绘的“路氏青铜器工艺礼品部”的长形牌匾。展厅面积近40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展柜中摆满了他家生产加工的仿古青铜器样品,不仅有鼎、酒器、食器、铜镜、量器等各种生活用具,甚至还有制作精细的仿制洛阳出土的东周“天子驾六”铜车马。

路俊伟的生意应该不错,前来光顾和购买的人在他的展厅里挑挑选选、进进出出。我低声问路俊伟:“做到这样的规模,一年下来能赚不少吧?”路俊伟看看我,很认真地说:“现在村里做仿古的人多,竞争很厉害,生意不太好做。”

路俊伟的家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是豫西典型的砖混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高大的院门楼四周贴满瓷砖,两扇结实的大铁门半敞着,宽畅整齐的院落显示着主人的勤俭和富足。在路俊伟递给我的一张新印的名片上,正面赫然印着“中国洛阳伊川县路氏青铜器工艺礼品部”,还有他的联系地址、电话、手机、E-mail;背面则印着经营范围:“中国历代青铜器的生产、做旧、包装、销售及各种铜工艺品的造型、设计,有东周天子驾六、秦代铜车马、东汉马踏飞燕、春秋莲鹤方壶……”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路俊伟展示他制作的青铜鼎和“天子驾六”青铜车马。“天子驾六”是夏商周时期的一种礼制行为,即只有天子才可以御驾六匹马的车。

在烟涧村,类似路俊伟这样从设计、制作、展示、销售以及宣传自己的农户不在少数。几乎每走进一家生产仿古青铜器的农户,主人都会给你递上一张印制精美的名片。如今,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已经懂得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面对和适应,才能奔上小康之路,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只要见过的,他都可以仿制出来

在烟涧村,我几乎踏访了生产加工仿古青铜器的每一个家庭作坊,与许多村民相识并结为朋友。关于青铜器铸造的历史以及与仿古青铜器有关的知识,尽管许多村民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毕竟缺少理论性和权威性。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和我是老相识,我在二里头采访时,曾向他问起过青铜器的事。他说,洛阳是中国制作青铜器最早的地区,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处大面积铸铜遗址,这些铸铜遗址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时代最早。最初人们使用的青铜器不是由人工铸造的铜与锡或铅的合金,而是天然红铜,后来虽有青铜铸造出现,但从未发现一处铸铜遗址。而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铸铜遗址中,不仅出土大量青铜器,而且有一些与铸造青铜器相关的器具,如各种铸铜用的形状各异的坩锅、壁炉、陶范等等。

二是铸铜遗址规模巨大,延续时间较长。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多处铸铜遗址中,有一处范围在1万平方米以上,延续使用时间在300年左右。从出土的陶范看,不少是用来铸造造型奇特或器型巨大的铜器的,有的还有精美的花纹,这决非一般人所能拥有。

三是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从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合范铸造,说明铸造工艺并非处于原始阶段,而是技术相当成熟。

专家的话表明洛阳是一个拥有久远“青铜传统”的地方,但这和烟涧村制作仿古青铜器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么?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这件铜制“马踏飞燕”体量巨大,可以让一个小孩轻松骑在上面玩耍。

当我和路俊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表示自己说不清,但他向我推荐了一个人:“这位老人可是我们村制造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没有他,我们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能有这么多人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并靠生产加工仿古青铜器而发家致富。他一定能给你说清楚。”

这位老人名叫方兴庆,已有72岁高龄,身板硬朗,脸色黑中泛红,双眼炯炯有神。那天,他站在宽大的院落里接待了我,并搬来小板凳让我坐下和他一起聊天。时间像水一般漫过,老人的故事也缓缓展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方兴庆是村里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在当时,村里有个高中生是一件大事。毕业后,方兴庆到当地的一家翻砂厂当上了工人,这同样是一个令村民们十分羡慕的职业。转眼,10年的时光过去,到了60年代初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方兴庆见到了一面古铜镜,那是在某次考古发现中出土的。铜镜上的花纹、光泽以及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之后的沧桑,使方兴庆久久难以忘怀,他对古铜镜着了迷。那段时间,方兴庆一直在想:我是搞翻砂的,为什么不能用我学会的翻砂技术复制一面古铜镜呢?

方兴庆对青铜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有文化,又干过翻砂工,所以磨具制作、青铜冶炼和浇铸、以及青铜器做旧等工艺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方兴庆终于成功仿制出了第一件仿古青铜器作品——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让方兴庆始料未及的是,这件仿制的青铜器竟能以假乱真,使一名文物工作者见了后都难辨真伪。这件事让方兴庆激动了好久。从此,方兴庆开始了对仿古青铜器的一系列的研制工作。他把能看得到的有关介绍青铜器的书籍、图谱、画册等尽量收集回来琢磨和研究,并且反复试验制作。

到了后来,只要方兴庆见过的,他都可以仿制出来。

1980年代初,靠仿制青铜器先富起来的方兴庆,把仿制青铜器的技术逐步传授给了村里的乡亲们。他说,青铜器是咱们国家的国宝,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能失传;大伙都是乡里乡亲的,能让大伙都掌握这门技术有啥不好?再说了,我也不愿看到大家伙守着一亩二分地受穷。从此,方兴庆开始带徒弟。在他的影响下,烟涧村的许多村民都跟着他制模、学雕刻、学冶炼、学浇铸。慢慢地,村里制作仿制青铜器的作坊从几家到几十家,随后如同雨后春笋,逐渐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家。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工人准备取铜液浇铸(上)、浇铸冷却后的铸件(下)。制作青铜器需要完成一系列繁杂的工序,这些工序的完成程度决定了最终成品的质量。

老人的讲述表明,仿制青铜器并非烟涧村一种祖传的手艺,其几十年的历史也没有长到让听者油然心生敬畏的地步,但这里面并不缺少传统与历史的魅力和影响:那件神秘的古铜镜恰好扮演了贯通古今的角色。

仿造和伪造,仅一字之差

仿古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自古就有。虽然仿造和伪造仅一字之差,但目的和性质却截然不同。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取暴利。而仿造青铜器,在古人看来,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仰慕,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对今天的烟涧村来说,仿造青铜器则是一门手艺,一种致富的手段。所以,青铜器的仿造与不道德的作伪应加以区别,不能相提并论。

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宋代仿制青铜器的技术很高,但属于纯粹的模仿,没有生气,缺乏原器的韵味。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元、明、清时代。

元人对青铜器的知识远比宋人少,仿制的青铜器也比宋代低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元史·祭祀志》),以仿制古祭器。

明代崇古的风气淡,对青铜器的研究远逊于宋代。但是,明代的仿制规模大、面广、种类多,大小器都有,留传于世者也比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

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但比明代精细,即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清仿古方鼎,饕餮纹作蝴蝶状,口颈下夔纹口、身皆臆作,底纹呆板无变化,扁足形制与其上纹饰亦均不合古制,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仿古器的风格与水平。

民国以后,古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历代仿造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近于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这时候青铜器海外市场被开拓,于是仿造的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浇铸好的铜车马配件摆满一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工序—打磨、组装、修整。这些如今看来十分粗糙的配件最终将组成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工艺品。

方兴庆老人告诉我,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用块范法铸造容器,要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失蜡法是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方兴庆老人最后说,现在烟涧村的村民普遍采用的是用失蜡法来进行铸造。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村民在制作“马踏飞燕”的蜡膜。烟涧村的青铜器作坊大多采用失蜡法进行制作。

“我早就想制作一个最大的大鼎”

离开方兴庆老人的家,我来到了正在烧炉准备浇铸的村民李学跃家。还未进院子,就听到了鼓风机的轰鸣声。进了院子,只见烧炉上盖了一块被烧得通红的铁板,烧炉四周窜起一人多高的火苗,阵阵热浪扑面而来。

大约过了20多分钟,开始浇铸。李学跃撬开铁板,从通红的炉膛里将一锅烧炉夹出来,紧接着把滚烫的青铜熔液朝着埋在地下的模具倒去。李学跃这次浇铸的是仿古青铜马,一锅青铜熔液可铸造出十几匹马。李学跃告诉我,倒好的模具冷却后就可以取出泡入水中,然后把泥沙洗干净晾干,就可以用磨光机打磨了。

整个过程听起来一点也不复杂,但在现场,我却觉得一点都不轻松。整个制作过程,除了打磨这一步骤,基本都是靠手工完成,其艰辛可想而知。与遥远的古代相比,这样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似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打磨、修整青铜器是一道十分精细的工序,需要耐心,而且还必须忍受刺耳的噪音。走在烟涧村,打磨青铜器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学跃仿制的青铜马器型都不太大,村子里其他人家制作的仿古青铜器也大多如此。但是也有意外,那天我就见到了一个3米多高的大鼎——这是一尊仿制洛阳出土的兽面纹方鼎,它稳稳当当地矗立在院子中间,宏伟、壮观,令人感受到一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霸气。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方东鑫,29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身材像他制作的鼎一样高高壮壮。他初中毕业就开始学做仿古青铜器,至今有十几年的工龄了。

方东鑫站在他这件得意作品面前,向我描述了这个鼎的由来。这个鼎高三米三,铸造它用了一吨半铜,前后花费半年时间。“我早就想制作一个最大的大鼎,来证明我的实力;另外,现在铜和其他材料一直在涨价,我把它制作成鼎放在这里,也不会贬值;要是有人买走,还是个收藏品。”我问方东鑫这个鼎这么大,要是有人要,怎么把它弄出去?方东鑫笑着说:“有人要还不好办?我可以雇个吊车把它吊出去,实在不行,就把院墙扒了。”

“能卖多少钱?”我很关心这个鼎的价格。

方东鑫告诉我:“这可不好说,少说也得卖十几万吧。这已经是艺术品了,铜有价,可艺术无价。”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方东鑫看着他制作的巨型青铜鼎,心情有点复杂。他认为这个大鼎是艺术品,但是很显然,想把它卖出去并非易事。

它们更多保留了劳动的痕迹

在烟涧村,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能工巧匠比比皆是,许多农户的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很受顾客的欢迎。路俊伟告诉我,村里的仿古青铜器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销售得很好,有不少仿古青铜器产品还远销到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国内的数十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该村村民们生产的仿古青铜器产品。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还将村里生产的大型仿古青铜器买去,作为艺术品摆放在显赫的位置。

路俊伟在送我出村时对我说,现在铜价一直在涨,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利润比起前几年已经是很低了。但是,村民们还是没有停下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制作仿古青铜器毕竟比种地要好得多。村里不少人家在盖新房、买汽车、扩大生产规模,这都足以说明制作仿古青铜器的收入还是可观的,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我想,在这个向着数字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古老的技艺虽然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但毕竟还是活了下来。与流水线上那些精致的工艺品相比,基本靠手工制作的仿古青铜器更多地保留了劳动的痕迹。劳动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也是一个生命长存的词,就像这些青铜工艺品,它们既古老,又新鲜。

仿古青铜器的传人

■ 路俊伟的青铜器展厅一角。他说,现在的生意没以前好了。

链接:青铜、青铜器、青铜时代

所谓青铜,就是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元素的合金。它具有熔点低(800摄氏度以下)、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能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器物。青铜器替代了石器,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最富有特色的门类之一,所有接触过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认识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美术成就。中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有3000年历史,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地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