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美洲发现250公里巨大撞击坑,或是地球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主因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0-02-14

发生在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地球史上最大灭绝事件,被称为大死亡或大灭绝之母,造成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70%的陆地生物灭绝,其原因一直扑朔迷离,莫衷一是。阿根廷行星协会的马克斯·诺卡和纽约大学迈克尔·兰皮诺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一事件很可能是由一颗直径15公里的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Terra Nova”杂志上。

1992年兰皮诺就注意到南美洲福克兰群岛地区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该撞击坑已被锁定为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地方。遗憾的是,在福克兰群岛的简短报道之后,并没有什么科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诺卡和兰皮诺领导的团队重返福克兰群岛后,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寻找到新的地球物理信息,表明在岛屿西北部的巨大圆形凹陷确实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的结果,埋在盆地中的沉积物直径超过250英里,是地球上迄今所知的第二大撞击坑。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地区的重力异常和地震波反射数据,研究地表特性和岩石的化学差异,发现其与撞击坑的多环撞击结构非常相似,明显的重力和磁场异常表明盆地里存在着大量撞击造成的低密度材料。研究人员认为,撞击坑出现在晚古生代时期,距今大约2.7亿至2.5亿年间,与二叠纪-三叠纪大规模灭绝事件处于同一时期,但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才能确认。

也有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英格兰布里斯托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说,二叠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有多个解释,此前也有人认为和澳大利亚发现的陨石坑相关,最关键的是,如果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当时的沉积层里应该有大量的石英和铱存在,而现在这些证据都还没有发现。

随着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基本明朗,二叠纪-三叠纪生命大死亡的未解之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希望这个秘密能早日揭开。想想我们竟然能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研究,回溯地球亘古时光里物种演化兴衰成败的故事,追溯浩瀚宇宙百亿年前的创生,或许人类文明的发展,终究可以认识并影响整个宇宙,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