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编撰的史书中五个常见的“坑”

 沧海一粟1951 2020-02-14

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在研读古代史书之时,假如事先没有思想准备的话,很容易掉到

下面这五个坑里,结果可能不但学问没长,还会闹笑话,笔者正是走过这样的弯路,故

而给大家提个醒。

第一,成书的年代和朝代。

举几个简单又耳熟能详的例子便足以让大家理解其中的奥妙:唐朝编撰的史

书中,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只能并且肯定是被逼无奈,属于绝地反击的一方,

而绝对不能是主动发难的一方;同样的道理,《宋史》会告诉我们,“烛影斧声”是子虚乌

有之事,因为宋太祖早有传位给弟弟太宗的意思,且确确实实是病死的;清朝修的《明史》

自然不会给崇祯多少赞誉,否则,如何能证明自己的王朝才是天命之所归呢?

第二, 史书编撰者的好恶、立场和态度。

汉武帝给司马迁一个宫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要求他再保持客观公正的

公正的立场来忠实记录和描写刘姓皇室?于是乎,雄才大略的刘邦在《高祖本纪》中,楚汉

争霸之际,多有流氓表现,而其对手项羽则被塑造成悲剧英雄的形象。当然,最直接有效的

报复手段是抹黑伤害自己的汉武帝,可刘彻还在位,故而太史公采用了迂回攻击的策略,在

《孝武本纪》里耍起春秋笔法,专门记录汉武帝干过的诸如迷信方士,妄图寻找不死神药等

荒唐行径,而对其在治国、讨伐匈奴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却语焉不详。

      前汉之后,儒家成为了正统,而以儒家的道德观来批判前人自然变成了撰写史书的作者

的权力和义务,最直接、最典型的结果是对帝王们的评价两极分化——开国之君们几乎都是

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品行高洁,亡国之君们大多逃不掉暴戾恣睢、刚愎自用、甚至荒淫无耻。

第三, 最应该准确,实际上却往往最不准确的数字。

秦国攻灭六国的战争中,《史记》中最常见的描述方式为,“伐某,斩首几万”,

你在这里基本上很难看到“万”以下的数字,更别说精确的数字,至于在战争中实际出动的

军队是多少,伤亡多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细节和逻辑推理来猜测——假如你把《史记》中

的斩首数据信以为真,秦统一天下之时,估计六国的大半都是无人区了。

第四,想象力泛滥的夸张描写。

《史记·刺客列传》是其中的典型,里面的刺客大多有许多超越人类生理极

限的表现,例如聂政刺杀侠累之后,“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译文:毁坏

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再强敌环伺之下,还能做出上述行为,哪

里是人类啊!

      第五点,被忽视乃至隐形的大多数。

      中国历史上有过非常多的所谓“治世”,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

世”等等,个个都是太平盛世,而各种史书里也都不乏溢美之辞,此外,在一些文人墨客撰

写的逸闻趣事、笔记之类的书籍中,也能从侧面找到佐证,似乎这些都是无比幸福的年代。

      然而,不要忘了,在教育没有普及的古代,读和写几乎与普通老百姓无缘的,他们的真

正命运通常只能体现在赋税的征收、衙门的审判、政府的赈济、乃至暴力反抗和镇压上,故

而全部的真相还要在一些地方志、稗史、奇闻轶事中去找寻,然后再两相比较,去伪存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