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名家论坛】文发科油画作品赏析及访谈

 左龙右虎艺术馆 2020-02-14

文发科油画作品赏析及访谈


 蒲公英在故乡的田野上飞翔
                      ——文发科油画创作探析
李开荣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油画家文发科是木垒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原县文化馆馆长。多年来,扎根本乡本土,坚持勤奋创作,以出色的创作成绩越来越得到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油画作品《白桦林》获全国文联举办的首届华人艺术展铜奖,《木垒河畔》(图1)获全国“群星”优秀奖,《木垒河秋色》(图2)被中央电视台社教部收藏,数百幅作品被《美术报》《新疆日报》《工人日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回族文学》或专辑等刊物发表,昌吉州电视台“艺览昌吉”栏目以《画笔绘人生——文发科访谈》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新疆油画学会在乌鲁木齐举办的“天边的炊烟:文发科木垒油画展”获自治区美术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赞赏。文发科的油画创作有什么特色呢?他的艺术成就的基础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文发科的艺术世界,在切实感受的基础上寻求答案吧!
 

一、乡土情怀的视觉形象营造
  观赏文发科的油画作品,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冲击你的心灵细胞,掀动你的情感波澜,让你的心绪随着画面笔触的跳动而跳动。
  乡土情结是一种人之常情,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油画家文发科是把自己的乡土情怀有机地融入了画面所绘的物象之内,蕴含于粗犷的笔触之中,使得这种情怀视觉化了。
油画家文发科生于木垒,长于木垒,长期工作在木垒,对木垒这块热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的油画创作题材,几乎全部取材于木垒。木垒山山水水、牧场牛羊、民居村落、田间小路、戈壁胡杨,都成为他笔下的描绘的对象,而且对此百画不厌,始终情趣盎然。如《山沟沟》(图3)中蜿蜒远去的土路、潺潺流淌的小溪,《三眼泉的传说》中清澈荡漾的泉水,《村口》中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原野、温馨的民居,《山村往事》系列中的寻常人家的袅袅炊烟、牲畜棚圈,《冬窝子》中寒林与羊群,《旧日时光》中的老牛车等,他都画得津津有味,融情于景。他的很多画作都要以“木垒”命名,或以木垒县城人举头可见“平顶山”命名,如《木垒河畔》《木垒河的傍晚》《守望木垒》《木垒河秋色》《静静的木垒河》《平顶山上》《平顶山民居》《平顶山三月》《平顶山旱田》《平顶山的月亮》等。如此执着的描绘,如此回环往复的抒情,乡土情结成了他艺术人生中谱写不完的乐章,诉说不尽的由衷眷恋。情动于中而发于笔,而画是画家心象的折射。文发科的画之所以散发着木垒大地特有的泥土的芳香,就是缘于他对木垒的这份真挚深情。他的木垒乡土风光画,决不是好奇猎异的产物,也不是山野美景的浮光掠影,而是对木垒这块热土朝夕相处、相互依存、深切感悟之后的心灵话语。
文贵情真,画亦如此。只有饱含真情作画,画作才能情真意切,而只有画作情真意切,才能掀动观者的情感波澜。

 二、胡杨精神的诗意描绘

   胡杨是文发科油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他对胡杨的描绘,不仅表现出胡杨战胜严酷自然条件而顽强生长的那种倔强美、执着美,雄壮美,也表现出胡杨在与狂风酷暑的搏斗中残躯断枝依然挺立的残缺美,枝干倒地千年不朽的惨烈美。他是在表现胡杨的命运,胡杨的灵魂。可以说,他作胡杨题材作品中充满着胡杨之情、胡杨之恋、胡杨之思、胡杨之赞,是对胡杨精神的诗意的描绘。

凭着对胡杨多年的观察、对胡杨性格的深刻理解、对胡杨精神的深切感悟,文发科对胡杨进行的多方面的刻画。首先是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描绘。胡杨作为干旱地区戈壁沙漠的植物,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文发科对此深有感触,先后画下了主干的下部沧桑斑驳、树皮剥离而上部依然枝繁叶茂的《生而千年不死》的胡杨;躯体干枯、枝干残损而仍旧屹立于荒漠之中的《死而千年不倒》的胡杨;主干倒地斜卧而雄风犹在、残桩破损却风骨犹存的《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其次他画出了胡杨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中的残缺美与惨烈美。如《秋风阵阵》《寂静的胡杨》《薄雾》《守望》等作品中形态各异,虽干残枝断,但仍顽强挺立的胡杨,就像身经百战、身残志坚的勇士,坚守在硝烟弥漫的沙场,挺身呐喊。那姿势,那气质,那场景,让人回肠荡气。《殇》(图4)中遍体鳞伤成片枯死的胡杨丛,加之林间斜躺横卧的胡杨的残躯断枝,犹如一场殊死搏斗之后的战场景况,腥风血雨,惨烈悲壮,气氛肃杀,令人感慨万端。《天地之间》(图5)屹立荒原的粗壮硕大而又,那历经千百年风雨剥蚀的枯干光秃的残躯仍枝丫挺立,似乎其体内还具有涌动不息的生命力,还将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下去。

文发科的胡杨系列作品之所以能产生视觉冲击力,让人产生相应的联想想象,关键就在于他抓住了胡杨的特质,以形传神,表现出了胡杨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此相应的是,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大笔触涂抹,使画面显示出一种豪气或悲壮感。

三、厚积方能薄发
成语“厚积薄发”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积”与“发”的关系。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深厚的积累,就没有高质量作品的产生。正如古人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艺术家的艺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积累与表达的过程。文发科在油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他日常积累的结果。这个积累包括绘画技法的积累,生活阅历与情感的积累,文化艺术修养的积累等。
作为一个画家,要想将心中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转换为作品的形象,手上的功夫必须要过硬,而过硬的手上功夫,就需要刻苦修炼,日积月累。文发科从小喜欢画画,上中学时就经常和同伴们出去写生,先后在喀什文化馆、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新疆教育学院美术系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期间,他是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刻苦的磨练自己。如在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时,白天上课,晚上或在画室画素描,或到碾子沟长途汽车站写生,星期天更是到乌鲁木齐市内公园或市郊外去画画,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使得文发科打下了坚实的造型艺术基础,也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使得文发科的创作不断进入新的佳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而情感的形成与增长是需要积累的。艺术家不光对他所关注的事物比常人更具敏感度,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的情感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也会历久弥新。文发科对木垒这块热土描绘,对胡杨形象的刻画,就是长久积累在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对木垒的山山水水、对胡杨是愈画愈动情,愈画愈留恋。

一个画家仅仅有绘画技巧和情感积累还不够,还得有相应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多方吸收文化艺术营养,多方发挥自己的文化艺术才华,正是文发科的优长。他长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曾任木垒县文化馆馆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参与搜集整理并撰写《木垒文化志》《木垒体育志》,组织拍摄木垒维吾尔族塔合麦西来甫并撰写解说词,主编过《木垒县民间故事谚语集》。这些工作的过程,也是他吸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营养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积累的基础上,使得他在绘画、书法、诗歌、文化艺术研究诸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绘画自不待言,书法作品曾被施耐庵纪念馆收藏,诗歌曾获全国新世纪诗歌大赛、“凯特杯”海内外诗歌大赛优秀奖和诗刊社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论文曾获全国群众文化评选二等奖和新疆二等奖。
文发科深知积累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说:“学习和积累很重要,艺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绩的。任何艺术都需要艺术家很深的涵养和修养,不然就很肤浅。” “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不断地重复自己和否定自己,也在不断地重复别人和否定别人,这就是绘画积累和成长的过程。” [2]                      )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A].,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8.
[2]马文思,芦苇,苏小莎,文发科.画笔绘人生——文发科访谈[J].庭州文化(内部资料),2013(3):41.
作者简介:李开荣,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与新疆美术。

 画笔绘人生
----- 油画家文发科访谈
           马文思 芦苇 苏小莎


导视:
他用画笔描绘大自然的美
他用作品寄托对家乡的情
他作为文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
留给人们莫大的精神财富。
本期《艺览昌吉》
画笔绘人生  为您讲述 木垒县文化馆馆长 文发科的艺术故事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艺览昌吉》。在木垒县有这样一个人,他热爱艺术,画油画,是木垒县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的人;他现任木垒县文化馆馆长,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在本地区文化艺术界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较高的声望。他就是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现场的嘉宾,文发科,文馆长您好。
 
文发科: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您的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文发科,谐音过来还真有点文化课的意思。
 
文发科:是啊,很多人都调侃过我的名字,说这好像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文化工作的人。关于我的名字有好多有趣的误会,又一次我们县委原宣传部部长有一份材料让我处理,让一位小同志送给我,小同志想这文化馆是什么级别啊,还设有文化科啊,也没好意思问别人,到了文化馆她找遍了科室门牌也没找到文化科,最后问了我们单位的人找到我,她才知道文发科原来是个人名。还有一次我们局长的夫人问局长说你们文化馆的馆长是谁啊,我们局长说,是文发科,局长夫人以为听错了,又问道,我说;你们文化馆的馆长叫啥,我们局长抬高声调说我给你说了是文发科,馆长叫文发科,局长夫人说,还有这样的人名啊。有好多人对我说,你父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吧,起了个这么有意思的名字,其实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
 

主持人:那果真是这样啊?您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做文化工作吗?
 
文发科:是的,我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美术系,1980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在歌舞团工作,也属于文化文艺工作,什么都做过。。。后来到县文化馆工作,做的也是文化工作。。。。我十八岁就当兵了,起初也没想当兵,那天我背着画夹去写生,看到好多同学正好在报名,我去凑热闹,被一个解放军带兵的看到了,对我说小伙子,想不想当兵,想当你就报名去验,后来我就报了名,当了兵。到了部队我才知道他是我们团的军医,在部队的几年里我和他关系一直很好。
主持人:听说你在部队,还抢救过一个当地的落水群众,那你会游泳吗?
 
文发科:我哪会游泳啊。当时我们部队正在喀什河一个渠边植树。风很大,一个维吾尔小孩不慎被风卷入了河里,他的母亲在后面跟着跳入河里去救人,河底很滑水急被冲到了,路过的一个老乡一边喊救人一边也跳入了河里,我们连的士兵听到后顺着河跑,一个接着一个跳了下去,全被水冲走了,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我看到后想这不行啊,我不能跳,得想办法,我压到渠边上头年栽的一颗小树,顺着树杆下到河里,趁势救上来了一个维吾尔老乡,还救上来了两个战友,大家看我这个办法好,照着救上来了其他人,后来我们连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三等功,我个人受到了嘉奖,被解放军日报,喀什日报报道。在军队我是“军地两用人才”教员。后来我要求复员回到了木垒,在东城乡中心小学当教师,期间被调到木垒县三十年大庆办展览组工作,有一天看到新疆日报一则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招生简章,我试着去考,考上了,进修了一年,后来就进了县歌舞团任舞台美术,先后干过舞美设计、音响,灯光、演员、编剧等。再后来到了文化馆。
 

主持人:您的油画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文发科: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的时候我想,高考很难,只有千分之二的录取率,我还是画画吧,说不定还能考上,那时候全县也没几个画画的,每个星期六下午,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我都从乡下步行三十多公里到县城和一帮子初学画画的朋友到县食品招待所去写生。。。82年在喀什文化馆接受了3个月的素描训练,84年考取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跟帕拉提老师系统的学习了素描、速写(帕拉提现在澳大利亚国家画院画家)、跟王建武老师学习了色彩(水粉画)跟刘南生老师学习了油画。在学校我每天晚上不是画素描到深夜,就是到碾子沟车站去画素描、速写,星期天就到公园、乌拉柏、水磨沟、红岩池水库、黑甲山等地去画色彩,经常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儿童公园了。那时候我们家困难,我用的多数画纸都是别的同学丢弃的纸,我再捡起来翻过来用,我们班乌鲁木齐的同学对我都很好,感冒了给我拿点药,给点颜色给点纸等,我高中一位同学那时他每月才拿35块钱的工资,可他每月给我寄15块帮助我学习,我一直记得这些事,我感谢这些同学,也感谢在我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位好人。
当时是王垠生老师的欧洲美术史和系里借来的大量欧洲油画大师画册让我爱上了油画。
 

主持人:那些画家和流派影响了你。
 
文发科:要说影响我一生的画家和流派很多。如英国画家康斯泰勃,他画遍了英国的乡村,他的《干草车》让我至今难忘;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其中最伟大的风景画家柯罗,他认为风景画“必须有诗的想象力”带着“光是创造生命的”观念进行艺术创作,他们家很富有,去过3次意大利考察,活到了80岁,68岁画了《孟特枫丹的回忆》;还有伟大的农民画家米勒,孩子很多,自己种地,自己修画室,只受过小学教育,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有思想性,“美不在脸上,在人们和谐的活动中”,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美不但在脸上,也在人们和谐的活动中和内心。他受祖母的影响太深,《拾穗者》《晚钟》等很多作品都很忧郁虔诚;还有俄罗斯自由画派也就是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派是13个学生为了反抗学院派展览评奖中一些严厉的清规戒律而自发组织的画派,因此出了不少伟大的画家和伟大的作品,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列维坦的《通往费拉基米尔之路》、苏里科夫的《青年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等等。其实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的素描体系和马克西姆的油画教学一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美术。再如我们国家吴冠中老师提出的“形式大于内容”“笔墨等于零”“风筝不断线”对我都影响很深,虽然它也遭到了好多人的反对。他有自己的艺术思想,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是他给我颁得奖,我很敬重这位伟大的画家。祝他在天国生活的很好。
 
 

主持人;这几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文发科:我个人认为,不知道对不对。形式大于内容我们经常在说,我在这里就不在重复了,笔墨离开形式和内容后它就是等于零,什么都不是,也没有意义,就这么简单。风筝不断线讲的就是一气呵成的气韵,那种贯穿作画过程而带给观众共鸣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责任。
 
(短片‘画外音’:文发科是木垒县文化艺术界重要的领军人物,是木垒县第一任美协主席,有着过硬的实践经验和较深的理论知识。文发科酷爱他的专业,其创作以油画为主,善于在木垒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出许多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颇受海内外友人、画廊的关注和青睐。文发科在《美术报》《回族文学》《工人日报》和许多画册等报刊书籍发表作品百余件。他的油画作品《白桦林》曾获中国文联和人民画报社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油画《乡间小路》《晚秋》等15幅作品在“中国书画展览网·油画家”和“中国石化新闻网”发表;《木垒河秋色》被中央电视台社教部等单位收藏,《木垒河畔》多次入选全国和自治区画展并获奖。并被编入《木垒县志》。书法作品被施耐庵纪念馆收藏。
 
主持人: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它的创作应该挺复杂的,您能跟我们谈一谈您创作一幅作品所要经历的构思、起笔到成稿的过程吗?
 
文发科:我在一篇论文中写到,绘画主要不是讲故事,也不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只讲美学,表达的是人的情绪和情感。艺术是没有公式的,有公式的那不是艺术,-----当我们坐到新的画布前,要忘掉上一幅画的经验,但这是很难的,人不可能不被经验左右。画家的绘画语言各有不同,对事物的情感灵动也不同。我记得04年的秋天,那天刚下过雨,我在木垒河边散步,下午的红色阳光照在远处高高低低的村庄上天空有几条含雨的云彩远去,一个扎着红头巾的女人赶着羊群悠闲的走过,羊一边走一边低头吃草,下过雨的秋翻地呈现红紫色,对比很好很和谐,意境悠闲,惬意。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构思了一年,到了05年有了《一个秋天的下午》这幅画,参加了新疆第二届油画展并收入画册。其实作画没有什么秘诀,什么方法都行。只要打动人有美的情趣我认为就是好画。
 

主持人:要获得一定的艺术成就,的确很不容易。您作画也有二十多年了,您觉得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有没有哪个时期算是自己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呢?
 
文发科:画画是从小就开始的,我有这么几个时期,80年到84年是我绘画的懵懂期,85年开始到92 年是学习准备积累阶段,93年到2005年还是一个模仿期,也是最初创作期,这一时期有柯罗、米勒、列维坦等大师的影子、05年到现在创作了大量的以木垒胡杨为题材的油画,大胆的色彩无拘无束的用笔,我的创作有了有意味的无意识,也就是情感不是故意表达出来的,是无意识间流露出来的。我正真的创作是从96年新疆教育学院毕业创作开始的,毕业创作交的是《干草垛》这幅油画。展出后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幅画虽然现在看起来有许多不足,但它在我的绘画道路上很重要。这幅画还是很早以前的一个题材,那年我在搞民间文艺十大集成采访,在西吉尔镇一位农户家的院子里,也是一个下午吧,院子里金黄色的干草垛在夕阳朦胧的光线照射下很美,当时想把它画出来,但一直没有动笔,96年要交毕业创作的时间快到了,又想把它画出来但总觉得少点什么,我喜欢牛,于是就有了《干草垛》这幅油画。从这幅画我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突然觉得自己选择这条路选对了。。。自那以后,我创作了一系列贴着“木垒河”标签的作品,。
因为文化馆工作太忙,我画画的时间很少,我好像没有一个自己的创作高峰期,要说也就近十年吧。
 主持人:那现在看来,之前那么多年的绘画其实都只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文发科:是的。学习和积累很重要,艺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绩的。 任何艺术都需要艺术家很深的涵养和修养,不然就很肤浅,绘画和相关的姐妹艺术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画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画出几幅好画,画画是一个不断画修养的艺术。是一个很个体的事。很坚持自己,很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需求。是生命自个灵魂的觉醒。我们不能老跟在评论家的后面走,要知道先有了画家画出作品,然后才有了评论家和评论。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和否定自己,也在不断地重复别人和否定别人,这就是绘画积累和成长的过程。
 
(短片‘画外音’:文发科多年来在绘画艺术方面潜心修炼,其油画作品画面风格清新而自然,是自然和心灵的歌者,绘画手法扎实而独特,时而粗犷、时而细腻的刻画,是纵观文发科的油画作品带给观众的印象。他紧扣木垒河的自然生态气质,又融会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其作品处处流露着深深的乡恋情节和静态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发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感情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理解。)
 

 

主持人:我发现您创作的油画作品中,大多是以大自然风光和风俗为创作题材,能跟我们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文发科:木垒是个好地方,冬暖夏凉,是一块净土。我的油画主要反映是木垒河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因为我热爱我的家乡,喜欢田园牧歌。我生来骨子里就有淡淡的伤感,喜欢一个人听伤感的音乐一边画画,喜欢一个人在小雨的木垒河边散步。这也是我创作的源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现在看起来木垒还很落后,但是它很有潜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县委和政府正在打造休闲宜居精品小城,现在已初具规模。我们的南山马圈湾、平顶山、大南沟、鸡心梁,水磨沟不比乌鲁木齐南山和江布拉克差,用新疆摄影家们的话说,木垒的风光独特要比那些地方好,就是外人知道的少。木垒河的历史文化也很深厚,在新疆研究人类历史,必须要从木垒河东城镇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开始,这个遗址就在我出生的地方,以前是四道沟二校的校址,75年我们学校在修操场时挖出了好多石器,学校报告了县文化馆,好像是76年自治区博物馆来专家挖掘了遗址。还有县城东边与巴里坤交接的色皮口古战场遗址,每个山头都有战壕碉堡,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想调到木垒工作都很难。我爱我的家乡木垒河,儿不嫌母丑。
 
主持人:我也特别喜欢看风景油画。风景油画其实是现实与意境的结合,那里面透露的是一种田园自然、享受生活的味道,那您作为一位油画创作者,您是怎样做到把这些东西都画到您的油画作品中呢?
 
文发科:画风景和人物油画一样,特别是现实主义绘画,虚实相间,虚实结合是基本要求,虚是画修养,实是画技巧,就这两句话,我们要用一生的精力修炼还不知道能否做好。
 
 
(短片‘画外音’:就像每一位成功者那样,孜孜不倦地勤奋探索,为文发科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发科把对家乡的感情画在油画中,不少人高价收藏了他的油画作品,但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又把对家乡的爱,奉献在工作的岗位上。文发科多年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作为木垒县文化馆馆长还身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每一件事情都和群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组织全县大小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大小群众文化活动和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参与撰稿搜集整理《木垒文化志》、《木垒体育志》、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08年组织拍摄和参与撰稿的木垒维吾尔塔合麦西热甫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许多多的工作他都在其中担任负责人,多次被昌吉州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授予自治州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被木垒县委评为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个人,被县委宣传部评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个人。
 
主持人:文馆长,今年八月您主编的《木垒县民间故事谚语集》就要出版了,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据说你们从搜集整理到现在,有二十个年头了。
 
文发科:是的。这是为庆祝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而编辑的一本民间故事谚语集,我们这本故事谚语集始于90年代初,共40多万字,当时抽调了20多名工作人员,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领导小组,对木垒县域内的民间歌谣、故事、谚语、舞蹈进行普查、搜集、整理。1991年出版了《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分卷》并获全国北方片一等奖。木垒哈萨克族叙事诗(哈语)、歌谣、故事卷(哈语)版共4本书也相继出版,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这本书一直未能出版,这也成了我多年的心病。2011年木垒县“非遗”领导小组又组织人员,在过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又搜集、整理、筛选和编辑加工而成。前后经过了6高修订,历史20多年,是几代群众文化人的心血,今年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石永强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拟定8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这真是一部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您除了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有没有把您的这些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呢?
 
文发科:有,我们文化馆从2011年6月遵照国家免费开放政策,开设举办中老年舞蹈培训班、少儿幼儿钢琴培训班、少儿冬不拉培训班、少儿美术培训班,广场舞班、少儿声乐班、中老年声乐班,每年有十几个科目,20多个班次,近年受训人员达到了5300多人次,我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利用周六和星期天近年也培训了100多学生。
 
主持人:您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群众文化工作者,无论是自身的文学艺术创作,还是工作方面的业务素质,都满满的倾注了您对木垒的感情和对文化事业的不懈努力,让我们钦佩。
 
文发科:谢谢。过讲了,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正在路上。
 
主持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正是需要文发科这样的艺术人才做我们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希望我们身边多一些这样的人才,更好的为文化建设服务,我们《艺览昌吉》也将为此做出我们的努力。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本文根据2013年8月3日《艺览昌吉》整理)

文发科艺术简介
文发科,新疆木垒县人,副研究员,木垒县美术家协会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1996年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油画《白桦林》获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华人艺术展铜奖,油画、诗歌荣获昌吉州第九届文艺奋飞奖油画二等奖,诗歌三等奖,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自治区画展并获奖,2012年成功将《木垒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申报为国家级项目,2013年主编出版了《木垒县故事谚语集》,书法作品被施耐庵纪念馆收藏。油画《木垒河畔》获全国“群星”优秀奖,并入编木垒县志,《木垒河秋色》被中央电视台社教部收藏。油画《一个秋天的下午》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画廊、艺术机构和友人收藏。在《美术报》、《回族文学》、《工人日报》、《新疆日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作品五百余件。油画《一个秋天的下午》入选新疆第二届油画展(2005乌鲁木齐),油画《木垒河畔》《洒满阳光的草地》入选昌吉重大历史事件展(2013昌吉),《荒原古树》等5幅作品入选“成都双城艺术展”(2014成都),新疆油画学会主办“天边的炊烟---文发科木垒油画作品展”(2016乌鲁木齐),和田地区美协与和田地区文化馆主办了《新疆画家文发科油画作品展》(2016和田地区),油画《达坂沟写生》入选“天山行,2016新疆油画水彩写生作品展”(2016乌鲁木齐),《村口》等6幅作品入选“新疆首届黑油艺术展”(2017卡拉玛依)。爱好艺术,长于研修,勤于观察思考。从木垒平凡的农牧民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出大量的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曾获全国新世纪诗歌大赛、“凯特杯”海内外诗歌大赛优秀奖和《诗刊社》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选二等奖和新疆二等奖。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中国民间歌谣、谚语、故事三大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木垒县体育志;木垒县文化志等编撰工作。


 


【名师名家名人坛】编委会

排名不分先后


顾问:

何达权(美)、 仲晋明、 吴任(香港)、 胡正云、黄汉然(美)、邓瑛(德国)、向雲(香港)、鍾建新(香港)、木子(香港)、林煜峰(澳)、胡金全

主編:大贺  荣誉主编:晓风、老男孩

副主編:熊晓冬、赵军、陈燕平、徐国平(旅欧)

荣誉编委:戴宇(日本)、李思怡(荷兰)、季俊群(巴西)、胡树新、淑文(新西兰)、周新生、苗电、高振东

編委:胡永贤、汤艳艳、殷雷、黄文庆、东方书剑、邹小琴、谢宁、王印强、孙宝根、陈强、李文学、山风、曲万喜、刘洪生  


法律顾问:王印强


扫一扫
走进国际知名文艺人士



本期编辑:大贺

可以受用一生的九句画与话(值得一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