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懒人老崔 2020-02-14

这是于谦创作的《石灰吟》一诗,他也确实做到了“留清白在人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于谦之死是由明英宗复辟造成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于谦本是景泰朝的重臣,当太上皇英宗复辟成功后,必然会对他进行清算。但需要注意的是,明英宗复辟后一度不想杀掉于谦,他认为“于谦实有功”。可见,于谦的死不能仅归咎于明英宗一人。于谦的悲剧还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注定不被腐朽没落的朝臣所不容;其次,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这无疑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一、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被腐朽没落的明廷所不容(1)于谦的刚正不阿于谦是一位性情孤高的人,不趋炎附势,曾经得罪了不少权贵。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同是英宗成功复辟的大功臣,这些人均要置于谦于死地。他们一心想除掉于谦完全是出于私心,皆因为于谦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颇多批评。首先说徐有贞。正统十四年,瓦剌部大举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担任侍讲一职,他向皇帝建言迁都南京。于谦为此批评徐有贞“妄言当斩”,虽然徐有贞最终保住了脑袋,但他因此被群臣所耻笑,很长时间不能升迁。景泰年间,于谦颇受景帝的宠信,徐有贞便托人向于谦游说,希望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将徐有贞的请求告诉给了景帝,但景帝没有答应。由于于谦曾经和徐有贞有隙,因此他没有将结果直接告诉徐有贞。

这导致徐有贞认为于谦是故意贬抑他,不让他升迁。石亨是最不应该对于谦落井下石的一位官员。于谦曾经对石亨有恩,于谦在正统十四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就提拔石亨为右都督,令他镇守德胜门。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石亨杀敌数众,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武清侯。石亨为了报答于谦的恩情,将于谦之子于冕推荐给朝廷。没想到于谦不但不领情,还批评石亨:“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明史于谦传》于谦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因此得罪了这位好友。石亨的侄子石彪为人贪婪残暴,于谦奏请出之于大同,这使得石亨对于谦更加痛恨。

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于谦对此深恶痛绝。当时宦官曹吉祥监京营军,但长期受到于谦的限制。于谦还向皇帝上书,奏请取消太监监军的制度。这必然动摇了宦官们的权力,导致宦官欲除之而后快。(民族英雄于谦)(2)于谦的爱民如子于谦还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在底层百姓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也招致了群臣的嫉恨。于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于谦志存高远,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于谦6岁入儒学攻读四书五经,15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第二年接连通过会试、殿试,成为进士。于谦做官后,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幼时许下的誓言。

在任职地方时,他四处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永乐二十一年,他秉公处理了湖广官军邀功妄杀无辜百姓的事件。宣德二年,他明断了一件历经多年的悬案,为很多人平反。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当地发生洪涝灾害,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于谦打开官仓赈灾,还兴办药局收治百姓,百姓称颂他是“赵父杜母今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他还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切实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当时江西宁王府官僚,借着“和买”的名义,掠夺商人的财物。于谦知情后,迅速将其查办。二、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因此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1)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明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于谦提出了重国轻君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有:不能为了拯救明英宗而牺牲国家的利益,将明王朝的利益和明英宗的归来相比,“社稷为重君为轻”。在这种主张下,于谦另立新君,打消了瓦剌部借助明英宗来要挟明王朝的企图。轻君是指轻明英宗,而非轻景帝。当时的明英宗作为瓦剌的俘虏,已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无法发挥统治者的功能。因此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于谦认为明英宗已然无用。(2)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有其客观必然性,在皇帝被敌军所俘的境地下,另立新君不仅能稳定局势,还能打消敌人得寸进尺的野心。

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有:稳定了人心、军心。当得知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后,朝野震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很多人主张与瓦剌和谈,甚至有人欲投降瓦剌。在这种形势下,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为大明指出了另一条可行的道路,稳定了人心和军心。另立新君有了依据。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太子朱见深只有三岁,即使登基也难以挽救大明江山,因此只能另立新君。在出征前,明英宗已经安排其弟朱祁钰在京中监国。因此在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指引下,朱祁钰顺利登上帝位。朱祁钰登基后,打破了瓦剌人借助明英宗敲诈大明的企图。当时瓦剌以明英宗为要挟,要求明朝向他们称臣纳贡,还挟持明英宗到明朝的边地索要金币。

景帝朱祁钰的上台,宣告着瓦剌人的企图已经破产。(3)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动摇了明朝皇室的统治根基虽然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客观上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这种思想无疑也会动摇封建王朝皇帝的统治根基。在封建社会,“君为臣纲”,臣子不得挑战君主的权威。而于谦不仅挑战了这种权威,还提出放弃营救明英宗的主张,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与统治者长期刻意培养的愚忠思想相比,这种思想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注定不被统治者所包容。而明朝恰巧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明太祖建国后,为了加强皇权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取消丞相,施行皇帝独裁。

其次,设立特务机构,监视官员的行为。最后,为了进一步削弱官员的权力,大兴文字狱。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与这些措施相比,显然是在唱反调,它只会削弱皇帝的权力。这种思想不要说是明英宗,换做历史上任意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锦衣卫,明朝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综上所述:于谦的死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明英宗复辟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性格孤高、爱民如子的他被腐朽没落的明朝政府所不容,而他所提出的重国轻君思想更是和明朝统治初期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相悖。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于谦注定没有生存的空间。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其实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在那样一个专制、腐朽的社会,于谦难有生存的空间。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或许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他本有反抗的机会,却欣然受刑。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却也不坏。于谦虽然身上死,但他的洁名被后人不断称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