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义成公主被隋炀帝以和亲的名义嫁到突厥,先后成为四个可汗的可敦。后来义成公主还主张要为隋炀帝报仇,萧皇后反而不愿意了,希望过去就过去吧。公元630年,唐朝的名将李靖打到突厥,将义成公主杀死了,了结了义成公主这命运多舛的一生。 什么样的女人嫁什么样的男子,无论是娇贵的公主,还是低贱的民妇,都是类似的命运。查阅历史资料就能发现,隋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义成公主,她既不像远嫁匈奴的王昭君那么有名,也不像许身吐蕃的文成公主那么神圣,同样是政治需要,隋文帝杨坚一句话,就把这位宗室之女,送到了突厥人那里。联姻也是艺术,依靠少女俊俏的面容、丰美的臂膀,尽量笼络住那些吃生肉、喝冷血的草原民族。 义成公主(?---630),隋宗室女,其名字在是书上并无记载,父亲本名杨谐。原本可以在中原地区找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过一生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因为皇帝的一个念头,成了历史上最仗义的女特务。是的,就像西施那样的女特务。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和亲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卒,启民可汗于是又向隋朝请求一位和亲公主,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隋文帝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义成公主下嫁以后,启民可汗因为得到了隋朝的支持,当时的部落很多都归附于他,东突厥逐渐在启民可汗的手下统一。可以说,义成公主的下嫁是东突厥能够统一的重要契机,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的军事力量比当时的东突厥要大很多的缘故。 有隋一代,突厥首领连娶两位公主者,唯启民可汗一人。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为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之可敦(后妃)。唐贞观四年二月,被唐将李靖所杀。 开皇十三年,隋文帝杨坚突发奇想,派人送给远在大漠的大义公主一面屏风。大义公主是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北周时期鲜卑宇文氏的宗室女。她先是嫁给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可汗死后又依照旧俗嫁给了可汗的儿子都蓝可汗。——有点违背人伦,是吧?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突厥的文化中,女子的对位是非常地下的,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妻子,弟弟可以娶哥哥们的妻妾。 扯远了,突厥远在大漠,但想来也不缺这么一面屏风。而隋文帝杨坚送给她这件东西,自然也有自己的目的。——这面屏风是当做PH值试纸用的。 大义公主得到的这面屏风,是原来南朝的旧物。隋炀帝帅大军五十万人出征南朝,灭了陈叔宝的政权,并带回这件东西。大义公主见到已经灭亡的南朝旧物,不禁想起自己已经被灭掉的故国北周。 她是身负和亲使命前往大漠的,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现在,故国灭亡,隋文帝杨建篡夺了自己外孙的皇位。——没有了朝廷,自己就更像一片飘零的叶子了。想到这里,大义公主不觉神伤。她提笔写道: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大义公主的这首诗,很有几分才情。因此,这组句子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路上讲话,草棵里有人。大义公主的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杨坚的耳朵里。其中,“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句包含了对故国、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却遭遇了杨坚的猜忌(这心胸够狭窄啊)。 为此,杨坚使用反间计,收买了突厥部落的另外一个实力弱小的首领:突利可汗。 593年,有个流浪到突厥的汉人杨钦声言:自己是大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西河公主与丈夫打算与突厥联合发兵,灭隋复国。报仇心切的大义公主信以为真,并说服都蓝可汗同意发兵。其实这杨钦很可能是隋朝派出的间谍,因为杨坚不久便得知此事,派长孙晟前往突厥捉拿杨钦,虽然都蓝可汗拒不承认,大义公主也怒骂隋使,但杨坚还是借机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之后,被杨坚收买的突利可汗打听到公主与手下人私通。——通奸自古以来就是不被允许的。何况是在一个“父死嫁子”的蛮荒部落? 都蓝可汗听说了妻子的丑闻,一怒之下将大义公主杀掉了。一代才女,落了个香消玉殒的结局。怎不令人感叹? 突利可汗受杨坚的指使,不久就开始了内讧。他被都蓝可汗等人打得一败涂地,就像一条嗷嗷待毙的狗,逃到了隋朝去。 大隋朝没有亏待他。派军队打败了都蓝等人,扶植突利可汗立国。并且,从宗室中选择了一个貌美的女孩子嫁给了突利。她就是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的老公启民可汗(突利可汗归顺后,杨坚所赐)是一个老男人了。嫁给他的时候,她才十几岁。这朵隋朝宗室的花骨朵儿,被老男人蹂躏了几年。 义成公主,几乎是感恩戴德地远嫁突厥。“隔山买牛”的婚姻,哪有什么浪漫情感?无非是凑合而已。好在,她恪尽职守,把瑰丽的青春献给了陌生的突厥可汗,也献给了隋朝的“靖边事业”。这个执著的少女,忽然变成了史书中一道诡秘的幽灵,尽管没人刻意关心她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隋书》和《资治通鉴》却时常浮现出她“救世主”般的身影。 声势浩大的北巡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带领50万大军,十万匹战马北巡突厥。北巡草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震慑突厥。在隋文帝时期,隋朝采用离间分化和军事打击的方法制服了北方的突厥,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已无力对隋朝形成威胁。 听说天子亲自前来,启民可汗激动不已,不敢怠慢,便和义成公主以及依附部落的酋长南下迎接。看到大隋兵马众多,军容整齐,旌旗连绵不断,北巡队伍规模空前,草原上的人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胡人以为神”,只要看到北巡的仪仗,纷纷屈膝扣头。
![]()
![]() 启民可汗非常震撼,朝见时,他更加惊呆了——隋炀帝竟然命人造了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在它面前,自己平时住的牙帐就很low。宴席间,隋朝的艺人为各位首领表演了喷火、背山等绝技,首领们都看傻了,大隋可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这些蛮夷比不上,启民可汗带头割下手臂上的肌肉献给隋炀帝,表示臣服。“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另一边,萧皇后来到义成公主的帐篷,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义成公主为有这样一个给力的娘家而骄傲。隋炀帝看到扬威塞外,震服草原的目的完全实现了,自然极为高兴。 隋炀帝即位之初,西域小国林立,诸国商人多到今甘肃张掖同中原的商人进行交易,隋朝派吏部侍郎裴矩负责管理。只是还有一股势力吐谷浑在中原与西域之间进行阻碍,吐谷浑的领地在今青海和新疆南部。 裴矩在和西域商人的交往中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后,把西域的情况写成了三卷书《西域图记》,来记述西域44国的概况,并呈给隋炀帝。这引起了隋炀帝的极大兴趣,他连续数日召见裴矩,裴矩上奏吐谷浑并不难消灭,于是,隋炀帝决心制服吐谷浑,畅通西域,发展丝绸之路。 大业三年、四年,隋炀帝先后派兵攻打吐谷浑,隋将宇文述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大败吐谷浑,杀其众3000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兴海东南),俘虏其王公、将军200人,部落前来归降者有10余万口,其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这一仗,隋朝几乎占有了吐谷浑的全部领地,在这样的形势下,隋炀帝决定西巡。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隋炀帝开始西巡,同行的官员、部队达10万之众。隋炀帝西巡是我国古代中原的皇帝空前绝后的举动,皇帝出行,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才支撑。 隋炀帝以巨大的代价西巡,不是为了自己的游山玩水,因为在那时,危及河西走廊通道安全的主要是西突厥和吐谷浑,隋炀帝担心他们联合起来破坏西部边疆的安全,进而威胁到都城长安。正是为了解决西部边疆的安全,畅通丝绸之路,隋炀帝才决定西巡。 五月,当隋炀帝西行至青海时,隋军探知战败的吐谷浑可汗隐藏在覆袁川(今俄博河)时,隋炀帝命令部队四面合围,吐谷浑可汗只带了十余骑逃走,而无力抵抗的吐谷浑亲王只好率领十万部众投降。隋炀帝的西巡彻底摧毁了吐谷浑的力量。 六月初,隋炀帝横穿祁连山途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时,遭遇暴风雪,文武官员遭受饥饿、湿冷,士兵因此还死了不少人,同行的嫔妃也是尽失狼狈,六月十一日,隋炀帝到达了张掖,十七日,隋炀帝在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接见了西域27国的朝拜使臣。次日,隋炀帝下诏设西域四郡,分别是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西海(今青海湖西岸)、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四郡。只不过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朝对这四郡也失去控制。 九月二十五日,隋炀帝才回到长安,西巡结束,历史半年之久。隋炀帝此次西巡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打败吐谷浑后,使吐谷浑在大业末年一直没能成为西部边患,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后来的唐朝与西域诸国进行繁荣的文化、经济交流,不能不说有隋炀帝西巡的重大功劳。 在封建时代,中原的皇帝能抵达到西北这么偏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杨广一人。其他皇帝们大多是待在繁华的京城里,即使想出去游山玩水,大多也是下江南,谁会去这么偏僻苦冷的西北边疆呢? 扯远了…… 两年后,启民可汗去世。像前面那位北周的大义公主一样,依照旧俗,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可汗的儿子。而且,一溜儿嫁给了三个做了可汗的儿子。最后一位,是颉利可汗(咄(duō)苾(bì))。 想一下,中原娇艳欲滴的公主,夜夜陪伴茹毛饮血长大的塞外老男人困觉,而且没几年换一个、换个没完,那是什么感觉? 启民可汗去世后,义成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那个时候,隋炀帝因为自己的好大喜功,建东都、开运河、征高丽、通西域、游江都等一连串“文治武功”,把整个国家都搞空了。大隋朝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完蛋啦。 但是,隋炀帝们却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再次带领十几万人北巡,要求突厥可汗迎驾。始毕可汗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听了隋朝的要求嘴巴都笑歪了。他马上起兵,发动数十万人南下准备擒杀杨广。 这一次,义成公主赶紧给炀帝写信。杨广看到大吃一惊,马上找个地方躲了起来。突厥兵马赶到以后,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郡城里,差点将他射死。情况危急,一心想做卓越领导人的杨广吓得直哭。嗓子都喊哑了。 最后,还是义成公主写了封信,说北方有敌人来犯。始毕可汗带人回撤,杨广才捡了一条狗命。 几年以后,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勒死。之后,他的皇后萧氏及部分宗室辗转流落到窦建德的手里。此时此刻,义成公主为了拯救大隋朝的宗室,向窦建德要人。立足未稳的造反英雄哪里敢得罪突厥人?便乖乖地将萧皇后等人送往大漠。姑嫂相见,自然是一番落泪。联想当年大隋的威风,两个女人禁不住感叹。 没有了故国的支撑,和亲的公主,你的前程又在哪里?义成公主不禁想起了前辈大义公主,两人的遭遇是多么像啊! 她恨所有人。李渊父子,窦建德,宇文化及,李密,杜伏威……在她的眼里,都是背叛大隋王朝的叛逆,都是世仇。 于是,义成公主在丈夫颉利可汗的耳朵边吹起了风。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为争夺皇位,李世民和哥哥、弟弟之间发生了冲突。这次政变,李世民胜出,元吉、建成被害。 玄武门之变暂时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瞅准了机会的颉利可汗带领数十万骑兵南下,很快就打到离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 李世民自知国力不强、难以应对,只好把府库里所有钱财拿出来,送给突厥各部落首领,自己亲自到便桥上,摆出一副不得已抵抗的样子,历数突厥背信弃义的事件,颉利可汗也有些被说动了——好像是做的有点那个。眼见得了好处,部队无心恋战,又理亏,就撤退了。 贞观三年,塞外的草原格外寒冷。被冻死的牛羊不计其数。期间,北方的薛延陀、回纥等部又反叛了,颉利可汗率军镇压,被搞得元气大伤。 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率军攻打突厥。之后,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杀。历史上的东突厥汗国灭亡。 需要说明的是,被义成公主拯救的炀帝皇后萧氏被迎回长安。据说,作为主张议和的人,萧氏得到了与其小姑子完全不同的待遇。还有人说,大唐皇帝李世民对这个中年妇女也产生过兴趣。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专家谈萧皇后“一女侍多帝”传闻并不属实 荒谬之极 又一千多年以后,有考古工作者在南方发现了萧皇后的墓葬。那,是另外一个悱恻缠绵的故事。 义成公主的有情有义 首先,她救过落难的隋炀帝。615年,杨广跑到太原附近的汾阳宫度夏。夏末北巡的时候,竟然被突厥的始毕可汗团团围困,眼看就要束手就擒了,君臣忽然想到了义成公主。经过秘密联络,义成公主极为仗义地出手搭救,她冒着被杀的危险,慌称突厥边境有情况,这才骗走了可汗的部队。隋炀帝像一只疯狂的兔子,逃回了雁门关,从此,被突厥人吓破了胆。 其次,她收留过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萧氏,国色天香,宇内驰名。杨广一死,她先落到宇文化及手里,后来,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接管。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义成公主便代表突厥可汗前来要人。窦建德不敢得罪兵强马壮的突厥人,就乖乖地将萧皇后及其小孙子,送给了义成公主,此外,还带上了谋害隋炀帝的叛臣 ——宇文化及的脑袋。按照隋朝这边的老关系,义成公主应该叫萧皇后一声“嫂子”。就这样,姑嫂二人,一同归了突厥可汗。萧皇后在塞外生活了18年,因为替隋炀帝报仇的事儿,小姑子主张打,嫂子主张罢手,于是,产生隔膜。后来,唐朝名将李靖打败突厥,杀了倔强的义成公主,却对萧皇后极为礼遇。公元630年,花甲之年的萧氏重新踏上了长安的土地。 需着重一提的,是义成公主奇特的婚姻。既是“和亲”,便无所谓感情。为了完成隋文帝托付的任务,义成公主不惜把全部根须扎在塞外草原上。她先后嫁了四位突厥可汗,从父亲到儿子,从哥哥到弟弟……男人,像一根又一根刺疼的钉子,扎进她柔弱的生命里。 以汉人的观点,突厥,野蛮的“胡俗”实在令中原人心惊肉跳。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胡俗当头,女性就更像牲口了。但是,处在那个时代,就不能讲条件,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根据《隋书》记载。义成公主的元配是启明可汗,没过几年,丈夫就死了。怎么办?换人吧。 义成公主立刻由启明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收入囊中,可惜,始毕可汗也是个“短命鬼”,他撒手西去之后,接下来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贞观四年二月,李靖破东突厥于定襄,获隋齐王暕之子杨正道及炀帝萧后,送于京师;同时,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颉利可汗,押回长安。在整个战役中,杨正道、萧后和颉利都是生擒,而义成公主当场被杀。她对隋朝的感情太深了,便始终认为李唐是“篡逆”。可怜义成公主,丧失了效忠对象,虽说没有任何旌表,就只能效忠自己的信仰了。她惨烈地死去,很像一位突厥可汗的老婆,充满的阳刚与血性。颉利可汗则没有老婆视死如归的勇气,他被押进长安,乖乖地做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相关史料 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 炀帝上 (大业三年八月)乙酉,启民饰庐清道,以候乘舆。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宴赐极厚。上谓高丽使者曰:“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皇后亦幸义城公主帐。 隋书卷四 帝纪第四 炀帝下 (大业十一年)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齐王暕以后军保于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于是守令各来赴难。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 隋书 列传第四十九 上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是时安义主已卒,上以宗女义成公主妻之,部落归者甚众。雍虞闾又击之,上复令入塞。…… 大业三年四月,炀帝幸榆林,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前后献马三千匹。帝大悦,赐物万二千段。启民上表曰:“已前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存在之日,怜臣,赐臣安义公主,种种无少短。臣种末为圣人先帝怜养,臣兄弟妒恶,相共杀臣,臣当时无处去,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实忆圣人先帝言语,投命去来。圣人先帝见臣,大怜臣,死命养活,胜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其突厥百姓,死者以外,还聚作百姓也。至尊今还如圣人先帝,捉天下四方坐也。还养活臣及突厥百姓,实无少短。臣今忆想圣人及至尊养活事,具奏不可尽,并至尊圣心里在。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表奏,帝下其议,公卿请依所奏。帝以为不可,乃下诏曰:“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断发文身,咸安其性,旃裘卉服,各尚所宜,因而利之,其道弘矣。何必化诸削衽,縻以长缨,岂遂性之至理,非包含之远度。衣服不同,既辨要荒之叙,庶类区别,弥见天地之情。”仍玺书答启民,以为碛北未静,犹须征战,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也。帝法驾御千人大帐,享启民及其部落酋长三千五百人,赐物二十万段,其下各有差。复下诏曰:“德合天地,覆载所以弗遣,功格区宇,声教所以咸洎。至于梯山航海,请受正朔,袭冠解辫,同彼臣民。是故《王会》纳贡,义彰前册,呼韩入臣,待以殊礼。突厥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志怀沈毅,世修藩职。往者挺身违难,拔足归仁,先朝嘉此款诚,授以徽号。资其甲兵之众,收其破灭之余,复祀于既亡之国,继绝于不存之地。斯固施均亭育,泽渐要荒者矣。朕以薄德,祗奉灵命,思播远猷,光融今绪,是以亲巡朔野,抚宁藩服。启民深委诚心,入奉朝觐,率其种落,拜首轩墀,言念丹款,良以嘉尚。宜隆荣数,式优恒典。可赐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帝亲巡云内,氵斥金河而东,北幸启民所居。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帝大悦,赋诗曰:“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 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韝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帝赐启民及主金瓮各一,及衣服被褥锦彩,特勤以下各有差。先是,高丽私通使启民所,启民推诚奉国,不敢隐境外之交。是日,将高丽使人见,敕令牛弘宣旨谓之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使人甚惧。启民仍扈从入塞,至定襄,诏令归藩。 明年,朝于东都,礼赐益厚。是岁,疾终,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世,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十一年,来朝于东都。其年,车驾避暑汾阳宫,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诏诸郡发兵赴行在所,援军方至,始毕引去。由是朝贡遂绝。明年,复寇马邑,唐公以兵击走之。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僣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八十二 戊辰,始毕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壬申,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县。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为守御之具,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崞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 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始毕解围去。帝使人出侦,山谷皆空,无胡马,乃遣二千骑追蹑,至马邑,得突厥老弱二千馀人而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和亲的公主 汉朝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隋朝 隋文帝宗女光化公主嫁吐谷浑可汗世伏、伏允 唐朝 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阳王李道明的女儿)嫁吐谷浑诺曷钵 宋朝 靖康之变后,诸多宋朝皇室女性被抵押给金国,其中一些变成金国妃妾。 清朝 中国和亲史到了清代才达到顶峰,虽然目前很难做出精确统计,但据秦永洲和华立的统计,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70余人之多。见诸《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额驸有69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内”;“嘉道年间,科尔沁、敖汉、巴林部共公主子孙、台吉、姻亲3000余人,这在人口稀少的蒙古族是相当客观的数字。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公主、格格共有公主22人、郡主21人、县主6人、郡君9人、县君7人、乡君6人。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科尔沁达尔汉王旗下有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共2000人,土谢图王旗下公主子孙台吉500余人,敖汉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