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还小时,睡觉前父母们经常会抱着哄他睡觉,时不时哼上2句儿歌。等宝宝到了2岁左右,家长们就会采用讲睡前故事或聊天的方式,让宝宝更快入睡。 在育儿这条路上,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不少家长就很纠结,讲睡前故事和陪宝宝聊天到底哪个更好?这2种哄睡方式之间有什么差距呢? 不同的哄睡方式,会产生哪些差距?
每天睡前给宝宝讲15分钟左右的故事,这种哄睡方式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先入为主”的目的,让宝宝从小接触书籍,不会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更容易形成阅读习惯。 在阅读时,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等宝宝能进行自主阅读后,对故事内容的吸收,文字的理解会更深刻,阅读能力会比同龄孩子强很多。
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场实验,一组孩子看动画片,另一组孩子读故事书,然后画出自己心中的白雪公主。结果就是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了白雪公主基本一样,而读故事书的孩子心中的白雪公主各有不同。 从小听睡前故事的孩子,脑海中有着故事带给他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限制,要比同龄人高很多。
睡前经常跟孩子聊天、沟通,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情绪复盘。 在之前经常跟孩子聊“今天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是学到了什么”,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更能助于人格和情商的发展。 孩子以后在遇到事情时不会束手束脚,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也更自信。 两种不同的哄睡方式,虽然区别很大,但都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故事和聊天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全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如何将聊天与讲故事结合呢?①根据年龄选择聊天还是讲故事 1岁前的宝宝语言中枢主要以听觉为主,对文字还不是特别的敏感。 这时经常跟宝宝聊天,对听觉进行语言刺激,让宝宝处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锻炼宝宝的听觉神经,更有助于积累更多的词汇量,等说话时会更容易掌握词语。 等宝宝过了1岁后,能听懂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这时再给宝宝讲故事,更有助于扩充宝宝的词汇量。 ②丰富的互动 高质量的睡前故事,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性语言与肢体上的交流。 很多家长讲睡前故事只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孩子默默听,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互动。 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除了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之外,还可以配合动作、表情、对孩子提问等方式,引发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比如下图中“小狐狸找袜子”的故事,读完之后,还可以提问“除了袜子,还有哪些衣服呢?”、“这些衣服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中,有很多个小细节可以提问,不用担心没有互动,还能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上床啰:宝宝晚安故事》中分为7册,每一册都是单独的小故事,一周一天给宝宝换着读,不会枯燥,碰到宝宝喜欢的内容还可以反复阅读。 故事配有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可爱活泼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作为法国金牌童书,故事更贴合宝宝的思维,插画的颜色搭配也能培养宝宝的审美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