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阿布的书柜 2020-02-14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经历:

跟孩子说了很多遍的事情,孩子依然是无动于衷,每次都要重复很多遍才能听进去,有时候还要大吼大叫的说才听。

久而久之,我们就悄然间成为了孩子们最反感的唠叨父母。

因为话说一遍就够了,要是一直反复的去说,就如同车轱辘来回滚一样,不停的碾压,十分的折磨人。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为什么家长会喜欢唠叨?

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

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

很多时候,唠叨和说教只是大人们自我减压的工具,似乎说出来了,我们就对孩子负责了。其实,唠叨声出来后,首先治愈的是家长自身的焦躁。

但是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唠叨两次”,因为越是唠叨,越会适得其反。

唠叨会让父母失去跟孩子沟通的机会。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如果只是用唠叨来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几乎就没有解释的机会,唠叨过后,孩子也会比较沮丧,认为无法跟父母沟通,从而以后也很少会和父母沟通,生怕再换来一堆的唠叨。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唠叨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唠叨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指责的意思,是对孩子的不信任,然而这种不信任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唠叨越多孩子反而会越叛逆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唠叨,对孩子过多的控制,只会让孩子离父母更远,哪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很多时候孩子的青春期就会表现的更加叛逆,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学会这6点,做个不唠叨家长

当你发现孩子没把你的第一句话当回事的时候

1、走到她的面前,用坚决的眼神看着他,这个时候孩子能切身的感受到你已经说过一次了,他应该听进去。

2、如果孩子一直都没反应,那就站在他的面前一直注视着他,无论他是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总会注意到眼前的你。

3、问题只说一次,不再重复第二次,并且要清楚明了、简明扼要的说出来,说之前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让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去听这件事,而不是说完才开始听。

4、想要知道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复述一遍。

5、如果孩子听完了还是没有任何的行动,那就站在他的面前,等他去做。

6、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夸奖或者激励,他们就会很开心的去配合我们了。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放弃唠叨首先要从信任孩子开始

唠叨和提醒呈现的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源自倾听观察的不够。

放下家长的架子,认真聆听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能带给家长太多的惊喜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向上、向善的。

好的妈妈是这种:我随时都愿意承认我的教育有问题,承认我曾经对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愿意承认我的错误,我还愿意改善。

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孩子“唠叨两次”,学会6点,做不唠叨家长

看似不起眼的唠叨,实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如果我们不想孩子变得叛逆、麻木,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而非依赖他人。

那么,就请从这一刻开始,做一个愿意改善的家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