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丰帝终于亲眼见到蝗群飞过的样子了

 老鄧子 2020-02-14

1
东非今年的蝗灾声势浩大,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1889年红海上空出现的那个蝗群,据说多达2500亿只,重约55万吨,已经为史上之最,看今年东非的情形,虽然单个蝗群未必能打破记录,但总体恐怕要超过好几倍。
因为蝗灾一旦形成,那就会超级裂变,3个月20倍,6个月400倍,9个月8000倍——东非的蝗虫据说早已到了千亿级。
有报道说,东非目前的蝗群,有一个城市那么大,大约一平方公里有8000只,可一天之内吃掉3.5万人的口粮,想想吧,这造成的灾害会有多大!持续下去,说上亿人将面临食物困难,这一点都不夸张。
实际上,人类蝗灾从来没有消除,到今天,全球还有约1/8的人口常年处于蝗灾威胁之下。中国情况虽好,在上世纪末也还是曾遭受过几次规模不少的蝗灾,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等国家也不例外。
这种情况,料想那些动不动喊把它们吃掉,还想“飞黄腾达”的人,完全没有想到。
飞机大炮都不能完全有效灭除的蝗灾,你以为就那么简单?你是真没有见过黑……蝗灾。
不过治理蝗虫,如果是从幼虫、环境长期抓起,还是非常有效的,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遇到不大不小的蝗灾,也还是问题不大。只是飞机撒药也有问题,那会对土地、水源、农作物、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没办法的办法而已。
中国历史上蝗灾记录极多,古人往往更无有效办法。如此大规模的蝗虫出现,这是很惊人的,古人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了解,所以就恐惧,就崇拜,就迷信。曾经,我们是把蝗虫当做神虫来拜的,遇到了,就赶紧祭拜,或者搞些什么罪己、修德之类。
当然也曾制造神仙,请神仙,就像对待风雪雷电一样。雷公电母谁看到过呢?但架不住就是信。而对于蝗灾,我们的古人最信的是刘猛刘大将军,为此,清朝的袁枚还曾把办事不力的灭蝗之神撤掉,都换上刘猛。
神都能换,都能封,找神干嘛呀!
唐朝是盛世对吧?但唐朝也是一样。唐开元年间,姚崇负责治蝗,但命令下去,人家就是整天祭拜,说神虫不能抓,不敢抓。
李世民是明君对吧?他也一样。蝗灾来了,他也搞罪己、修德。好歹他还敢吃,嘎嘣一口吃了个活的:你冲我来啊!居然敢伤我万民。


2
治蝗,真正是从明朝好起来的,因为那时候的人知识越来越多,还有了一个治蝗专家徐光启。但是天降其灾,请天与神来治,怎么也还得齐头并举。
这到了治蝗大法已经基本完备的清朝,也是如此。曾遭受重灾的江西那些刘将军庙,基本都是在咸丰时代建起来的。
清朝的灾祸一直不断,可谓集大成者,越到晚清越厉害,而咸丰是相当不幸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11年,太平天国,列强逼宫,火烧圆明园,一波接一波,水灾兵乱之类的不算,光蝗灾就闹了7年。而且还波及10多个省,约1/3的天下。
这其中最厉害的,大概是1854至1857那几年。
看资料,咸丰登基不久的53年,广西蝗灾就极其严重,广西巡抚劳崇光曾三次报告灾情。而这之后,那简直就没完没了。
蝗虫当然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这玩意儿特别喜欢蹦跶,而且还相当励志,远比公号文章更为励志。
因为它们是一刻不闲的,目标一定,那就绝不改变,据说一天蹦跶个五六里地绝无问题。而飞蝗,一小时能飞几十里远,漂洋过海都能来看你。
所以蝗虫乱飞,那根本不只是为了找食物,人家那个性,就是勤快,爱迁移。
如此这般,那么蝗灾当然就常常波及四周,甚至更远,因此咸丰帝那几年就看了无数的蝗灾报告。

比如三年蝗灾的河南,大家说蝗虫飞过,数十里内无炊烟,百姓往往仰天嚎啕。
比如三年蝗灾的江苏,大家说,蝗虫“食禾如疾风扫叶,顷刻而尽”;“漫天遍野,如阵云障雾,遮天蔽日。振翅而飞,呼呼作响”;“如漫天猛雪,落地尺把厚,千亩之田顷刻而尽,江淮人相食”;它们落到破墙破屋子上面,房屋墙壁摇摇欲倒。
好在那时候苏南归太平军管,他们不信刘猛,经常以资鼓励。先是一斤五六文钱,后来涨到十五六文。虽然也效果不大(周边到处有,怎么能大),到底还算比较可靠。
比如浙江,蝗虫来了,大家敲锣打鼓。不是欢迎,而是吓唬。
安徽却是最奇,他们说那里的蝗虫居然跟鸟联合,“有鸟数百导其前,蝗随其后。”莫非蝗虫竟是鸟儿培训的军队不成?
历史记载中,其实还有更奇的,说蝗虫能吃人。比如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里说,山西武城县有一老头,去地里干活找不到了,他儿子扒拉开地上小山丘似的蝗虫群,这才看到老爷子头发胡须都被啃没了,衣服也变得跟筛子一样。
所幸,老头被救了过来。
近代的王鼎钧说的就更吓人,他说抗战时期,出现了一种蝗王,有鸡那么大。这样的蚂蚱要是多了,恐怕灾难片都拍不了了。
灾情如此严重如此多,又如此奇观,当然会引起咸丰注意,于是咸丰朝的治蝗就变得尤其有趣起来。
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那之后的事越来越坏,这无疑是大清朝的缩影,大清灭亡的先兆。


3
咸丰朝的蝗灾闹着闹着,到1856年,忽然就闹到直隶来了。
9月间,直隶大多数地方的庄稼树木野草都成了枯枝,直隶巡抚桂良最初上报的是70个州县遭灾。咸丰比较起来,还算一个很负责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当然着急,于是他就下了严令,必须扑灭!
蝗灾关乎国计民生,地方官治蝗不力,必予严惩,这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但是蝗灾确实难治啊,所以咸丰的严令并起不了太大作用。地方官为了政绩,为了乌纱帽,反而会纷纷造假。
桂良第一个报告:蝗虫都抓完了,没了,田禾无伤。有些飞蝗经过,并无停落,完全于大局无碍。
就像蝗虫只是假道伐虢,只去祸害别的省一样。
可是这是在京畿之地啊,咸丰没那么傻,更何况地方官各自为政,那报告全不一样。比如负责治安的官员会说,饥民造反,是因为蝗灾,压制不住,是因为灾情重大。
一面是报捷,田禾无伤,大局无碍,一面是遍地饥荒,灾民造反,这谁都能看出那里面有什么猫腻。
尤其是,咸丰见过蝗群飞过的样子了啊,他太知道它们的厉害了!你乱说乱道,根本就唬不住他。
咸丰见蝗群,却是这么回事:
官员报告中再粉饰,也曾五花八门地描述过蝗群情况,史籍中自然也有大量资料,都曾把蝗群说成人间奇观,这不由咸丰不好奇心大起,想去看看。于是1856年的9月,他就率领大队人马出宫了。
咸丰一行出京城,到近郊,走出好远,也没见到大片蝗虫,只好停下休息。侍从士兵在外,咸丰依旧坐在马车上。
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的人忽然听到风起,树叶庄稼沙沙作响,接着就发现天昏地暗。
大家起初都以为是要下雨,根本就没往蝗虫那里想,哪知道,这时候蝗虫飞来,遮天蔽日。

蝗群之大,不知其多少里也,反正历史记载,有一个老外在印度旅行,曾亲眼见到一个蝗群,宽60公里,飞了三天三夜才过去。
众人惊呆了,有几个胆大的慌忙去请咸丰下来,咸丰一见就变了脸色,他也惊着了。史书说是“大骇”。
这群蝗虫看来真是路过,它们呼啸而来,呼啸而过,一过去,即天晴风止,一切如初,就仿佛是一场奇梦一般。
蝗虫过去,咸丰好一阵才醒过神来,立刻起驾回宫了。他回来就找出文安知县樊作栋的上奏,在那愤怒。
那上面自然也是形式一片大好。
咸丰当即在上面批示:“值此飞蝗为祸之际,正应君民上下一心,铲除蝗害,而该员却谎报灭情,玩视民瘼,实属可恶!
诏书一下,樊作栋当然交部议处。
咸丰杀鸡给猴看,但他的震慑有用没用呢?


4
咸丰第二天也有上谕:“昨日亲见飞蝗成阵,敝空往来,现虽节逾白露,禾稼渐次登场,尚有未经收获之处,京畿一带被灾,谅必不少。
所以这就要官员们积极行动,迅速据实呈报,为民除害,安排救灾。
咸丰甚至因为民间把蝗虫当做神虫,不去捕捉,也专门下了谕旨:
百姓无知,“殊为可悯”,不必怪罪,但官员不能无知。立刻传旨各地督抚,通令地方官出示告示,碰到飞蝗入境,不管有无伤害禾稼,都要尽力扑灭。万不要被“俗说”迷惑,以致任其蔓延。
咸丰帝的命令可谓严厉,他也曾专门派官员去各地督察,甚至派专家和军队去帮助灭蝗。
前面已经说过,清朝因为对历朝历代的方法经验做了总结,具有新知识,治蝗方法已经相当完备,但奈何地方官不作为,甚至愚昧,他们或者没有好好执行,或者仍旧只管求神拜佛。
而军队,那就更糟。
他们来了,你就得好吃好喝好伺候,等要做事,你还得给他们大笔贿赂。就是好不容易出动了,他们也并不好好灭蝗,经常是在地里胡跑乱玩,把庄稼踩坏。
所以老百姓都说清军比蝗虫还坏,他们宁愿不用。而地方官出于同样的原因,就是自己没能力灭,也不肯招军队来,他们宁愿谎报。
七年之间,波及十多个省,如此连续的大蝗灾史上罕见,最后遭殃的只能是老百姓,所以咸丰时代的农民起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是没有原因。
蝗灾是自然灾害,一般与干旱相连,干旱本就足以造成饥荒,蝗灾无疑是雪上加霜,大自然可真会玩。而古代常常会把它演成人祸,这肯定不只是科技程度、生产力的问题。

那么以现在的条件为什么蝗灾还会出现呢?
这一面与有些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有关,一面与虫卵防治不力有关。蝗虫的虫卵生命力极强,据说可以存活十年,一有条件就孵化出来。这就算数年攒成了一个高峰期。而且蝗虫的繁殖力也超强。
同时,全球变暖的气候,也为蝗虫提供了适宜的孵化生存条件,不但虫卵越冬容易,也常常会出现干旱。
蝗虫性喜温暖干燥,最适合产卵的含水量是10%~20%,每平方米土中居然可产卵4000~5000个卵块,约20万~40万卵,而它们又喜欢群居,特别能吃,一成势就难以遏制,你想一下,这会是什么概念。
现在的中国不是没蝗,也不是蝗虫都被吃了,已成不了灾,而是中国现在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大数据库,始终在监视、防范,并在山东、河北、新疆三个历史重灾区配备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
这个成本自然是非常高昂的。

感谢我们的国家力量吧,还得感谢我们与印巴之间隔着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这三大高寒的自然屏障,让那里的蝗虫飞不过来。

文/九鸦

图/网络


九鸦人物

有态度,也要有温度

一个以人物为主的人文平台

关注我,一起成长

九鸦微信:

Yuhang_w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