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科医生40年治病经验:高兴,是天下第一良药

 故事许多的人 2020-02-14

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都宅在家里“隔离”。
有的人对此整日忧心忡忡,就连专家推荐的“屋里多通风”也不敢,把所有窗户都闭得紧紧的,生怕病毒“乘虚而入”。
在家里也不做正经事,一直幻想自己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样子,徒生感伤。
但有的人却泰然自若,除了按专家要求的“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去做以外,并没有让疫情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他们通过远程办公软件照常工作,闲暇时看看书,做做居家运动,陪陪家人
为什么面对疫情,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态度?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人患病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生活毫无意义,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一片虚无、一片灰暗,所以才转过头来瞄准自己身体的细枝末节,推断自己有那么多毛病。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把自己明明白白地引向疾病。
在疫情时期,如果你积极面对生活,做好防护措施后该干嘛干嘛,疫情就不会影响到你;
而如果你谈病色变,对疫情过度焦虑,反而会吃不好休息不好,思想负担过重,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上病毒。
有一位叫胡冰霜的医生,她积累了40年的各科治病经验,看过多个国家的无数病人后,她得出一条宝贵经验:
疾病的背后是人心,治病这件事,关键不在“医身病”,而在“治心病”。所以,懂点疾病背后的心理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本文知识点来源


胡冰霜

  •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 她先后到过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多个国家治病救人,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

  • 著有《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变态心理学》等书。

高兴,是天下第一良药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并非你能决定,但有一件事你随时可以决定,那就是积极的情绪。
胡冰霜医生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人,她40多岁,多年来总感觉“周身不对头”,经常跑医院。
胡医生打开她的病历本一看,上面写着:长期头昏脑涨;脖子经常咔嚓作响;喉咙微微梗起,怀疑是食道癌前期;手指甲上有纹路,怀疑是末梢循坏不好……胡医生每次都耐心劝她:没什么事,放轻松些。
但她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病,终于有一天她真的患上了结核病,这下好了,胡医生以为她会更忧郁。
没想到确诊后的一天,胡医生碰到她,发现她竟然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装扮,穿了一件花衣衫,衣衫上的五色菊花闪烁飘动,就如她的笑脸一般灿烂。
原来,治疗结核病的其中一种药叫“异烟肼”,有某种程度的抗抑郁作用。对她而言,异烟肼既治疗了结核病,又改善了情绪,让她变成了一个“高兴”的人。
高兴起来的病人,生活变得很积极。她围绕着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和患有同样病的人交上了朋友,建立起了新的交往圈子。而且,她还触类旁通地关注起健身、行走、瑜伽、太极、按摩、烹调、缝纫、花艺、茶道。
胡医生在书里写道:“高兴不愧是天下第一良药,可以治百病。其实人们身体的许多毛病都是因为活得不开心。”
胡医生还提出,既然精神医学教科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习得性抑郁”,那么人们为何不能习得“高兴”?
精神病人也许需要抗抑郁的药物才能高兴起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高兴,是一种选择。
它代表着你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疾病,为了能获得自主性的高兴,你自然就会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积极的情绪之中,疾病自然不容易找上门。

把生活过得充实,更不容易患病
在《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中,胡医生提到这样一位病人。
她退休前是一名门诊医生,身子骨非常硬朗,但是退休后就枯坐家中,无所事事,也不让儿子出差,后来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儿子非常后悔没有劝母亲接受原单位的返聘,因为与母亲同龄的好多同事仍然在坐门诊、动手术、讲课、带学生,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好。
儿子说:“忙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不应与世隔绝、无所事事地闲坐家中,她需要充实忙碌的生活——见许多人、说许多话、走许多路。
把生活过得充实,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更不容易患病,因为他们给“活着”这件事找到了意义。
所以,从今天开始,好好工作,让自己忙起来;培养兴趣,让自己积极起来;关心他人,让自己活跃起来。

接受一件事:

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是有意义的
在《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的第三章“人间篇”里,胡冰霜医生这样写道:
“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是有意义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各有其价值。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能令患者免于体验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人的一生,总会患上一些疾病。我们无需“谈病色变”,更不该躲避,而是直面它、接受它。
有时候疾病也是在保护你,比如牙周病会引发牙疼,这份疼痛就是在提醒你该好好关注牙齿健康问题了。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患上了重大疾病,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治疗,胡冰霜医生推荐你,在寻找医生帮助的同时,也可以试试“糊涂疗法”。
糊涂疗法的主要内容是正常读书、写字、画画、聊天、散步、做事,以重大疾病之躯选择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
四川美术学院的书画大家黄原教授,是胡医生的旧识。
他在68岁时被告知得了血吸虫性肝硬化,连胡医生都觉得“他看上去已病入膏肓,68岁的他还剩下多少寿数,三年或五年?”
但这位老人并没有把这病放在心上,他继续读书、写字、画画、聊天、散步、做事,生活得多姿多彩,最终在85岁高龄时驾鹤西去,走得从容、潇洒。
许多人得了肝硬化这样的大病,都选择了一种在医院进进出出的活法,尤其是老年人,但那真的可以延长寿命,保证晚年生活质量吗?
也许,像黄原教授这样,接受自己得了大病的现实,不想着非要治愈它不可,而是与病对话,与病共处,在遵医嘱的同时,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放在充实生活上,更有利于延年益寿。
现在正处于疫情时期,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
但你必须知道,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之灵,每个个体都极其复杂。同样是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有的人7天就可以出院,而有的人需要很久。
疾病,你无法把控,把它交给医生就好。但你可以把控自己心理。
在平时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把平凡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些都有利于你保持健康的身体,即使患上疾病,也更容易被治愈。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该懂点医学常识,更该知道疾病背后的心理学。
本周六2020年2月15日20:30,樊登老师解读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将在樊登读书APP上线,陪你看病,看人心,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你将收获:
  • 疫病背后的心理学,教你通过培养乐观情绪等方式远离疾病

  • 37个真实、温暖的医学故事

  • 牙痛、中暑、便秘等常见病的医学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