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家俊中国山水画工作室“乙未第一讲——创作”

 涤砚堂 2020-02-14

乙未第一讲——创作

主讲导师:谢家俊

创作笔记

创作理念:创作并非是“创造”,而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整合所见的、所闻的、所思的一切事物,所以说创作它是一个综合的修为。创作所要体现的有自然规律、美学规律、个人情节,以及还要借“他山之石”来修自我之身。
中国画的创作一直是一个困扰着大家的问题,传统的思想以及笔墨语言似乎在阻碍着创新思维的拓展。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就这个问题让我引发了三个创作方向的看法:
一、 以传统为主的方式也可以创作。
二、 在传统的基础上滋生出新的创作方式。
三、 割断传统,另起炉灶。
这三种方式都可以创造出精典的作品。以传统为主则要了解笔墨中的精髓,用笔当知五笔,用墨牢记七墨,在技法上意蕴上均要与古人的口径一致方可;再者以传统滋生出创新则要看在“变”上,语言的变化要有根据,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为意而变;另起炉灶者即洗心革面,不拘一格,以多元化的艺术和极度的个性为创作的根基。这三种方式均可自立门户,但若交融那便是中国画的大繁荣。
谈到这里中国画的概念似乎有些模糊,我不做解释,只提一问:中国画一定要给它定义吗?在大的环境下艺术家其实是自由的。大环境不是一种限制的定义,而是大美术,不分民族、不分派别。
接下来我对创作作如下探索

一、创作方向
1、接地气、知民意、和天地同悲乐。
2、超越三界,无我而又小我的生活。
两者均能构成艺术的巅峰,只是当下该作何是好我们需自行分辨。
二、创作画面形式分两种:
1、以传统语言描写真实物象,呈现具象之上的“意”,即“借物言情”。
2、以个性语言分解真实物象,呈现“心中之相”,即抽象。
中国画中的抽象作品,它必须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最重要特征,它是传统的中国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同时,这种从“古”而来的抽象艺术构思对真正从事“画艺”的传统中国画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中国画当中抽象一词其实并不陌生,但它在中华民族艺术里其实是发挥到极致的。
可是在众多的画家眼里“抽象”尽然类似“装饰“之词,似乎违背祖训。他们这种思想不难理解,原因是在传统的具象和笔墨的厚重背景下对抽象的简化和装饰的无厘头一时间难以接受。其实抽象抽掉的是画面,留下的是精神和思想,每一个空白,每一个点线面都是深思熟虑,抽象得不空、不薄。那么比较起来谁为上峰其实是有可比性的。具象塑造可堪称造型艺术,是一种直观的创作活动。但抽象是一种在造形之后的活动,它是一种分解、提炼、以及简化,而至无形留神。为此谁为上不由分说。
三、 创作方法
1、 是“相由心生”:定一个创作方向,选择喜欢的创作方式,使物象在思维的整合下在心中起稿。
2、 是“瞻前顾后”:画面上下要留有余,左右逢缘。
3、 “边走边瞧”:下笔要有定势,如兵法,步步为营、见机行事。
4、 “活在当下”:弹无虚发,画面效果,要用笔完整、物象完整,朴实无华。
四、 创作中画面要注意事项:
1、 物象要完整、整体要完整、笔墨要完整。
2、 层次分明,分割得体,画面乱中有序。
3、 语言统一。
4、 中心明确(说新闻不说散文)。
总之在创作中可贵者胆,创作即思想的极度发挥,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些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让自己的想象跨越世俗,达到极致。在创作中理念多元,不死守一方,重在借鉴融合,最终突破。艺术永远无国界,时代在不断发展,许多新事物或新事件会层出不穷。就世界性艺术而言,有的属于继承,有的属于发展,有的属于升华。。。。。唯有极少数属于创造性“颠覆”。主观历史,也许可以倒退,但客观历史,一定向前发展。。。。。。

作品欣赏

导师谢家俊老师创作

学员钟秋演作品

学员马丽作品

学员董福林作品


学员邓新宇作品


学员松小丽作品


学员刘卫东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