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红日照遍了东方 2020-02-14

文/淳于朵

题记: 英国当代作家阿兰·德波顿,他的文风一贯冷峻幽默,独树一帜,尤以哲思解读与心理分析见长。他于199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爱情笔记》,小说讲述了一对恋人从邂逅到相恋、同居、直至分手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我”把自己对爱情的所思所感,把内心情绪及心理细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足以使我们在这些哲思与妙语中,领悟到爱情的真谛。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对爱情现象的深入研究以及解读,是阿兰·德波顿的思想与文学主题。他的几部作品包括《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等,都以男性的冷峻思维,以特有的灵巧与构思,以深刻的哲学见解,以及科学的心理分析来解读爱情。

《爱情笔记》中,阿兰·德波顿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大量思考、内省、总结与哲学推理,为我们揭开了爱情从发生到高峰,再到幻灭的所有生理、心理现象的本质。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之缘起——爱情宿命论的加持

“我”是来自伦敦的一名建筑设计师,与一位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女孩克洛艾,在巴黎飞回伦敦的飞机上邂逅了。

克洛艾的种种迷人之处,使“我”还未走出机场就已经爱上了她。爱情的产生就是如此迅速,且是毫无道理的事情,因为爱情从不由逻辑和理性来控制。

但此同时,“我”也一直在审视着自己的情感,不仅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甚至还运用了概率计算,来推理与克洛艾的这段宿命之缘。

“我”援引了哲学中神秘主义者的观点,试图用一种更为宽泛的理论来揭示这相遇的本质。结论是:

我们的相遇是那么偶然,以致几无可能,但我们还是不得不相信,与我们践约者的不期而遇,早已被写在从天空中缓缓打开的卷轴之上。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我”以为终于找到了爱的归宿,并把与克洛艾的相遇归结为天造地设,宿命使然。

只是当时“我”与克洛艾,都没有意识到:每一次一见钟情,都是对所爱之人的潜意识美化,以及宿命论的自我暗示。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之进展------爱情怀疑论的思考

随着对克洛艾爱意的加深,“我”开始产生了一种自卑感,甚至隐藏起真正的自我,只为了得到她的青睐。

但是克洛艾的爱与回应,又使“我”怀疑这种回应,以及这爱情的易于得到,是否表示她并不完美?

当一个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时候,如果得到了心上人的爱恋,反而会产生一种疑虑:我凭什么得到这些?

对爱情缺乏信心的“我”,并不轻信爱的青睐,所以在与克洛艾的恋爱进行时,一再用比较苛求的方式一探究竟。“我”思索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观点,连“我”都无法接受自我,为什么心上人会爱我?

渴望爱情,但又不可能接受爱情;如果你现在爱我,那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完整的我,但如果你看到了完整的我,爱肯定会随之消失,那我为什么还要接受爱的恩惠呢?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这就导致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拒绝我,那么我就爱你;回应我,则我对你的爱消减。

但正确的爱情观则是:要对自我保有正确的认知与自信,相信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值得被爱。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之峰值——爱情认识论的归纳

当“我”与克洛艾的感情到达峰值时,一种自相矛盾的幸福感,以及爱情与自由的冲突,反而会引发出焦虑,我们总是害怕幸福短暂,在彼此深爱的同时,又彼此控制,于是产生了无休止的争吵。

这使“我”再次意识到,爱一旦到了顶点,必定会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克洛艾是个理想主义者,她追求梦想,自由独立,愿意为爱付出,伤感又多情。同时又因感情过于丰富,导致她的思维,常常飘忽在爱情的两极,忽而在南极赞美忠诚,忽而在北极认可外遇。

“我”则常常思虑过重,并再次用理想主义者的思维去思考:怎样才能平衡爱情,如何看透爱情的本质?

爱情让我们看清自己。没有爱,我们就没有权利定位一个合适的身份;投入爱,其实是我们在寻求自身的意义;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从认识论的本质上来看:我们渴望永远被爱,即使我们一无所有,也只有在被人爱慕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之幻寂——心理宿命论的启示

经历过爱情的种种美好甜蜜、以及波动起伏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感到无法再与克洛艾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并觉察到她在悄然地与我分离,似乎已经昭示着这段爱情的结局。

“我”为了挽回克洛艾的心,做出了很多努力,甚至采用了爱情恐怖主义的方式,但是依旧阻挡不了爱情离去的脚步,克洛艾终于承认,她背叛了“我”!

可是克洛艾的哭泣和忏悔,丝毫无法减轻被无故抛弃的“我”的痛苦,“我”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以致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甚至采用了吞药片的自杀方式,以图证明自己的爱。

还好只是一场闹剧,“我”免于了死亡的悲惨结局,同时也迎来了理智的回归,能够再次以理性的头脑来思考本末了。

藉由康德的道德功利主义观点,我原谅了克洛艾的背叛;藉由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主义分析,“我”释怀了自己的受害者心理;藉由心理宿命论的启示,“我”意识到了世界从不反映个体的内心,苦难者的痛苦对这个世界并不产生意义,是继续自我厌弃,还是学会充分自爱,全在于自己的体悟和抉择。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带着从这段失败爱情中得到的经验,“我”开始了新的生活,继而寻回了曾经的自我,并且再次期待着爱情的降临。

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爱情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出于爱的需要,才促成了爱的结果。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两性思维意识,引申出不同的爱情哲理

德波顿认为,正是出于对爱情的向往,才催生了对于爱情的抉择,即:“我”需要从他人身上找到自己不具备的完美,并且渴望通过他人的爱慕,以肯定自身的价值。

他对爱情本质的解读,来源于他对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博学与活用,以及从男人的理性思维角度来解构、分析、解答的冷静与机智。

那么,如果以女人的感性思维角度来探索爱情的本质,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意识理论呢?

上世纪的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擅长描摹与刻画的,是以女性角色、女性心理为主体的情感分析,文学风格中亦体现了杜拉斯本人,对于绝对爱情——即灵魂之爱的追求。

杜拉斯的作品中常常渗透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比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情人》等,特点都是描写在非理性状态下,女性对待爱情的成长与感悟。最典型的莫过于《情人》中的少女“她”那抛却所有理智,无所顾忌的爱。那种迷乱又真挚的爱,正是杜拉斯自己的爱情态度之写照。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杜拉斯的爱情思维一贯是执着热烈的,她对爱情本质的理解是,爱情应该是纯粹的、互相体谅的、带着足以渗透全部生命的力量与激情的,既敢于深爱,又不惧失去。

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 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一种不老不死的欲望。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只能用爱情来偿还

不管爱情带给我们了多少欢乐,也不论失恋带给我们了多少伤害,我的观点是:都不应丧失再去爱他人的能力。

从爱情的本质来看,爱情首先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然后才加持了社会属性。在这种本质里,总是蕴含着一种足以掠夺人的全部理性的生理特质。

这种特质,使爱情常常会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游移,就如同是天平的两极,这便导致了,每个人对于爱情的主观感受都不相同。

当我们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催生加剧,自然属性就压制了社会属性中的理性与矜持,人类的源属性便会占据思维的上峰。反之,当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催生减弱,社会属性又会压制住自然属性中的欲望和激情。

所以爱情,总是一面幼稚,一面庄严,一面不可理喻,一面沉稳自持。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爱情的这种不稳定性,必然会产生和激化恋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毕竟于爱情之下的复杂人性,我们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自己,又何必苛求别人呢?

学者周国平,对于失恋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未经失恋,不懂爱情;未经失意,不懂人生。

有时候,看似我们失去的是爱情,其实也可能只是失去了捆缚自我的锁链,这种失去,反而会使我们得到整个世界。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唯一的,无论谁离开了谁,太阳明天都会照常升起。也依旧会有人,捧着一颗热切的心,飞奔而来,只为了爱你。

结语:爱情唯有爱情可以偿还,也唯有爱情可以治愈。我们不必惧怕痛苦,也不必刻意置身事外,我们应该一次次坠入爱河,一次次去感受心的颤栗。连尼采也曾经放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享受爱情,才是对生命的执着和尊重。

详读《爱情笔记》:唯有领悟情爱中的哲理,才不惧怕爱有限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