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你首先想到什么? 是不是那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生命垂危的陌生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已经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哀怨的长信,向那位著名的作家表达自己埋藏心底的深沉爱慕之情。其动人真情、痛苦经历、极具感染力的文字,使旁人读完这部小说,无不为之悲切的。 而除了小说家这一身份,茨威格更是诗人、剧作家以及传记作家。他出身富庶,青年时期学习哲学及文学,后来游历世界,更是与罗曼·罗兰、弗洛伊德等人交好。他创作经验丰富,作品众多,尤以小说和传记成就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着重探讨一下,身为传记作家的茨威格是如何用一笔之力写出优秀动人的传记文学作品的,以及他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是如何在作品中关注人类情感的。 一、“最擅长讲故事的人”亦是“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但他却说“历史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茨威格的一生都致力于文艺创作。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歌。 到1900年,他已有200余首诗歌问世。 他在大学时期攻读哲学及文学,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研究翻译波德莱尔的诗歌。 1902年,茨威格在《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 此后,茨威格便笔耕不辍。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扎根现实,受到大量读者的关注与欢迎。 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了《情感的迷惘》《一颗心的沦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6个短篇,深入人的心理刻画人在欲望纠葛中的迷失与挣扎,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因茨威格一直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保持着友谊,所以受其影响,茨威格也将心理分析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这种透过事件表象深层剖析内里真相的创作笔法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与灵魂诉求,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而这种心理学理论结合文学模型的创作方式应用到传记写作中,更是令茨威格在传记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一战与二战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与历史速写,用细腻优雅的笔触刻画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法国作家司汤达、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作家狄更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等诸多文学大师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语言耐读,引人入胜。 而奠定其在传记文学世界声誉的作品当属《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堪称传记写作的典范,茨威格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以旁观者的冷静与睿智、以深厚功力的笔法描绘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4个历史瞬间。 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面对动荡局势时犹豫徘徊、音乐家亨德尔的偏瘫身躯从滚烫泉水中奇迹般康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临刑前一分钟获得特赦…… 跨越时间与地域,茨威格将这些生死攸关的历史事件极尽真实地还原复刻其细节。世人都称赞他是“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但他却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想超过它。” 敬畏历史、敬畏真相,敬重自然法则,我想这也是茨威格能成为伟大传记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二、传记不同于小说,在非虚构的领域里,茨威格“历史速写”式写作手法吸引读者眼球,发散浓厚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小说与传记作品的最大不同,就是虚构与非虚构。
然而传记作品不同,如果套用曹文轩的话来形容传记作品,那么就是:传记作家能够拴住读者的惟一的一根绳索就是真实性。 人们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就是希望自己能在其中获知真实的历史知识,人们想知道历史究竟是怎样? 比如拿破仑战败滑铁卢,人们想探求当时究竟是谁的失误导致了一代英雄马失前蹄。 而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决定世界的一分钟》这一章节里就用翔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瞬间:1815年,由于法军元帅格鲁希的懦弱与犹豫,错判了眼前战争形势,导致了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战役。
这就是茨威格在书写传记作品时所秉持的态度:不渲染不夸大任何历史事件,非虚构地真实去描述,这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刻本身就闪烁着耀人光彩。 在传记写作手法上,茨威格采用了“历史速写”的模式,即用类似绘画领域里快速写生的方法来对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相关事件进行描述。 传记的写作要尊重历史与真实,但又不是单纯的流水账式写作,太过苍白也是没有人愿意去阅读的。这时就体现了茨威格身为小说家的优势,以小说家精妙的构思眼光去审视字里行间的上下句连贯性,灵动精准的语言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目光。 所以时至今日,《人类群星闪耀时》依然畅销全球,以其浓厚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三、身为和平主义者的茨威格在传记作品中亦关注人类情感,体现其人道主义精神,他对人类命运的共情与关注令读者动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茨威格在罗曼·罗兰等人的影响下,从事反战活动。他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对战争一直持怀疑态度,著有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这种渴望和平,关注人类内心情感体验,关注人类的精神栖居地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时时处处体现在传记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里。 在《年老与爱情》这一章节里,茨威格将描述视角切换到老年人的爱情与追寻里,试图在描写中探索爱情火焰与人生暮年的情感矛盾。 1823年,74岁的德语诗人歌德爱上了19岁的少女乌尔莉克,爱情如狂风骤雨般降落在诗人暮年微微颤抖的身躯之上,但他的内心却生长出了青春的茂密的鲜绿之叶。 然而爱情之火总归有燃烧殆尽的一天,对于诗人而言,爱情逝去,创作却才刚刚开始。在无比复杂的心情之下,歌德写下爱情绝响——诗歌《玛丽恩巴德哀歌》。 茨威格以同为文学家的共情之心深刻揣摩歌德的创作心路,以旁观者的客观笔触写下这篇短文传记。 爱情里的辗转反侧,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感情体验;而时光的流逝、身体的衰老,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必然情境。 茨威格关注人类的情感,关注人类在感情里的复杂心理活动。他写歌德:“9月5日告别卡尔斯巴德、告别爱情的那一天就是那令人难忘的内心转变时刻,那一天是分水岭,他经过悲恸欲绝的哀诉而进入永远宁静的境界。” 战争的持续让茨威格不断流亡。1933年纳粹上台,他的作品遭到毁禁。1934年,茨威格开始流亡生活,他一路从英国转道美国,最后定居巴西。然而在1942年,由于对欧洲局势的灰心以及对流亡生活的失望,悲观的茨威格与妻子一同在里约热内卢服毒自尽。
回顾茨威格的一生,哪怕局势再动荡,生活再颠簸,他都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以及关注人类内心情感需求与发展。 现实的世界是动荡的,但他至少可以保住精神家园的安好,一部《人类群星闪耀时》倾注了他对于欧洲文明的爱与尊敬,他用灵动鲜活的语言还原了一个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刻,这部文化礼赞,值得人们学习、研究、一读再读。
那么爱人类、爱生命、爱文明、爱文化、爱艺术的茨威格是真正地在这大地上生活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