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己桥位于胡陈乡西张村,俗称四十八洞桥,系中国最长的拄脚式石桥、浙东古代第一长桥。1998年获评“甬上十佳名桥”。 朝听渔歌暮听潮,长龙卧海自逍遥。 浙东谁敢风骚领?唯我缑乡戊己桥。 万年桥 万年桥位于黄坛镇双峰榧坑村,是宁波域内海拔最高、跨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单孔卵石拱桥。1998年获评“甬上十佳名桥”。 岭上白云林里烟,彩虹一道挂天边。 醉心溪水叮咚处,静好时光祈万年。 惠德桥 位于长街镇西岙村的惠徳桥,系宁波地区极为罕见的原真状态的宋代石拱桥。 跃出桃溪月半轮,风霜雨雪守原真。 先人惠德凭谁记,一掬乡心千古亲。 归锦桥 归锦桥位于胡陈乡下宅村。桥成之日,适值南宋右丞相叶梦鼎衣锦还乡,遂名。 当年归锦正通津,岁月悠悠八百春。 丞相不知何处去,石桥依旧待归人。 白峤三桥 作为宁海立县之初的县治所在地,现属跃龙街道的白峤村现存三座古桥,分别是建于宋代的登瀛桥、锁云桥和建于清代的福应桥。 福应登瀛共锁云,青藤老树伴晨昏。 曾经驻马停车处,知向谁边觅旧痕。 阆风桥 阆风桥位于阆风先生舒岳祥的家乡——西店镇岭口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桥侧有茶亭一座,名“碧云楼”。 垒石成桥跨半空,碧云楼在暮烟中。 村民争说先贤事,古树低头揖阆风。 道士桥 茶院乡道士桥村的道士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是宁海现存历史最久远的桥梁。相传系一郑姓道士所筑。 筑桥道士今安在,此地空余道士桥。 铜岭岗头宋时月,犹闻村叟说前朝。 镇宁桥 镇宁桥位于茶院乡庙岭村,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为25孔石砌梁式漫水平桥。系宁波现存第二长石砌古桥。 长风频举鹭鸥轻,川障澜回漫水平。 莫道此间多恶浪,一桥飞镇永安宁。 五洞桥 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深甽五洞桥,气势恢宏,号称“缑北第一桥”。 桥起桥倾累几遭,先贤众志锁洪涛。 五虹兀自横天际,缑北谁争第一桥? 摘星桥 摘星桥位于县南摘星岭下,宋《嘉定赤城志》即有记载。摘星二字,每每让人想起李白名句“手可摘星辰”。 青山屏立日将曛,半岭霜枫半岭云。 今夜何妨邀太白,摘星桥上摘星辰。 宏济桥 宏济桥位于前童妙山村,其精巧号称宁波域内第一。桥西南宫庙前有南宋古柏6棵。 拱券灵奇鳌首雄,小桥今古叹玲珑。 行人欲问南宫庙,可是神明护佑功? 通远桥 通远桥又名西桥、千秋稳镇桥,位于前童镇梁皇村。宋罗适《忆西桥寄昉师》诗中有“劝师莫动路边石,留待东归题好诗”之句。 一桥通远梦东西,古树未遮斑驳姿。 留得当年路边石,谁人挥笔再题诗。 镇东桥 镇东桥位于西店镇铁江村东,系单孔木廊桥,为浙东罕见。桥廊东西门楣上分别镌有“潮涌澜回”、“虹垂彩焕”字样。 雄镇村东气自豪,缑乡冠绝此廊桥。 虹垂彩焕晴还雨,潮涌澜回暮复朝。 复兴桥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复兴桥,位于深甽村东南,以其双孔结构和巨石平砌拱券,在宁海众多古桥中独树一帜。后虽因1988年“7.30洪灾”而成为残桥,但仍然挺立了数十年。让人难以忘怀。 负重百年叹复兴,纵然残缺亦崚崚。 依依抛得家山去,化作梦魂成永恒。 普济桥 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普济桥,位于南溪温泉附近,结构精致。 小桥默默卧南溪,乱石为身山作基。 普济众生百年后,泉边犹自待晨曦。 迎春桥 位于岔路镇大路下村的迎春桥,系宁波域内罕见的单孔石砌三折边拱桥。 金秋探古向清川,石砌拱桥三折边。 每共大山迎日月,风风雨雨守春天。 花桥 位于前童古镇花桥街上的花桥,的虽长不到两米,但桥的元素一应俱全。此桥连同桥旁的“小桥流水”古民居,成为古镇一景。 精巧谁嫌一步遥?雕栏望柱梦妖娆。 江南烟雨销魂处,流水人家共小桥。 圜桥 现宁海宾馆原系宁海县城学宫——孔庙之所在。泮池及池上之圜桥,乃孔庙的标配之一,现仍保存完好。 遥忆当年过泮池,匆匆行色愧无知。 而今独立圜桥上,一瓣心香祭圣师。 桃源桥 桃源桥系宋代古桥,原位于县城桃源河上,夹岸多桃花,古时系县城繁华之地。今河、桥俱废,但地名仍在,乡愁依然。 惯见春风杨柳斜,谁人夹岸种桃花? 当年多少繁华事,皆向云烟认故家。 南门大桥 县城南门洋溪上曾经先后有过三座南门大桥,即建于1833年的条石平桥、建于1964年而毁于1988年“7.30洪灾”的轻轨桁架桥和建于1989年而炸毁于2019年12月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现第四座南门大桥正在建造中。 条石低平轻轨摇,轰隆声里忆难消。 洋溪不语沧桑事,惟愿新桥成古桥。 ![]() 作者简介 戴霖军,男,浙江宁海人。1982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宁波、宁海等地工作,曾担任中共宁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业余爱好诗词,多首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诗词中国》《早春》《视尚》等刊物上,或入编《浙江当代诗词选》《当代宁波诗词选》《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书。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个人诗词集《闲云集》。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跃龙诗社名誉社长。 |
|
来自: WENxinHANmo > 《一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