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老论温胆汤之应用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2-15

刘老论温胆汤之应用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温胆汤的疗效极佳,治病范围又广,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有新的发展。为此,根据个人临床体会,谈谈温胆汤的运用和随证加减的方法,仅供初学者临证时的参考。

一、温胆汤证总论

温胆汤是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对于《千金要方》自注的“此胆寒故也”的“寒”字应当作“痰”字解,与《伤寒论》所说的“此为胸中有寒也”,“寒”作“痰”解的意思相同。

从温胆汤的半夏、橘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六药的组成来看,应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与温寒、暖胆的方剂迥然有别。

那么,为什么不叫清胆汤而称温胆汤呢?这似应从胆的生理方面加以说清。古人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与胆为脏腑表里,在生理上互相沟通,在习惯上往往肝胆相提并论。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达,故方名叫温胆汤,义在复少阳胆气之常,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二、温胆汤证病因

构成温胆汤证(胆痰热证)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志因素:举凡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影响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时,则湿邪中生,因湿生痰,痰则动火,形成痰热,而内扰肝胆。

(二)内伤饮食: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日久脾胃湿热变而为痰,内犯肝胆为病。

(三)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之后,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综合以上三种病因,尤以情志因素更为临床所多见。

三、温胆汤证的主证与兼证

《千金要方》所载的温胆汤证,原文略而不详,使人难于辨认。今据诸家之说,参以个人临床所见,将温胆汤证分为两类,提纲挈领,以便于临证参考。

(一)温胆汤的主证

症状: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证候。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组成:竹茹、枳实、茯苓、橘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方义:元·罗谦甫对本方讲的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二)温胆汤的兼证

1.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2.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3.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橘叶等舒肝解郁药。

4.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晡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白芍、龟柏等滋阴凉血药。

5.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6.痰热兼动风:

症状:头目眩晕,肢体窜痛或麻木,皮内如有虫行,或肩背掣痛;或肢颤口眼喁斜,或突发癫痫,手足搐搦,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舌红而脉弦细。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羚羊角、勾藤、络石藤、当归、白芍、红花、茜草、熟地等养血息风药。

以上所举六类兼证,常与主证不易截然分开,也是肝胆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主证与兼证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如痰盛可以化热,气郁则可化火,化火自能伤阴,伤阴必然阳亢,阳亢则变化而动风。

为此,临证时应先抓住主证,然后才能辨认兼证,主次分明,才能做到井然不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近代医学,这个方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病、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如辨证无讹,或加苏合香丸以开痰湿之闭,或加至宝丹以苏神开窍,其疗效颇使人满意,所以,此方在中西结合临床应用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