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大宗师》有云: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意是: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吐沫相互湿润,但不如彼此相忘,各自畅游于江湖。 它带有一种浪漫、决绝的含义: 于心释怀。 与其苦苦纠缠,不如就此放手。 对过去的,不再执着;对做不到的,不用自责;对得不到的,不必强求。 如此释然,无悔亦无惧,安度余生。 1 对过去的,不再执着 经年回首,往事如昨。 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总觉得自己这一生,走了许多弯路,有过太多失去,更有数不清的遗憾。 遗憾这东西,是一种无奈,是对失去的念念不忘。 电视剧《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有一个爷爷,他拜托孙子小朔:“我希望你帮我去坟墓里偷一点骨灰出来,我想死后和她葬在一起。” 原来爷爷年轻的时候爱上的一个姑娘,可她得了肺结核。那个时代,这病是治不好的。为了给姑娘治病,爷爷不择手段地赚钱,却也因此进了监狱。 在他服刑期间,医疗进步,肺结核可以被治愈了。姑娘病好后,也嫁了人。 爷爷伤心欲绝,出狱不久也结婚了。可那个姑娘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他攥着姑娘发黄的照片看了很久很久,喃喃自语:“五十年来,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一刻也不曾有。” 他希望死了以后,能把骨灰跟那个姑娘一起撒在某个地方。这样,也许他就能在另一个世界,和她永远在一起。 他这一生,从来不曾放下那个遗憾,他一直困在记忆的枷锁里,不得安宁。 可是,过去的事,离开的人,就是过去了,就是离开了。 倘若一味沉溺于过去,对过往的人和事想不开,势必会有太多的“沉重”压在身上,你也因此会错过更多的美好。 泰戈尔有句话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 过去不可追,未来犹可期。 对生命中的失去和遗憾,坦然以对,一笑置之,是一份豁达,也是一种气度。 2 对做不到的,不用自责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46年开始对14个生活在不同阶层背景中的七个孩子得生活进行记录,每隔七年进行一次回访,到2019年,他们都已经63岁了。 他们之中,有的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人却渐行渐远,早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有的人回看自己儿时的影像时,只是微微浅笑,沉默不语。 年少时,谁都有梦想,想做什么事,想成为什么人。 但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最终没做成那件事,没成为那个人。 这没有什么,不用自责。因为你追逐过程中,那无尽的努力,矢志不渝的坚持,已然弥足珍贵。 顾城曾说: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成年人的世界,怕的就是:明明还没开始,就已经缴械投降。 人到中年,更容易感到岁月已过太多,人生的可能性寥寥。 似乎没了梦,也不敢做梦了。 因为害怕结束,所以不敢开始。 可是,人生总得试过才知道,到底行不行。 只有经历过那些努力的岁月,才好意思把酒话桑麻,老夫聊发当年狂。 便是你流过了汗,掉过了泪,有些事却依然没有做到,那也无妨。 你不用自责,因为你真的很努力过。 相比于结果,这一路走来,那个追逐的自己,更值得骄傲。 3 对得不到的,不必强求 年轻之时,总是怀有过度的期望。 想收获名,想得到利,想在别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取得认可。 所以,你会拼尽全力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懂得: 与其费力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不如好好疼惜自己。 人这一生,就是为自己而活。 日子是自己的,让自己开心才是真正的过日子。 从前,有个年青人,写了很多的诗,却无人欣赏。 他非常苦恼,就跑去跟禅师请教。 禅师指了指窗外,问他:“你瞧,那是什么花?” 年青人答:“夜来香。” 禅师又问:“它为什么白天不开花,却要在晚上开花?” 年青人摇头,表示不知。 禅师便说: “因为它开花,本来也没想给人看见。” 一个人,从来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你若活得精彩,世间一切美好都会靠过来。 正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生活中,对于那些得不到的,不奢望,也不强求,强求无用,只会徒增烦恼。 每一天,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好。 幸福,不靠天,不靠地,也不靠房子大小,财富多寡,关键在于心。 看得开,瞧得透。 4 结语 《庄子·山木》篇中有个故事: 有个人乘船过江,迎面有船要撞过来,这个人破口大骂。 等船真撞上了,却发现对面船上没人。 这人愣住了,旋即就笑了。 笑着笑着,就释怀了。 如果对面船上果真有人,他也要笑,笑这相撞的缘分。 他还要温酒,围炉对饮;等到离开的时候,就拱手一拜:山高水长,后会无期。 生命中的“后会无期”何其多! 因何不释怀?因何不去珍惜? 悠悠岁月路,释怀一念起,天地皆宽。 来源: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