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正月初一到十六的年俗大全!

 宅女乐园 2020-02-15

年,是一场时间更新的过渡仪式,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过年期间,有很多从老祖宗那儿流传下来的习俗与禁忌。这些习俗与禁忌,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不尽相同,说法也略有出入,但都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福迎祥的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传统年俗与禁忌慢慢被人们淡忘了,有些也的确没有必要再遵守。但过年嘛,图个喜庆吉利!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小编终于把从初一到十五的年俗与禁忌给找全了,快来看看都有什么吧!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聚财

年俗

早起: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

放开门炮: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个习俗随着爆竹烟花禁放,逐渐消失了。

拜年:人们打扮整齐,出门相互拜年。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住邪祟。

吃饺子或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禁忌

初一是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都希望一年的开始百事遂意,有个好兆头,因此,这一天禁忌很多。

正月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假使你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还要准备下一个大桶盛废水,当日的水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东西,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什么“打、杀、砍、输、死、穷、赔、鬼”等字眼最好不要沾边。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

年俗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广东人称初二为“开年”,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民间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所以大年初二要吃面条,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禁忌

这一天,回门忌单,讲究“夫妇当同行,礼物须成双”。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夜,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

这一天如果有送财神者,不可以说“不要”,要说“已有”

关键词:谷子生日/小年朝

年俗与禁忌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积攒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年俗与禁忌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不宜远行也不能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要等到过了11点众神大驾光临之后才可就寝。还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年俗与禁忌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

大年初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关键词:送穷

年俗与禁忌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

年俗与禁忌

传说女娲初创世,初一到初六分别创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这天,香港地区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这一天家长不可以打孩子,而且,旧时年满十六岁以上的青年才可自由上街玩耍。

关键词:谷日/顺星

年俗与禁忌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

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这一天到了晚上,要点灯,也叫做“散灯花”。灯花散得越杂越好,越广越好。

长辈还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关键词:天日/拜天公

年俗与禁忌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人们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

关键词:石不动

年俗与禁忌

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键词:祭紫姑/子婿日

年俗与禁忌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民间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同时这天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的食物,还剩下很多,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娘家不必再破费。

关键词:搭灯棚

年俗与禁忌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

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年俗与禁忌

今天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各家试点制好的灯,扎彩灯,吃汤圆。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

关键词:猜灯谜

年俗与禁忌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保佑妇女孩子健康。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试花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关键词:闹元宵

年俗与禁忌

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这一天,要吃“元宵”。“元宵”宋代就已在民间流行,最早叫“浮元子”。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相传,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

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元宵节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第二天,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地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正月十六,走百灵、跑百病


民间歌谣云:

十六夜,炸麻花,

扛笆斗,舞火把,

撩人骂,送牛桩,

老老少少乐哈哈。

这首古老的民谣唱的就是正月十六的习俗。

中原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出去转转。

据说: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



到了正月十六,我们这些孩子的一切都恢复到年前的状态,步入了常态。

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许多地方,对正月十六的这个“节日”,也非常重视,虽说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忙活了,但是,还是要简略地过一下,毕竟这也是一个“节日”。

按照古时候的老传统,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结束的结点,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起点。说它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一个特殊“节气”,虽说没有“春风”啦,“夏至”啦,“冬至”等等这样的名称,它,就叫“正月十六”,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现在的正月十六,一般人们都不是太在意。如果你告诉他正月十六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肯定一头雾水。

其实,过去这一天的民间习俗是非常多的,如:走百灵、 跑百病、舞旗花、爬城头、送牛桩、嫁鼠女、逛庙会等。人们之所以讲究这些习俗,目的只有一条,就是求取新的一年的风调雨顺,收获满满,健康快乐,幸福吉祥。

如今,人们习惯地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结束了。而实际应该是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



一、走百灵。

“走百灵”,是许多地方很盛行的年俗。

年味,随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高潮而变得淡了许多,此时,早春已经来临。庄稼人们正处在农忙乍闲时候,即有年的余热,也有田野里的呼唤。

妇女们,这一冬,这个年一直忙忙碌碌,也许她们的内心有些憋屈。于是,领着孩子走出去踏踏青,散散心。

“走出门庭,心灵手灵”,盼望自己越来越心灵手巧,得到一个上好的“针线茶饭”手艺。盼望孩子心灵手巧,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过去,正月十六日妇女们到庙里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大部分都是领着孩子们到附近的山上转一圈,据说,走过的山头越多越好,“走百灵”者,实为走百“岭”。其实,就是一次健身的高强度训练。

这一天,有的地方妇女们互相访友,相互“拜年”,也是一次绝好交流的机会。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了,谁都有个打算。互相交流,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怪不得人们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果然是啊,新的一年开始,是妇女们做出了最初的打算和计划!

在北方一些地方,人们十六才烤百灵,准备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到晚饭后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燃放烟花爆竹,以求一个好的开始。

有的在火里烤一些馒头后分而食之。传说吃过这种火里烤过的馒头,可以防百病。

还有的燃起柏树枝,在自家的灶台上扫一下,意思是扫尽所有的虫儿,不让虫子入灶台。实际上这是一次厨房“驱虫害”活动。

烤火结束,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户之间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为止。

二、跑百病。

“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习惯据说由来已久,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关闭门户,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

老年人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

年轻人一般去参加一些游艺活动。

这一天,就是平时不爱运动的人,喜欢清静的人。如果能走动,都不会呆在家里。特别是一些老人,都会穿得暖和些,拄上拐杖,至少去田地里转转。

据说,正月十六的野游,“百病”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全部消除。没病没灾的,也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即将有病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

这一天,也有一个说法,也是一个禁忌: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如果去了,不就是把百病“遗”在他们家里了吗。

三、舞旗花。

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舞旗花了,到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一地臼。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

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旗杆约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

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

舞旗花,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的军营里。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用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四、爬城头。

民间流行着“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过去,人们怕那些残垣断壁,因为大多数城墙已经破败不堪。现在,各个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城头城门都被修复。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登上城墙,踏出这一年的太平来。

登上城墙,还要说一些吉祥的话,表达一种愿望。如:“爬城头,腰不疼”,“爬城头,百病走”等等。

五、送牛桩。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很久以前,人们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如果第二胎又生了女孩,就邀请别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

同时,给女儿取名“领兄”,“拉兄”,“招弟”等等,企盼生个男孩。说来也怪,凡是这样给女儿取名的,也送了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旧时送桩,取“领兄”名字的比较盛行。如我们家族里,包括娶进来的媳妇,老少女眷里有多个“领兄”,“拉兄”,“招弟”的名字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

“牛桩子”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

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

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般都是“借麸子还面”,一还十或一还百。比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六、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这个习俗,已经在前面的《年俗日历》里说过了。

有些地方说正月十六为老鼠成亲的日子,其习俗基本一致。


七、逛庙会。

据说,阴历十六为海神天后的生日,老百姓们也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赶到天后庙,敬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香火甚盛。

还组织演戏,扭秧歌,购物。


八,扛笆斗。

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年粮食收成愈好。


九,舞火把。

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

十,正月十六的禁忌。

【1】出嫁的女儿忌宿娘家。俗语云:“正月不空房”。旧时,正月里新媳妇忌在娘家过夜。回娘家时,晚上必须赶回夫家。直到二月二日(土地神诞辰)后方可解禁。

【2】忌迁居、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3】忌剃头。

旧时,整个正月里忌讳剃头,俗说剃头死舅。这个,本来是易“思旧”,就是怀旧。后来,不知道是谁,误传我“死舅”。

【4】忌遇殡葬。

有的地方习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年内有灾祸降临。

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5】丧家忌拜年。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6】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7】忌请医生

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正月里吃药,这一年到头都会生病吃药,因此,很多有病的人,能忍则忍。过了正月,至少过完年才看病服药。

作为当代的人,根据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对于一些禁忌,其实也不必要太过于矫情。介绍这些,也只是希望大家有所了解,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日子的。另外,年俗会变化,但团圆、和谐、吉祥的春节文化内涵将永远伴随着人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