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记师言: 李氏砭法一刮痧后禁灸

 痧手 2020-02-15

今日在问痧堂跟诊学习中,遇到一肺癌患者,因各种原因己到无法继续化疗的程度,之后找到问痧堂接受李氏砭法刮痧治疗。多次刮疗后,患者自述精气神明显好转,症状减轻。


但这次过来刮痧,患者精神状态不好,心慌气短,脸色惨白,浑身自汗,自述肺部积水,呼吸困难。且2个多小时刮下来,全身不肯出痧。李道政老师说:不出痧则毒不能被引出,排病治疗效果均差。起初认为是刮痧师的手法和透力不到位,为了确认原因,老师亲自为患者刮拭胸腺,刮了很久依然不出痧,但发现胸腺处刮上去全是不明原因的结块。老师马上转而给患者刮拭太渊培补肺气,这时才发现患者的肚脐上有一块黑色灼伤斑痕,问其原因,家属说在上次刮后第四天为患者做了艾灸造成的。


老师当场告诫患者家属:


李氏砭法刮痧后绝对不允许艾灸。因为刮痧是引邪出表,是把造成疾病的邪毒从体内引到皮肤表层,然后通过自身的溶血功能再吸收或排出体外;此时排邪通道己经打开,如果施灸,艾灸的热量会把正往外排的邪毒挡回去。所以刮痧后艾灸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帮助,更主要的问题是会造成痧毒结块后留在体内,在不利于排出的情况下,反而造成痧毒掉头往内攻,入脏腑深处,加重病情。


这时我们再观察这位患者: 舌苔厚腻发黑,口气严重,说明中焦燥热火旺,火灼伤津,这种情况下应以滋阴为主,不应火攻,且患者自述灸后明显感到身体开始不适。

所以在李氏砭法刮痧后(建议三个月内)不能艾灸是一条铁的定律,是李氏砭法治病疗效的保证,是绝对没有商量余地的一项禁忌。这条规定是李道政老师通过精研经典并结合自已临床几十年经验得出来的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本着对患者负责、治病救人的态度,在各种场合一而再, 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其本意并不在于否定艾灸的功效(先灸后刮是允许的),但还是有不少人,或多此一举、或自以为是、或带了某些商业目的,不顾后果地在刮痧后去做艾灸,笔者能从老师的言语中感受到担忧且充满无奈的急切心情,也为这些人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

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作为一个借鉴,是想告诉大家不要用自已或别人的身体去做无畏的试验。既然大家知道了李氏砭法的临床效果,那么就谨遵师言、苦练技法,有些事情是不能凭空臆想的,因为关健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是不容儿戏的!

患者的舌象

伤寒论中111-119条有关火攻误治的后果:

111.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分析>:以火劫发汗,火指的是麻黄汤,肉桂心等火热的药.血气流溢,血流散,而气溢出,溢者,出也,两阳相熏人的肌肉,热亢于上则欲衄,水竭于下,小便则难,腹满微喘,胃中干,胃里燥结,压迫腹膜,微喘.口干咽烂,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甚者至哕,津液进一步丧失,胃气败坏.影响人的神思,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病实正虚.都是没有意识的动作,津液若能恢复,小便见利,则可以治.

<概述>:太阳中风,火劫发汗的误治.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分析>:大汗出,导致下边的水液往上,冲气,邪热攻于脑,发惊狂,血不足于养心,心怯而惊,热攻于脑亦惊,
<概述>:伤寒火攻的误治.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
<分析>:(1)脉缓,如卷烟不实时,一按就松,就弱.如果无汗且脉又不弦紧,必定是津液虚,人要渴的,
(2).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对照>: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概述>:无汗而津虚脉弱的太阳病,不可以火攻.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分析>:(1)清血:便血.因火邪而便血.
<概述>:火邪的产生机制.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分析>(1)热甚,太阳证热甚应加清凉解表药,用石膏,灸是治疗虚寒的方法,因火而动,必然要吐血,
<概述>热用热攻之误治.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则痹,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
<分析>:微数之脉,津液虚而有热,逆有多种,咳逆,呕逆,热逆,血热伤阴,血难自复,故痉病,由灸传者难治,灸不得汗出,湿热下注.烦是冥眩状态.(有正气恢复交争.)
<概述>:津虚有热被误灸的证治.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分析>:(1)奔豚,气上冲,是病人感觉气上冲,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这个惊恐是指人的机体上的惊恐,如前条所讲,以火迫劫之,后条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在此之前有表未解气上冲,烧针令人惊狂,再有被寒,更加重神经官能的刺激,炙其核上是治其感染.
<概述>:烧针令惊,发奔豚的证治.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分析>: 火逆,指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解之当汗,脉浮在表.下之,胃气不安,烦躁.再加烧针,加重烦躁.
不是因火而逆的病,而是表热不出造成的腰以下重而痹.
<概述>:火逆下之加烧针的误治.
119.太阳伤寒者, 加温针,必惊也.
<分析>(1)太阳中风加温针,不会惊,因太阳津液虚,不会造成气上冲而惊,
(2)古人伤寒均属热病.
(3)太阳病是热证,不可火攻,尤其是实证.虚证不可攻,实证更不可攻.
<概述>太阳表实不可火攻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